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裂变经济是量变经济的中断”,是因为当经济事物发展到裂变经济时代以后,其出现了一种谁也没有想到的经济模式——“结构经济”模式。什么叫结构经济模式?简单地说就是不再以所谓的“投入产出”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模式。这是因为,在这个时期,投入非但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有时还会出现负增长。比如欧盟、日本、美国等西方曾经十分发达的经济体,其业已进入到了这种经济模式中。有人说西方的经济危机很快就会过去,现在笔者可以告诉大家,无论是日本、欧盟还是美国,其经济都不可能再恢复到过去的那种通过投入就能够高速发展的经济状态中,因为人类经济社会已经发展到必须得通过不断地进行结构调整才能可持续发展下去的状态。然而,不断地对其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对于像日本、美国、欧盟这样的国家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为什么?不为什么,就因为人类社会业已进入到裂变经济、聚变经济的新时代,而这一经济的特点,就是需要不断地对其经济结构进行调整。能够不断地进行结构调整者,其具有聚变经济性质,否则迟早被经济裂变。
或许有人会说,曾经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一时期其经济也不是一点增长没有,只是发展得缓慢了一点而已。现在,笔者可以告诉大家的是,这是一种假象,假就假在人们把他们所印钞票的速度,物价上涨的速度或货币贬值的速度远远大于其GDP的增长的速度的问题给忽略了。换言之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将其上述非经济增长的因素给扣除的话,这些国家的经济没有一个是“增长”的。这就好像我们不能通过提高土豆的价格来扩大GDP的道理一样。笔者承认中国等发展国家的物价也在增长,其GDP也有相当大的水分,但与上述这些发达国家相比,无疑要好一点,因为其GDP的增长速度要远远大于发达国家,扣除之后,仍然有略微的增长。
当然,一个国家的绝对GDP如果降低了的话,那就更属于经济衰退了。或许是由于存在着上述原因,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仅要远远大于上述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且起到了世界经济之中流砥柱的作用。于是,有问题需要回答,那就是为什么经济欠发达的国家经济的增长要相对好于经济发达国家?诚然,是因为其经济尚具有一定的“量变空间”。由于中国经济既具有“量变空间”,又具有“结构经济”的性质,所以中国经济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中国经济就没有问题,而是说在应对经济可能被裂变的问题上手段要相对地多一些。
但是,裂变经济却给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制造了出了靠其自身的能力、手段无法解决掉的矛盾——因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制度、体制不容许政府不干预企业的经济事物,而只能通过金融、税收的手段间接地加以干预。
于是,只要在其不能实行“结构经济”的前提下,其“实际经济”的欠增长、滞增长、负增长就成为了一个必然的产物,这就是这些所谓经济实力相当雄厚的资本主义经济实体的经济难以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可以肯定,除了维持现状外,基本上没有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家知道,资本是一种必须得得到增值的东西,不能或不让它增值还叫资本吗?回答是否定的了。不能增长或不能可持续增值的资本是什么?当然属于资源的范畴了。
请问,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当然是增值。关于这一点,无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学家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都已经讲的狠清楚。那么,不能实现增值的“资本”变成了什么?诚然,一定悉数变成了失去资本本质的资源。诚然,这种资源与非资本的经济社会资源是有本质区别的,而又主要表现在,它是由曾经的资本蜕变或衰变而来。有时,为了说明问题,笔者也把这种失去本质的资本性质的所谓的资本称为“资本资源”或“资源化资本”。
资本资源化是资本家、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但它却活生生地就出现在了我们人类生活在居住的地球上。于是,如何才能避免“资本资源化”,便成为他们没有任何办法解决的问题。这是因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并没有为他们创造出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条件。历史上,他们可以通过发动战争、直接掠夺殖民地人民的财富、直接占有殖民地国家的市场等来解决,但现在的问题是,他们再玩那一套已不成,因为包括非洲在内的殖民地国家已经站了起来——发展与和平已经成为世界的主流认识。
再于是,为了能够实现其资本的可持续增值,他们便把剩余的资本给投到了非生产领域,误以为这是能够挽救其经济的“最后一个稻草”。结果怎么样?结果是一个又一个名目翻新的“金融衍生品”便被他们像杂技一样给复制出来——犹如“大变活人”。然而,假的就是假的,到底还是会露馅的。不久,金融衍生品的副产品金融危机、能源危机、次债危机、主权债务危机等亦被复制了出来。最令人不解的是,他们还把这美其名曰“机制设计理论”。不仅如此,那三个创立了“机制设计理论”的“经济学家”竟然因此而获得了200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于是,一场席卷世界的经济大浩劫结果从2008年延续到了今天。毫无疑问,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难以幸免——尽管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欠发达,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在面对这场浩劫中相对他们要好一点,但也好不了多少,因为过剩的资本虽然已经具有了资源化的性质与意义,但其流动性、传导性、破坏型还在。而这一切的一切,难道不是自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一直好不起来的根本原因?
当然,这也不是说当人们面对经济裂变的时候一点办法也没有了,至少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和香港港府还是做了不少的工作,虽然不能说一点连累、损失也没有,但可以肯定,比起他们要好得多。
首先可以肯定,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经济手段已经解决不了经济被裂变的问题,因为裂变经济属于结构经济,而结构经济已不再是量变经济,基本上不再遵循“投入与产出成正比”的所谓“资本增值定律”。但是,有一种现象似乎却在警醒着世界,那就是中国经济、香港经济为什么能够挽狂澜于既倒?其有什么妙招吗?
当然,而它不是别的,正是产生于一个年轻而有古老土地上的经济模式——“聚变经济学”。什么叫聚变经济学?它是发生在“经济核子”与“经济核子”之间的一种“聚合运动”吗?它对于拯救世界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有“药到病除”作用吗?它与传统意义上的量子经济学运动或量变经济运动又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它真的是解决世界经济难题的一剂良药吗?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社会体,在其内部也能搞聚变经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