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营销哲学(二):企业左右脑


李亮  克里夫营销学院研究总监
近期,江苏卫视《最强大脑》热播,让观众看到了令人惊奇的个人技能。这种接近特异功能的个人技能的展示,是如何产生的呢?现代解剖学告诉人们,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每个半球处理不同的信息、控制不同的人体功能。超乎寻常的个人技能,就是因为他的大脑与常人不同,某些人体机能就能有超乎寻常的表现。
在普通人群里,有些人可能左脑强,有些可能右脑强,所以造成了人的不同性格和处理事情方式的不同。不同的人掌管企业,在战略决策、运营配称中,就会有不同的风格和特性。企业的性格也由此而产生。今天,我们看到姿态各异的企业,其实是背后企业家性格的体现。
左脑强,逻辑思维就强,善于数据分析、推理。右脑强,全局思维就强,善于把握关键,富有想象力。人可能有所偏重,并利用自身强项,来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企业就必须左右脑协调发展,才会有竞争力,才有未来。
完美企业应具备完整大脑
正如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所言,经营企业的核心是:在确定的现在,判断不确定的未来。那么,如何判断未来、布局商业版图、把握商机?按照某些企业家的做法是通过调研数据,纵向横向的对比分析,来得到结论。但,这只能向后看,并不能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进行设想。股神巴菲特曾提醒我们说:不要做公式化的傻子。
全局性的右脑思维,更注重直觉与创造,这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体现。苹果前任CEO乔布斯是商业界伟大的领袖之一。乔布斯先生不屑于做营销调查,且非常相信自己的直觉。
在企业初创期,判断战略机会时,右脑思维更能凸显价值。而当企业步入正轨,面临持续经营、保持品类位置时,左脑思维则更加擅长。一家左右脑平衡的企业,才是一家完美的现代化企业。把握住了品类发展机会,并能持久、健康地经营下去。
左脑善于追求“卓越”
时下,中国企业家圈子里正在时兴学习日本稻盛和夫的管理方法。毫无疑问,无论是日本的,还是美国的、欧洲的管理学大师,对提高运营效益方面,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理论。这才造就了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在工业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但,竞争论大师迈克尔·波特曾说,运营效益的提升存在边际效应。一味追求生产、管理的效率,就像用手挤压海绵里的水,迟早会挤干。
现实也验证了他的说法。1982年,麦肯锡咨询顾问汤姆·彼得斯出版《追求卓越》,收录了当年堪称“卓越”的40多家企业案例。仅仅十年后,这些“卓越”的公司纷纷出现问题:王安破产、达美航空惨淡经营、国家半导体一蹶不振、DEC被收购、IBM巨亏......这些卓越的企业都有一流的管理与经营,但缺少右脑营销派的思维,面对新的竞争,节节败退。
定位之父艾·里斯根据自己50年的企业战略咨询经历揭示出:全球企业界存在左脑和右脑严重失衡的趋势,大部分成为左脑型企业。
重构健全、平衡的企业大脑
一家健康的企业,就有一个健康的企业左右脑。
长城汽车的董事长魏建军是左脑式思维,负责企业的研发与生产,工厂之内事无巨细,亲手推动。长城汽车的总裁王凤英属于右脑式思维,负责企业的营销与市场,对外塑造品牌,管理销售。无独有偶,中国另一家非常优秀的民营企业:格力空调,也属于这样的搭配。格力空调前董事长朱江洪是左脑派,总裁董明珠是右脑派。
对照一下你的企业,左右脑是否健全、是否平衡?
英国《金融时报》的一位专栏作家曾说:没有企业家,就没有了业务。但是如果一直让企业家来管理,也同样不会有太多的业务。——这句话道出了企业左右脑价值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