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论天量外汇储备(5月26日)


 闲论天量外汇储备(5月26日)

 

关键词:外汇储备  国际规则  金融  贾春宝

 

权威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3月末,我国外汇储备已达3.95万亿美元,4万亿近在咫尺庞大的外汇储备存量之外,外汇储备增加得更快,去年增加了5000亿美元,今年第一季度就增加了1250亿美元,按照这个速度,今年可能又要增加5000亿美元。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非洲访问期间表示:“比较多的外汇储备已经是我们很大的负担,因为它要变成本国的基础货币,会影响通货膨胀。”

 

按照国际收支领域的权威学者特里芬的观点,一国的外汇储备与它的贸易进口额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以满足5个月进口需要为标准,满足两个半月进口需要为最低限。

统计资料显示,算上2013年最后两个月分别为1821亿美元和1684亿美元的进口规模,外加今年第一季度4600亿美元的进口量,最近5个月中国的进口总量为8068亿美元。以此为标准,3.9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的超标率达390%。

 

有关研究认为,美元只有在贬值20%~30%的水平上,才有可能纠正美国的巨大贸易不平衡现象,美元才能重新建立稳定的基础,如果是这样,相对于中国将破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来说,即使美元贬值20%,也会造成超过0.8万亿元美元的损失(按照2014年5月的牌价相当于5万亿人民币,而这基本上等于中国一年的资本积累总额。

在中国的外汇储备中,大约75%由中央银行持有。为了确保外储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中国政府将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欧美等国的长期国债。如此就形成了全民输出资源赚取外汇,然后由政府用国债的方式把外汇还给国外的循环性的数字游戏。

如果我们将外汇看作是老外制造的商品,也会有“即已售出,概不退换”的倾向性,也就不难理解中国会得到如此多的外汇“库存”的原因了。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最近10年中资本投资回报率普遍高于发达国家,这就意味着,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是以牺牲国内投资机会或者说以维持较高的机会成本为前提,并最终损害了国民的福利水平。

截至2013年年底,央行通过外汇占款方式投放的基础货币达到28.6万亿元人民币,“货币发行美元化”的现象十分突出,货币政策所具有的自主性也因此受到动摇。外储增加是央行在公开市场购买美元、吐出基础货币的过程,增加过多会加剧流动性风险,易出现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情况,也增加了央行对冲的成本。

美国国债是中国外储重要投资对象,美国政府一直稀释巨额债务,等于将部分债务负担让中国承担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调查认为,不停地堆积外汇,等于将我们用宝贵的资源换回的资金低成本地交给外国使用。更重要的是,在外交方面会形成忌惮。因为摩擦与冲突,甚至战争,都会由于受到利益考量而出现错误决策。

 

在积贫积弱的时代,外汇是重要资产,不仅关乎经济也关乎外交,不仅是财富也是形象,不仅关乎政绩,也关乎工作绩效,因为要交流就必然需要有交易,交易结算必然要牵涉到货币的币种以及数字化的问题。

开放政策是需要用出口赚取美元,用政策吸引外资,用开放的心胸欢迎客人的,需要把东西卖给别人的,他们带来了对我们的认同,更带来了交给我们的订单,那订单之中包含着财富,但他们带来的都是自己的货币,而且不愿意换好之后再支付,而是在支付之后让我们再去换成我们自己的货币,换汇是需要付出相应成本的。

我们的“国际友人”习惯于用自己的货币结算,所以都可以被认为是自己的货币的推销者,至少那些货币上面印着自己的国王与伟人的头像,由于自己坚定地持有并广泛地传播,而提高其实用价值与象征意义。

 

每个人都在使用特定货币,货币与货币之间,货币与非货币之间的交换,总是希望能多换取一些,想要我们的货币吗?那就拿东西来换吧!你的商品、你的劳动、你的资源、你的政策、你的市场、你的一切,都拿过来,我给你钱。

当得到别人的认同,铸币税的价值就会得到提升,印刷货币的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差额就会增大。那种力量逐渐沉淀,并形成对信仰与价值观的改变。

当我们用东西换回别人的钱,购买方是必然在觉得合算的基本条件之下,才会去购买,因为钱可以换回你想要的一切,所以相对而言,金钱的使用价值比任何用来换钱的价值都要高。而且可悲的是:人们对于金钱的需求,已经从基本的最低生活保障,逐步升级到形象尊严与面子,跟自己的成就感与进取心相关了。

任何东西追逐金钱,并进行交换的时候,必然是要低头含胸、放低姿态的,因为持有现金的人会认为:是你想要我的钱,不是我想要你的东西,所以你所持有的任何东西都是被推销来的。

 

但实际上,货币本身仅仅是符号,是在特定环境下才能换取相关的东西的。我们得到的外币在自己的境内花不了,只有印刷足够量的本国货币去进行官方交换,这就会对央行的货币政策产生影响,央行在制订货币发行政策的时候,必然要考虑到外汇这个因素。

