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单纯是一本讲述图书发展和传播过程的手册,我想不会有太多的读者感兴趣,但如果说手册里面隐藏着获得永生和财富的密码,就理所当然地具有了广泛的忠实读者,作为Twitter的创意总监,罗宾•斯隆显然熟知用户心理,他的这本处女作小说《生命之书》,如同Twitter的营销文案一样,简洁、富有逻辑、好看而又能引起人们的深思,在讲述文字文明兴衰的过程中,还指出了数字代码与印刷时代的图书出版一脉相承的渊源,为数字阅读贴上了高大上的标签,也为西方的图书史、文明史找到了延续、渊源和传统,政治正确、想象丰富合理,不畅销都说不过去。
去年在法兰克福参加国际书展,几乎所有的出版商都认为出版社将会被淘汰,自出版(self-publish)将会是潮流,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并记录自己的思想和故事,永存天地。所以,罗宾在本书中也记载了这么一个跨度达到几百年的自出版行为——15世纪意大利的符号学家马努提乌斯(标点符号的创始人),在临死之前留下一种代码,记下自己的一生,只要书籍还在,代码被人破译的那一天,就可以获得重生。他的门徒也组成了一个“完美书籍”的协会,类似于耶鲁的“骷髅社”或者“共济会”,黑袍照面、行踪诡秘,如同游戏中的各种鬼怪,等待着勇敢的小伙伴们组团闯关,以便找出“伏地魔”的最后一个化身。
出于向往、刺激和好奇的多种心理,失业青年克莱•杰侬在遇到了古灵精怪、美丽又在谷歌工作的女孩凯特之后,又联手自己的小学同学、软件公司老板尼尔——如同他们三人小时候喜欢的《龙之歌传奇》一样,他们分别扮演着混混、巫师与战士,开始这段探险之旅(在我看来,这不过是一个《绿野仙踪》的现代版,西方人最古老的探险情结的变种而已)。但不同于以往种种看似复杂、实则简单的密码破译术,克莱也没有去寻找种种历史典籍、玛雅文明的图案、甚至是外星人遗留下的物件等等获得灵感,而是干脆将这些据说能让人复活的玩意直接扫描,上网寻找答案——不难想象,好莱坞在接手剧本改编时肯定要失望,没了床战也没了夺宝的各种扣,续集怎么拍嘛。 但罗宾不管,IT行业的人讲究数据分析,猜来猜去而拿不出解决方案,肯定会被ceo臭骂一顿。所以,他调动了谷歌全球的服务器对这些代码和数据进行分析和解密,霎时间,谷歌全球服务器停止了3秒钟,而得出的结论则是,这些生命之书其实就是最早的数据硬盘,不是以文字而是以刻痕(类似于黑胶唱片或cd盘上的划痕)来记录每个人完整的一生,马努提乌斯也认为,硬盘中记载文字文明和的数字刻痕,留存的时间更长,更能被后世的人们看到。
事实上,数字代码能以更先进的技术保存更丰富的文字文明资料,这点并不令人怀疑。但是,无论那些刻痕所隐藏的数字内容多么丰富,但表明上看来总不如形象的文字令人亲切,就像现在无处不在的二维码一样,不对其解码,表面上看来都完全一致,如同黑客帝国中的程序员一样,面目相同、毫无情感而令人生厌。同时,需要我们考虑的则是,知识和信息是否越多越好,大脑自然存在的遗忘是否也有其合理性。某种程度上,永生和封建迷信一样,不符合科学规律也不符合自然选择的道德。而我们自然遗忘的那些文字文明,并不一定就是背叛,也是一种进化的自然选择,试图通过保留一切来探索未知的秘密,未免是对自己的想象力和判断力太不自信了。
所以,小伙伴们结伴去扫掉那些老英雄留下的咒语,也就是为自己开创新的增长空间。世界虽有循环往复,但其实每次还是有所突破。回顾文明的历史,不一定是要跳出其所谓“周期率”,马克思说过,历史就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这不也是一种“周期率”的形式?没有遗忘,也就没有创新。在中国出版人为数字阅读的商业模式大伤脑筋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是在考虑如何将现有的文字文明通过数字代码来展现,而没有考虑到这个世界需要新的故事模型,老一套的“炼金术”已经不合时宜。蒋介石在台湾训导青年时说过,“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宇宙继续之生命”——或许,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才是“生命之书”应有的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