道教的经典
喻建国
秦朝末年,张角起义。张角创办的白莲教是中国道教的雏形,为了充实教义,借用了春秋战国时代始出的经典哲学著作《道德经》、《法华经》、《易经》,并使其成为了道教教义。《道德经》出自李耳,即老子,春秋时代人;《法华经》出自庄子,他是老子的门生;《易经》出自周文王,俗称周易,它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它是对伏羲言论的总结与概括。
投身道教的人称为道士,道士当然要信奉道教的教义,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形成了道教礼仪,凡道士举止皆应符合道教礼仪要求,如若有违,将被视为品行不端。道教礼仪相当复杂,小到日常称呼,大到出入行走,凡事都有一定的礼仪。道教通过这些礼仪,让修道者和奉道者在社会生活中充分展现道教精神,同时用这样的礼仪规范唤起对道德修养的指引。在人的生活中,个体的行为经常是个体道德的具体展现,道教礼仪用具体的规范,规定修道者和奉道者的行为必须纳入道教礼仪的范畴。社会上一般的人只要看到行为所显示的内容,就可知道行为操持者所信奉的道教内涵。
我对道教接触甚少,虽然我是中国本土人,但是对本土的道教不仅印象不深,而且留下的印象却是惊人的糟糕。儿时对道教的印象:装神弄鬼,充满迷信色彩,毫无科学价值,影响社会进步,象征愚昧无知。这种印象一直伴随我到老。七十七岁时,我的早年学生从上海飞到昆明来见我,我曾经开车带他去游览黑龙潭,遇到一位在此修行的道士,他见我的早年学生秦正在他的象棋桌前小站,就请他入座对弈,秦正推却,他竟然拖住秦正不放,一定要对弈一盘,我见状就上前打圆场:“我来领教,请仙人指导。”刚入座,这位道士就点燃了一支烟,旁边还有两位老者,自是退休养老在家的,他两也抽起烟。我一边摆放着棋子,一边开始了戒烟宣传,不料道士极其反感。
“云南怎能无烟,没烟了,云南的税金从哪里来?”
“人间烟火,烟火,烟火,就是要有抽烟的火,否则也就没有了人间。”
“你们上海开展戒烟活动,这里是昆明,是云南,不戒烟。”
我们之间的交谈虽然很有礼貌,但是言辞激烈。这位三十多岁道士的棋艺比我高,一盘棋下来,我输得很彻底,也就是说,他赢得很干净。在黑龙潭继续游览的道路上,这位年轻道士的气盛飚狂,绝无一丝脱世之感,唯感入世之深追凡之猛。道教又给我上了一课。
及至我七十九岁,我才刚刚知晓《道德经》是道教“圣经”的一部分,我才对道教萌怀崇仰。道德经和易经是人类观察世界,理解世界万物和人类生活的基础,是中华文化最初始最精髓最本策的宝典。道教对于人类的意义也可从此约窥一斑。但是道教该怎样扬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