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才发:诲人不倦是研究生导师的基本特点


勤奋好学、孜孜以求是研究生导师的基本品性。大学教师的学术研究活动,说到底就是求真与创新的过程,而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质疑性则是普遍的科学精神。勤奋好学既是教师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的现实基础,又是这种精神的具体体现;既是教师的一种良好品性,又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先决条件。唐代大思想家韩愈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1]只有能天天新的人,方能天天进步;如果不天天进步就必然后退,从来就没有既不进而又不退的事情。学者只有求索攻坚、锐意进取,再加上具有开拓勇气和创新意识,才能够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一代伟人毛泽东就从程颢、程颐的上述古训中,提炼出“日进有功”四个字,用来勉励侄儿毛远新以及身边的工作人员,希望他们一定要努力学习,日进有功。我也因之常借“日进有功”来鞭策自己,并且用来勉励弟子们勤奋上进。这句话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耳熟能详,然而真正把它做到了、做好了的人极少。任何一个获得事业成功的人,必定有某些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天道酬勤,必须忍人所不能忍,方成人所不能成。历史上一切成就大学问、大事业的人,无不具有勤奋好学的品性。譬如,战国时期的苏秦,一开始就有出人头地的雄心壮志。但是由于他学识浅薄,尽管他跑了许多地方,终究得不到重用。后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有时读书读到深夜,实在疲倦快到打盹的时候,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屁股上刺去,刺得鲜血直流。他用这种“锥刺股”的特殊方法振作精神坚持学习,终于成了著名的政治家。古人这种刻苦态度、追求真理和完善人格的不倦努力,对于我们这些后学者来说,无论做人、为学,都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古人还教导我们说:“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2]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研究生导师的基本特点。《论语·述而第七》:“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孔子在这里说出了他时常自查的三件事:一是“默而识之”,二是“学而不厌”,三是“诲人不倦”。因而研究生导师仅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不够的,还要做到“默而识之”。我以为“默而识之”最有意思和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那个“默”字儿。记得北宋朱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无时不可学,无处不可学,无人不可学。”[4]默而识之”的学生。所以,自古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身教重于言教。苏轼是宋朝一位极有才气的大诗人,他经常读自己过去已经读过的旧书,记得他有两句写读书经验的诗很有情趣,那就是“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6]我殷切地希望年轻朋友们记住苏轼这句至理名言。我以为朱熹所说的“学”,多指“默而识之”。读书人只有做到“默而识之”,方可达到无时不可学,无处不可学,无人不可学的境界。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往往不在于“显学”,而恰恰在于“默学”。经历过完整系统学习之后,谁能坚持随机学习,谁将取得进步;经历过学校系统学习之后,谁能坚持校外自觉学习,谁将取得进步。记得有位哲人说过,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业余时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旦学习成了我们的习惯,成了我们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默而识之便习惯成自然。同样道理,要想学生默而好学,教师首先必须默而好学,这就是“打铁必须本身硬”的道理。我历来认为年轻人要自觉做到“学而不厌”,多倾听前辈、学长的指点,少一点自以为是;年长者要切实做到“诲人不倦”,多关心和多带带年轻人,这样持久下去我们的社会就能够实现良性循环。研究生导师一定要与时俱进、孜孜以求,笃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功,自觉做教育的高手和教学的能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5],这是我国传统儒家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在当代高等教育实践中,它实质上已经转化为在成就自己的过程中成就学生,在成就学生的过程中成就自己。一个自己不好学、不做学问的教师,是难于教出和带出一个潜心做学问的好学生的。唯有“学而不厌”的导师,才能够培养出“
