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竞渡襄阳尤甚
(魏平柱)
翻开《隋书·地理志》下,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诸郡率然,而南郡襄阳尤甚。”除此之外,唐代佚名氏所撰《襄阳风俗记》亦载:“(屈)原五日先沉,十日而出。土人于水次迅楫争驰,棹歌乱响,有凄断之声,暄震川陆。遗风迁流,遂有竞渡之戏。”这两段记叙明确地告诉我们,龙舟竞渡源于屈原投江,而襄阳的表现特别突出。那么,为什么襄阳人于此特别积极热情投入呢?
这与屈原被流放汉北有关。汉北又在什么地方呢?有专家考证,具体地点就在战国时的均陵(即今之均县)。这个地方后来属襄阳管辖。屈原在此生活了九年,写了大量的爱国辞赋,与人民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后来又改流溆浦,其妻子当仍留在汉北。所以他到溆浦后不久,时局发生剧变,他在失望中又北上,结果行至汨罗,便投水自尽了。噩耗传到汉北,这才有“土人于水次迅楫争驰”,以拯救屈原之行动,并由此演变成了龙舟竞渡之戏。
端午节食粽子,也与屈原投江有关。《襄阳风俗记》还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其妻每投食于水以祭之。原通梦告妻,所祭食皆为蛟龙所夺。龙畏五色丝及竹,故妻以竹为粽,以五色丝缠之。今俗,其日皆带五色丝食粽,言免蛟龙之患。”显然这也仅只是很不科学的传说,但传说往往有历史事实的影子,也就是说它必须有产生这种传说的土壤。凭空而起的传说是没有的。
屈原与襄阳有着不解的情结,他在汉北写的《招魂》中。曾设想跟随被招回的楚怀王的魂魄,从均陵出发,渡过汉水,经南漳、宜城,涉庐江(即今之潼水)到达江陵,然后再射猎云梦。由此可知,屈原对襄阳的地望非常熟悉。这或许也就是屈原死后汉北民众追寻屈原之魂的路线。
龙舟竞渡既已发展成一项水上体育运动,对增强人们的身体健康颇有好处。江陵还举办过龙舟节,为发展经济和旅游事业取得良好效果。襄阳有宽阔的水域,有全国最宽的护城河,设几条龙舟赛道也极为方便。各县市区、各单位也有能力自行组队,平时自找场地训练,待端午节集中开赛。每年来一次“迅楫争驰,棹歌乱响”,既纪念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又开展了体育运动,还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又能不花大钱,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
(作者: 魏平柱,潘世东转载于魏平柱网页)
2014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