比如在一个封闭的市场中,民众只认自己所发行的货币,你所拿的东西人家不认识,也不承认,在这样的时候,你只有在推销的同时,自贬身价才能换取别人的东西。从这种角度,当初推动外部力量忽悠中国打开国门的核心诱因,就不是单纯出于友善地帮忙,而是在推销自己的货币以及货币背后的文化、信仰与价值观了。

 

很明显,美元与黄金挂钩、美元与石油挂钩、美元与新能源挂钩,其实就是借助别人都认同的东西来推行自己的货币,都是在推行自己独特的文化。他们让人在看到花花绿绿的钞票的时候,有强烈的认同感,与自己息息相关。

所以,货币的国际化就是一个国家的央行的长期战略,毋庸置疑的是美国做的最成功。这段历史已经在贾春宝以往的文字中有所概括。从商品到货币之间的转化,存在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的差别,这也遵循游戏规则,你是规则的制订者还是规则的执行者?

 

在英美德甚至瑞士等国家,作为货币政策制订者的央行基本都是私人机构,国防与军工、能源等领域都被私人资本垄断,政治上的任何选举都是受到财团的经济资助的,而受到资助的机制形成之后,政策制订就会朝经济资助集团的利益倾斜,如此任何金融、贸易、投资甚至战争都代表资本的利益。

中国这样尊奉意识形态的国家,更多的是靠人为设定的立场是否正确来决定生死的,自然就会用自身的非本能资源去换取足以支撑本能的资源。

如此,政治宗教之类的意识形态,都是依托在物质基础之上的,执行原始的商品经济市场规律,才会让自己内心有坚定的市场原则,而市场原则是以满足人的内心本能为前提的。

贾春宝认为,在改革开放之初,美国已经用半个多世纪积蓄了人们对美元的推崇。在更早的历史中,他们用战争、教育与文化宗教之类的形式进行侵略,并巧妙地利用了改朝换代时候的动荡所带来的机遇,激化了别的国家在民族内部的分化。

 

我们发现,用自己的商品、市场、政策与资源,甚至良心、人格、意愿之类的所交换回来的,事后才发现,并非当初所臆想的那么美好,发现自己的很多权利都是被严格限定了。

我们有了外汇反而会受到限制,至少不是在哪里都能买(在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货币,不会轻易接受别的货币),也不是什么都能买的(我想买黄金、能源、高科技,不卖给我)即使买了,性价比都不会很高,因为当你更想买的时候,就变成了卖方市场,定价权牢牢地控制在对方手中(卖与不卖取决于我,不是你想买就能买得到的)。

 

我们会感觉纠结:为什么当我们卖东西的时候是买方市场,需要廉价出售;当我们买东西的时候却变成了卖方市场,要以央求的姿态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为什么我们不管是从换取金钱到用金钱去换取我们想要的东西的时候,都要委曲求全呢?

其实不单纯是现在的中国,在历史上的法国也是这种情况,当戴高乐扬言要用手中的美元去换取等值的黄金的时候,就导致了尼克松的赖账,并宣告“二战”之后所形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终结。

贾春宝认为,我们需要基本的自我保护,需要看到现象之后的本质,那本质虽然未必全面是阴谋与邪恶,但至少不会如所标榜的那般高尚。除非所信奉的是世界大同的无政府状态,否则都会有自身利益的基本自我保护倾向。

 

中国的外汇储备,即使算得上是成就,也是被民众贡献的,那些从事外贸行业、主管招商引资的各级政府,但国家对于外汇的严格管理就让人有些纠结了。当外汇进来,是需要用等价的本国货币去购买的,所以才会强化管理与控制。

假如藏汇于民,让老百姓都去国外留学旅游、购物投资势必会对国内的经济形成打击,因为那是拉动了资金的对外流动,而对本国经济会造成伤害。对经济数据、就业与社会稳定都会构成威胁。

 

天量的外汇储备与其是荣耀,不如说是耻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悲哀。因为那意味着被廉价出售的东西价值更多;与其说是资源,不如说是负债,因为我们把该卖的与不该卖的都卖了。变卖了祖先留给我们的,那是在败家,变卖了原本应该属于后代的,我们是在剥夺他们的资源,是值得惭愧的。

专家们纷纷建言,外汇储备要控增量减存量,要限制出口鼓励进口,限制招商引资鼓励走出去投资,其实就是要把这些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货币花出去。也难怪中国人在国外都如土豪,被视作摇钱树,在国外消费。纸币转了一圈之后,中国的资源奉送给了国际社会,自己却什么都没有留下,这就是当初设定的“游戏规则”。

 

贾春宝

2014年5月26日星期一

 

电话:13301122671,(010)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http://t.sina.com.cn/jiachunbao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浪网专栏 http://blog.sina.com.cn/beking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