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跑不出一个怪圈


中国股市跑不出一个怪圈

 

  强化股市直接融资功能,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以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多年来,中国股市被赋予了崇高的使命,而以股市提振实体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思路,当属股市长期以来的重要职能。

 

  一般而言,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当属目前社会的主要融资渠道。不过,长期以来,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功能成为了社会融资的主要渠道,也为大量的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上市企业等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以股市、债券市场为主的直接融资功能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于是,在社会经济大幅增长以及企业资金需求倍增的大背景下,股市等直接融资功能逐步得到管理层的重视。

 

  事实上,股市的融资功能却从未间断。以20102012年为例,期间通过IPO的企业数分别达到327家、282家以及154家,股市累计融资规模达到9000多亿元。同时,三年间股市再融资额度也突破了万亿元的水平。2013年,虽然IPO得以停发,但是期间的再融资规模却不见萎缩。可见,股市的圈钱力度有增无减。

 

然而,在国内股市规模大幅度扩张之际,不同的市场之间却有着巨大的发展差异性。

 

以近几年为例,深强沪弱的市场表现特别明显。其中,不仅深刻影响到沪市市场的整体形象,而且还对市场的IPO资源有着极大的压制。因此,在管理层力推提高股市直接融资功能以及充分发挥股市促实体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上交所也逐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于是,战略新兴产业板逐步受到了市场的关注。

 

  何谓战略新兴产业板?即定位于服务规模稍大、已越过成长期,相对成熟的战略新兴产业企业。那么,战略新兴产业板又与创业板有着什么样的区别呢?

 

  根据资料显示,创业板侧重于创业型的企业,特别是中小规模,且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由此一来,创业板与战略新兴产业板间既有一定的联系性,又有一定的区别意义。不过,鉴于近期上交所力推战略新兴产业板的举措,其最大的目的在于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抢占更好的IPO资源。

 

  正如上文所述,近年来,深强沪弱的走势深刻影响着投资者的投资动向。就目前而言,沪深市场间不仅存在着成交金额、股票数量等差异性,而且还在市场的定位上存在着巨大的不同。

 

  以沪市为例,基本以大盘蓝筹股为主要配置品种。而这类品种对市场的撬动效应非常明显。在实际的操作中,大资金往往可以借助股指期货等工具灵活操控相关的权重品种,以有效控制市场的整体走势。如此一来,大资金大机构凭借自身的优势,不必局限于以往单向做多的传统操作思维,进而压制了股市的上行空间。再者,因股市流通市值的规模式扩张,而新增流动性却没有得到有效地跟进。于是,在新增流动性无法满足市场实际需求之际,市场的活力也将逐步减退。

 

  相比之下,深市的定位却与沪市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以中小板、创业板为主的新兴品种,却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市场模式的束缚。另外,因其占比市场的流通市值较低,且具备较好的盈利预期。因此,市场的存量或新增资金多半转战至此。

 

  不可否认,推出战略新兴产业板会对沪市的竞争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鉴于目前的市场环境,强推战略新兴产业板并不利于市场的有效运行。反之,还会成为市场的包袱,强化市场的圈钱效应。

 

  笔者郭施亮认为,多年来,中国股市基本跑不出一个怪圈,即强化股市的融资功能,进而服务于实体经济。正因为这一个宗旨,企业不惜一切代价强行圈钱。同时,管理层也为了企业能够顺利融资而降低了准入的门槛。遗憾的是,在这样的运作模式下,却扭曲了股市的融资功能,大大降低了股市的吸引力。最终,股市成为了最直接的利益输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