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前,温州地方政府提出“温商回归,创建总部经济”的号召,美好的愿景描绘激起了温商的回乡激情。然而,由于地方政府变更房产规划用途、违规收取税收保证金等问题,温商们又以各种方式离开。8年过去了,昔日入住的46家企业,破产的破产,跑路的跑路,总部经济园不但没有当年想象的繁荣,反而一旦荒凉。(5月22日《每日经济新闻》)
温州,这个曾经民营经济最具活力的地方,最近几年似乎已经风光不再,先是温商外流,企业外迁;后是房地产畸形繁荣,制造业艰难生存;然后是房地产骤然变冷,民间金融紊乱;现在又闹出了温商归家失望,总部经济破灭的悲剧。短短的几年,浓缩了一个城市经济由强转弱的过程。
温州总部经济园的失败,真的仅仅是由于政府的失信和服务滞后?恐怕未必如此简单。根本上说,是由于温州不具备建设总部经济园的条件。
建设总部经济园,至少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条件。第一,企业在价值链的高端,也就是微笑曲线的两端。第二,企业必须有众多的研究、设计、营销方面的高端人才。然而,精明的温州商人似乎在追逐利润中忽略了企业的长青之道,在锱铢必较的算计中忽视了品牌的建设和打造,并没有把企业提升到价值链高端,更没有进行研究、设计、营销方面高端人才的储备。二者尽失,即使当地政府尽心服务,全力关照,总部经济园也不过是空中楼阁,梦幻泡影。
温州的制造业始终停留在劳动密集型阶段,企业主甘于赚取微薄的加工费。提起温州货,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廉价。哪怕是温州最出名的鞋业,也很难找到几个在国内叫得响的品牌,更不论在国际市场上了品牌形象了。房地产起步之时,大大小小老板们迅速把依靠廉价劳动力赚取的利润转移到房地产投机市场上,根本没有人去考虑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于是,温州的房地产火了,全国各大城市的房地产也火了,可是温州的制造业却由此走上了下坡路。
温州房地产的火爆,抬高了当地的生活成本,工人的工资也日渐高涨,制造业的经营更加艰辛。也就在这时,温州制造业的企业主出现了分化,一些企业主主动放弃制造业,玩起了资本游戏;一些企业主把工厂外迁,寻找人工成本更低的地方建厂;而更多的企业则因经营不善,在内外交困中破产倒闭,一时掀起了温州制造业企业的倒闭潮。唯独没有人选择转型升级的艰辛之路。
没有完成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直接发展总部经济,无异于读完小学,直接读大学,结果可想而知。地方政府变更房产规划用途、违规收取税收保证金仅仅是总部经济园失败的偶然因素,制造业转型失败,不具备总部经济发展的基础,才是必然的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