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才发:着力夯实研究生科学研究的坚实基础


教师要培养研究生积累和驾驭资料的能力。读书人和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都要正确地处理好收集资料与运用资料的关系,资料一次使用与反复运用的关系。研究生尤其要学会收集、整理他人研究成果资料的积累方法,收集保存图书资料的目的不是为了装潢门面,而是为了工作和自己学术研究的实际运用。譬如,你要是看到某人家里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各类报纸,按照报纸的名称、出版年月的顺序码得整整齐齐;把《求是》、《半月谈》之类的刊物按照每年每期摆放得整整齐齐。那么,你基本上就可以断定这家主人具有收藏的爱好,但是这家主人决不是一位真正做学问的人,因为这种摆放不符合做学问的一般规律。家庭毕竟不是资料室和图书馆,他家摆放的那些书报杂志主要是用来装潢门面的。总结自己40年来执教和做学问的经验,我以为做学问的人案头不可多书,心中不可少书。积累资料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剔除的过程。一定要养成不断地搜集新资料,不断地剔除过时的旧资料的习惯。积累资料无论对于研究者还是对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格地说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功。从大的方面说,对资料的积累和运用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提高工作效率,尤其是能够锻炼人才和成就事业。具体到个人来说,如果占有了大量的资料并且能够运用自如,无异于自己多了一个“智囊团”,对于开展工作或研究问题都是大有益处的。写作素材的积累,说到底就是知识的积累。对于一个大学教师或者机关工作人员来说,资料其实就是资本。谁占有的资料多,谁就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科学的决策权,就更有工作的主动性,资料对于有关情况和问题的佐证作用随时随地可见。后人的认识总是在前人感悟上的升华,在某个基点上的继续和延伸。经验则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继承和创新,资料对于总结经验的延续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我以为研究生积累资料,一定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广”与“精”的关系,“广”是“精”的基础,“精”是“广”的提炼;二是“远”与“近”的关系;三是“死”与“活”的关系。积累资料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假如积累了许多资料而不善于派上用场,我们实际上就成了资料的义务保管员,资料就失去了它本来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对于研究生和科研人员而言,人是活的,即使是一堆死资料,也必须设法让它活起来。
积累和完善资料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地筛选、提炼、加工的过程,不断地归类、系统、条理化的过程,不断地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不断地更新、转化、驾驭和运用的过程。我多次给研究生和本科生讲过这则故事:一个徒弟问师傅,一碗米能值多少钱?师傅回答说:这个问题实在太难回答了,关键要看这碗米是掌握在谁的手里。要是放在一个家庭主妇手里,她加点水蒸一蒸,半个钟头一碗米饭出来了,就是一块钱的价值。要是落到一个小商人手里,他把这碗米好好地泡一泡,扒成四五堆用粽叶包成粽子,就是四五块钱的价值。要是这碗米轮到了一个更有头脑的大商人手里,他把它适当地发酵、加温,很用心地酿造成一瓶酒,可能就是一二十块钱的价值[1]其实我们每人所积累的资料,最初的价值就是“一碗米”。人与人利用资料的方式和方法不同,资料的价值就逐渐地拉开了距离和档次。之所以会有不同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每个人对“一碗米”的加工程度。从史料价值的角度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资料就越显得弥足珍贵。因而我们在搜集资料的时候,涉及面宁可宽一些、范围宁可广一些,保存的时间宁可长一些,不要轻易废掉一时还用不上的资料。把那些过一段时间也许能够用得上的资料稳妥地保存起来。好些东西其实就是这样,今天看它不那么起眼、不那么重要,明天也许就派上大用场了。一旦忽视了、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即使想再去积累,也是一件异常困难的事情。世界上的事物是这样,人何尝又不是这样的呢?
教师要培养研究生善于保存资料的习惯。在经济条件有限甚至异常困难的时候,应当有选择地购买图书资料,学会到旧书店、地摊、“破烂王”那里去“淘金”,尤其要学会有效地利用公共图书馆的书报资料。对自己的图书资料必须非常熟悉,用时手到擒来;对那些不易再次得到的资料,要寻求正当的索取途径和方法。根据我本人多年来的经验体会,积累资料必须考虑如下几点:(1)强烈的意识性。一个人是否注意随时随地积累资料,与其工作习惯及治学态度密切相关。如果你有很强的研究意识,就会自觉地、想方设法地去搜集那些对于自己的工作、学习、研究有益的和有价值的资料。(2)涉猎的广泛性。搜集资料要立足本职,广泛涉猎相关的各类资料。在通常的情况下,“广泛”是“精选”的基础。涉猎面越广泛积累的资料越多,才能够在比较和鉴别中更好地加以筛选。(3)选材的代表性。一定要根据个人事业的需要、工作的性质、个人的知识结构、研究的重点和所处的阶段性,同时兼顾个人的兴趣爱好,对资料进行分类、分层次地积累。在资料的选取上一定要有代表性,既要考虑该资料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也要关注它的实践性,否则过了一段时间就成了一堆废纸。(4)方法的科学性。积累资料是一件自讨苦吃的费时费力的苦活儿,今天积累的资料也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才能够派上用场。有些资料也许一辈子用不上,但是只要认为有需要和必要就必须积累,闲时备得急时用,遇到急事不求人。只有经过艰苦细致地不懈努力,有那么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能够坚持下去并最终取得成效。要把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式结合起来,不仅材料取舍要科学,就是资料的保管存放、分类归档、查找运用都必须讲究科学,否则仍可能成为保存“一堆废纸”的结局。(5)资料积累的恒久性。积累研究资料要持之以恒,绝对不能凭一时兴趣心血来潮或者一时感情冲动,也不能因为积累的资料一时用不上就丧失信心。学术研究的成功,通常都是水滴石穿和坚韧不拔的结果。在积累资料的问题上,一定要养成始终如一、数年如一日的良好作风,坚持数年必有好处。同时还要善于保存自己的学历学位档案、人事档案、科研档案、工作档案,建立起自己的数据资料库,形成一套得心应手的资料保存办法。譬如,我就较好地保存了自己1966年的“小学毕业证书”,1966年小学升初中的“准考证”等,我的读书经历、工作经历诸方面的档案资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应俱全。要养成保存自己在公众场合的演讲稿、已经发表的成果、未发表的成果、写作手稿、往来书信、录入软盘等资料的习惯。这样做既有利于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是对自己一辈子负责、对后人和他人负责的具体体现。一个人越是多读书,就会越是深刻地感到自己的不满足,越是感觉到自己的知识贫乏。以愚之见,读书、积累与创造三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果说读书是学习,积累是整理,那么写作就是创造。
 
(摘自宋才著:《惟真知启后人——我的教生涯40年》,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版)
 


[1] 桑林峰:《“一碗米”的价值》,《人民日报》2009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