育人者爱人是研究生导师的基本道德标准。一个人在大学生时代的主要任务,如果说它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听起来好像不那么积极上进、不那么忧国忧民,似乎有为个人奋斗之嫌。其实就我个人的粗浅之见,无论怎么看都不为过、不是错。历朝历代为金榜题名而“读书破万卷”,“枕书而寝”的大有人在。当然在大学生时代能够心系天下,忧国忧民、为民请命,泪洒阑干的人也不是个别例外。我的家庭背景决定了我的基本志向比较现实,那就是发奋读书,今后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保住一个来之不易的“铁饭碗”。当然我所理解的“铁饭碗”,并不是一辈子老守在一个地方吃饭,而是一辈子无论走到哪儿都有饭吃。如有可能我将努力地把手中的“铁饭碗”,换成“银饭碗”、“金饭碗”。我以为一个没有抱负、从不规划未来的人,他的人生只能是一个空壳或者没有积极意义的抽象符号。一个有抱负、有追求的人生,才算得上是有高度的人生。即使在今天看来,我也不觉得自己在学生时代就是一个没有理想、没有抱负、没有高度的人,倒觉得自己是一个比较务实的人。然而在我为师的年代,心系下一代伏案操劳,然则始终以为自己努力不够而时常为之汗颜。为师者如此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非吾心虚也。只是因为天下学生之成长乃国家之希望,家长眼中之期待,皆使我等为师者在百般努力之余,亦常反省自己可有爱生如子之心。我亦是为人父母,吾亦期望犬子成才,普天之下哪有父母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我们今天的大学教育并不拒绝对学生的关爱,缺陷恰恰在于比较多的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等精神生活的关怀。教育者固然要关心对受教育者知识的传授,但唯有以内在的精神关心为支撑点,才能够充分显现出知识关心的教育性。我以为“爱”是一种特别重要的素质、能力和境界,人的才华不单纯在于高智商和绝顶聪明,也包括真诚的爱的能力。只有对知识和精神共同的关怀才是完整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完整的、社会需要的人。“师也者,教人以事而喻诸德者也。”[7]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我以为关爱的基础是对学生的人格尊重。如果不把尊重作为前提,那么对学生的关爱就会变成为某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施舍。导师在教育教学上,应当自觉地与学生拉近距离,博士生从进校到毕业离校,三年见不了导师几次面的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教师应当与学生进行真诚平等的对话,当然不是要一味地说服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是对话双方关注彼此并且要超越分歧。有些教师正是由于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关爱的平等性,而使学生没有感觉到教师对他(她)的关心和爱护。大学教师的道德情操、处世方式、行为准则、治学态度等,对研究生教育至关重要,教师人格本身就是一门极为重要的隐性课程。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不只是一种态度和理念,而且是教师的教育智能在教育实践中的真实体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以为,教师应当尽量熟悉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特点和爱好,掌握与学生沟通的技巧,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乐于与教师交流。
以仁爱之心爱人是研究生导师的基本道德要求。我以为师爱是那种只顾付出、不求回报的爱,就如同父母对于子女的那种纯真的爱。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它不仅能够提高教育质量,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教师要真正做到关爱每一个学生,必须在教书育人的具体环节上以学生为本,做一个充满爱心、懂得尊重与信任的人。自从我当小学教师到当大学教师,从武汉到北京,历来对学生充满了爱子之心、舔犊之情,从来把学生当作自己家里的人来对待。在这个问题上我夫人夏桂霞副教授对弟子们也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的,因而深受弟子们的尊敬。我在课余常与弟子们开玩笑地说:“你们尊敬夏老师就是尊敬我。即使你们不尊敬我,也必须尊敬师母夏老师。”我对弟子们的关爱,不只是表现在过时过节的时候,请弟子们同家人一块吃顿饭,以聊补弟子们的思家之念、思亲之情;更重要的体现在我对弟子们在学习上的严格规范和严格要求。即使个别被家庭宠得像太阳一样的学生,我同样行使教师严格教育的权利,从不毫无原则的迁就或者放纵他(她)们。我深信只有严师才能够带出高徒的古训。2010届马训祥博士入校时是云南民族大学的应届硕士生,博士毕业时以优异的学业成绩和科研成就选调进广西壮族自治区政法委工作。他在博士学位论文后记中说:“先生治学严谨。对我提交的每一篇作业或者书稿都认真地审阅、批改,细致到一句话、一个措辞、一个标点都不放过。看着文章中一个个红色的标记,让我无时不感到羞愧和汗颜。先生教我做人,教育我‘要做好文,先要做好人’;‘只有人品好,才能文品好。’我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课堂上的谆谆教诲,不会忘记一年后例行谈话时的苦口婆心,不会忘记校园漫步时的循循善诱。先生的话是我的指路明灯,让我的人生不再迷茫和彷徨。”[8]到2010年9月我完成本书初稿的时候,在我门下已经毕业或者在读的158名硕士、博士生当中,即使个别人在入校读书时已经官至厅局级,但在我的眼里就是一名普通学生,在遵守纪律和学业要求上,绝对无半点随意和放纵。为了让他们做好同门师弟师妹们的表率,我平时对他们的要求反而比一般学生更加严格。