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对《乾隆温州府志》未作深入仔细校读,昨日从前年拍摄的“乾隆温州府志序”文件夹46幅图片中拷贝了十七幅图片,经过处理,并就手头资料核实后,发表与读者分享:




庄有恭(1713~1767),字容可,号滋圃,番禺(今属广州市黄埔区)人。(乾隆四年状元及第)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四月中旬,五十岁时给《温州府志》书撰该序文。
《神童庄有恭》译文 引自“百度百科”
粤中部的庄有恭,幼年既有神童的名声。他家在镇粤将军署旁边,有一次放风筝玩耍,风筝恰好落到将军署的内院中,庄有恭直接进入要求归还。
所有衙役都认为他岁数小而忽略了他,没有来得及阻挡他进入。
将军正好和客人下棋,看到他精神状态与众不同,急促喝问他说:“小孩从哪来的?”
庄有恭回答说:“对子,小意思了,那有什么难的!”
将军问:“能对几个字的对子?”
庄有恭回答:“一个字能对,一百个字也能对。”
将军认为他大气夸奖他,于是就指着厅里张贴的画让他做对子,说:“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有恭说:“就这里一盘棋,便可以对呀。”应声对道:“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经重新排列,并更正了讹误)




李因培(1717~1767年),字其材,号鹤峰,晋宁锦川里(今上蒜乡下石美村)人。曾前后两次提学江苏,据《清高宗实录》卷597:“乾隆二十四年九月,谕:‘各省学政,现届期满。……浙江学政,着李因培调补。”该序文即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1)七月李因培45岁时,于浙江学政任上所书撰。



明山,生年、卒月、籍贯均未详。该序文撰于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年) 。有些字因破损而欠缺。
下面就该《温州府志》卷二十八·三“宣宗赐少保大学士黄淮致仕入朝赐游西苑诗”作诠释:
其题目就值得作论证。
当事人“大明宣宗皇帝御制集·目录”该诗题作“送少保黄淮还永嘉”。而集子中缺佚该诗正文。
1、从距黄文简淮公逝世50多年后王瓒、蔡芳编撰的《弘治温州府志》卷十五·二
奎文亭:在府城西南,致仕少保黄淮宣德中入觐,赐宴西苑,辞归,御制诗以赐之。有云:“倾心写
诚任旧老,而卿引疾先还乡。”又云:“五历星霜复相见,相对清言良慰情。”。淮归,刻于石作亭覆之焉。扁曰:“奎文”。同书卷二十二·三十一该诗题作:“送少保黄淮还永嘉”。
《万历温州府志》卷十四,题目作:“少保大学士黄淮致仕入朝赐游西苑御制诗赐之”。
《康熙永嘉县志》卷十二,题目作:“宣宗赐大学士黄淮游西苑”。
《光绪永嘉县志》卷廿三,题目作:“赐少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黄淮归永嘉诗”。
《御选明诗》(四库全书)1442册143页,题目作:“太液池送黄淮辞政”。
《霞渡潭黄氏族谱》清·光绪九年癸未(1883)第83页,有类似残碑拓片格式的记载。曾经发表过。
近几年,现代人数字化输入《乾隆温州府志》题目时将其中“入”误成了“八”(详见下面对照图)。
如依照温州市博物馆藏宣德八年(1433)秋,所刻原石碑上题目为准则,而只有《光绪永嘉县志》记录与碑刻吻合:“赐少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黄淮归永嘉诗”。另外《乾隆温州府志》异样有:
2、两髩,原碑文是“霜鬢”。
3、是时,原碑文有“是時”两字,而大多数文献都脱漏了。
4、蓉,原碑文是“蕖”。尽管“芙蓉”、“芙蕖”都指“荷花”含义,当以原碑文为是。
5、晴,原碑文是“澄”。
6、馨,原碑文是“殽”。
7、□,原碑文是“續”。原字印未清所致“□”。
8、须,原碑文是“雖”。
2013年1月中旬,为永嘉霞渡潭宗亲要仿制御赐石碑,找出原残碑拓片按比例放大显示有“钦文之宝”;“广运之宝”时,才真正明白该“御赐诗文”的书写等都是依照原碑文格式誊写的,因多次修谱转抄存在若干字讹误,但“霜鬓”、“是时”等很确凿。同时(自然还有很多其他内容),说明永嘉霞渡潭黄氏传承黄文简淮公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血支之渊源。
温州博物馆收藏的残碑(原奎文亭南立面)图
“宣德八年六月十一日”右边,“广运之宝”依稀可辨。
“赐少保”左边“钦文之宝”根据永嘉霞渡潭族谱同文记载,予以“安排”。
黄永陵 2014-5-20 子丑之交于知省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