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菲律宾前总统访华,谈到南沙主权问题时说:“至少在地理上,那些岛屿离菲律宾更近。”邓公抽了口烟,说:“在地理上,菲律宾离中国也很近。 ”
这个段子也被广为流传,每当中国在国际上受气的时候,人们就会翻腾出来这些段子,怀念之余愤愤不平。但是大家应该知道的是,就是邓公他老人家才使得中国这么多年硬不起来!
毛时代和邓时代,中国是很硬,这里面有三个原因。
第一:毛邓在党内和全国人民心中拥有绝对的权威,他们治理国家举重若轻几乎可以随意挥洒,所以可以软硬兼施,软足够软硬也足够硬。邓之后,中国再无绝对权威的领袖,最高权力分散了,这些领袖没有经过战争的洗礼,没有对新中国的定鼎之功,话语权自然就少很多,说话的底气自然也就相对不足,所以就显得不是那么硬气。
第二:毛邓的硬大多表现在嘴硬,这也和冷战时期当时社会主义阵营的共同话语氛围有关,大家都那么说话,就像今天的朝鲜一样,大家可能觉得很可笑,可是那时社会主义阵营的领袖都像今天的朝鲜一样说话。
第三:那个时候穷的只有理想和激情,光脚的不怕穿鞋,你说打咱就打!拼一个够本拼俩赚一个!穷和硬是有关系的,这个无可否认,后来中国逐渐富了,富人嘛,尤其是赚钱没够的富人,总是谨小慎微胆小如鼠,呵呵。
事实上,在当时,我们也没有少为自己的嘴硬和拼命三郎的作风付出代价,我们的硬究竟给我们带来多少好处?又带来多少副作用?这个还有待于史学家来研究。
为什么说中国这么多年硬不起来邓公他老人家是始作俑者呢?因为他发现中国不能像以前那样硬了,要改弦易辙,为了中国崛起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他老人家提出“韬光养晦”的外交总路线。
“韬光养晦”,中国坚持三十多年了,而且目前虽然有点向“有所作为”转变,不过基本上还是“韬光养晦”,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都不会放弃“韬光养晦”的总体思路根本做派。
我们必须承认“韬光养晦”战略的巨大成功,中国有今天举世公认的成功就是因为“韬光养晦”的保障,只要有一点历史常识和现实常识,只要有一点点的客观公正,谁会否认这一点?
而“韬光养晦”就要求中国装聋作哑百忍成金,不能吃亏一摸就跳一触就叫呜呜喳喳四处出击怎么是“韬光养晦”呢?“韬光养晦”就要吃亏,不停的吃亏,吃无数的亏,不是硬不起来,而是压根就不能有硬的想法。
中国为什么总是硬不起来?就是完全彻底的贯彻了邓公他老人家“韬光养晦”的战略战术,“萧规曹随”乃至于今。
为了贯彻“韬光养晦”,中国要吃亏,有时候明明中国有理,却还要三思而后行一忍再忍。比如,中国和谁干起来了,中国有理有利有节,在我们自己看来完美到无可挑剔。可是这个世界是不论理的,也没有什么人有兴趣有耐心去了解其中的是非曲直,他们只看结果只认结果:中国和谁谁谁打起来了!然后得出一个结论:中国是个强而必霸的国家,中国热衷武力不爱和平,甚至中国是个富有侵略性的国家。
然后呢?“韬光养晦”废于一旦,经济建设镜花水月,中国崛起南辕北辙。
随着中国国力不断上升,其实中国也不是大家想象的软,有时候甚至很强硬,只是这么多年和国际接轨的结果,和文明世界相融的结果,中国的硬不再表现在脸上和嘴上,不再总是摆弄自己凶恶的嘴脸。
有些事情可以做但是不能说,有些事情一定要温柔的说,有些事情一定要委婉含蓄的说,中国不是不硬,而是看起来不硬。朝鲜是够硬,强硬的嘴脸活灵活现,可是它占到了什么便宜?整个国家民族都岌岌可危、危如累卵、朝不保夕、没有明天,这样的硬不要也罢!
现在看来,习总会逐渐确立在党内和全国人民心中的巨大权威,虽然无法追逼毛邓,但也一定足够“强硬”之用了。还有中国也将在习总任内基本实现崛起的目标,所以中国从“韬光养晦”过渡到“有所作为”是可以期待的,不过我们还是要忍一忍,习总说“中国还处在战略机遇期”,这也就意味着中国为了抓住这个“机遇期”,会继续贯彻“韬光养晦”,会继续忍。“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相信中国会有扬眉吐气的一天,而且就在不远的将来,即使到那一天,中国也要用文明的法治的态度来处理国际问题,也要时时提醒自己“大国者下流”,而不能随心所欲的欺凌弱小予取予夺。所以就是到了那个时候,也会有很多人说中国不够硬。
不硬其实也挺好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