在我独立培养的官员博士中,多数人进校读书时并不是官员,基本上是在读博士期间或者毕业之后被破格提拔、晋升为官员的。我在给每届博士和硕士毕业生饯行的时候,都不忘严肃地告诫他们:“你们出去当法官的,无论如何要对得起帽子上的国徽和肩上扛的天平,要有道德良心,做一个人民满意的好法官;你们出去到政府机关从政为官的,一定要为老百姓认真办事,上溯你们家三代的祖先同样是农民,决不能翻身忘本,千万不要当狗官、贪官、昏官;你们出去当银行行长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负责人的,一定要做到金子嫌黄了、银子嫌白“了,不是咱家的东西见了不眼红,就是白给也不要,天下绝没有免费的午餐。我宋才发一辈子就是一个清平的教书匠,你们都是我的弟子,我希望你们都能够超过我,一代胜过一代。但是有一点你们一定要谨记在心,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你们都不能玷污祖宗、玷辱师门。”因此我对自己这一辈子培养出来的“官员博士”,现在可以问心无愧地做出这样的结论:这些博士个个都是好样的,绝对没有“混牌子”和靠“秘书代劳”的庸人。社会上曾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如果把所有官员统统枪毙掉,肯定冤枉了一些好人;如果让他们站成一排,隔一个枪毙一个,肯定会有漏网的。”这是人们对当今官员腐败深恶痛绝的一个不恰当的说法。我现在可以自豪和骄傲地说,在我培养的官员博士中,起码到现在还没有发现这样的“人渣”和“孽种”。对于家境贫寒或者失去亲人的学生,我尽量树立他(她)的自胜信心,在生活上适时予以力所能及的援助,绝对不让他(她)感到老师是在怜悯和施舍,也绝不允许任何人鄙视、嫌弃乃至伤害他(她)的自尊心,极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对于弟子们的过失和错误我绝不袒护,但是对弟子们受到不公允的冤屈,我历来宁可得罪上司、得罪同事,也绝不让他们受到无辜的委屈。尽管我明知这样做会给自己带来旷日持久的麻烦,但我更明白在这个关键时刻,只有老师才能够“扶”他们一把,也只有老师才能够“支撑得住”和“担当得起”。对于任何一位弟子,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年纪大的还是年纪小的,无论高年级的、还是低年级的,始终做到一碗水端平,绝对不给弟子们留下“砖厚瓦薄”的不好印象。有时我也因“恨铁不成钢”,犯下心急吃热豆腐的错误;或者因个别弟子心胸不太开阔、度量较小等缘故,“好心”不一定被弟子们理解,也有自己怄气的时候。但当事情稍过之后,便能回心转意体谅学生,就像体谅自己的孩子那样,虎毒不食子、舔犊之情,在我身上始终是占上风的。我以为一个好的研究生导师,应当是一个情感丰富、细腻的人,因为他在教学活动中的欢乐、忧愁、激动和愤怒,无疑会直接地感染着每一个接受教育的学生。一位优秀教师应当善于通过语言、文字等文化载体,声情并茂地、有声有色地配以体态语言和面部表情,将溶化于自己血液中的文化知识,在快乐的教学活动中传授给自己的学生。譬如,每当我授课讲到兴致的关头,情不自禁地脱下外套、挽起袖子的时候,学生们总是报以热烈的掌声,我觉得这是弟子们对我的最好奖赏。不仅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赖于教师的指导和点拨,就是学生的精神修养和志向确立,也有赖于教师的示范和鼓励。就我自己一辈子读书过来的切身体验而言,对于研究生来说一辈子最幸运的事儿,莫过于遇上几位既有学问又很关爱自己的教授。因为这样的教授通常既能成为学生人生与学识的导师,又是给学生未来带来希望的指引人。
研究生导师应当具有启人心智的大爱情怀。教师和学生都是人,师生之间的地位是绝对平等的。我以为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只是传授知识、技能、治学、看问题的态度和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传递如何做人的价值观,在这个方面教师的身教确实重于言教。世界上的一切交换可以说都是等价的,唯有父母对于子女、教师对于学生的关爱是无价的、无私的。记得夏丐尊先生说过:“没有爱的教育,犹如没有水的湖。”也就是说,教育就是爱,就是在这里长久地守候,并且给学生们留着灯、留着门。总结自己一辈子的教育教学经验,我以为对学生的关爱是通过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指导研究生具体的科学研究活动,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他们心头的,从而感化成他们学习和研究的动力与活力。这里不妨原文照录一篇研究生写的“随笔”予以佐证。2006级硕士研究生张梅,是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高鹏怀教授的弟子,她系统地听完我讲授的《读书与科研方法论》之后撰文说:先祖一直倡导“德为天下先”,以此来勉励世人修身。修身益于励志,益于明德,益于蓄志,益于涵养,益于性情,此皆备矣,治学必如虎添翼,自然天成。今人常视治学为事业,然事业皆有所依,唯其修身为其所归、所依、所立,至此事业之流方可源远流长。是听吾师《读书与科研方法论》后心窍顿开,豁然开朗。“做人”吾师讲要做到三点:一有志,即志向高远。“弟子不必不如师”,吾师以博大之胸怀及长远之眼光,践行他之信仰,教导我们要树立鸿鹄之志,奋发图强,以日新为道,以不息为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吾语于天地,请日月见证,吾必将上下而求索。岁月记录了我奋斗的足迹,光阴见证了我的忠诚,半年之载,我收获几何,一张薄纸又岂能容盛?坚定了未来之志向,故而不再留恋,驾起长风,腾起霓虹,撑起生命的樯帆,驶向更加迤逦的明天。二有律,即有规律。世之万物皆有律,唯依律而行方有所得。治学亦必有章可循,读书有读书之道,写作有写作之法,切不可恣意妄为,此乃行事之原则,做人之根本。吾师语曰:“治学不为媚时语,惟寻真知启后人。”以此警喻我们治学之原则,务必严谨治学,严于律己,无此无以至大成。三有藴,即有涵养、有深度。人之有藴,所以丰富而生动,处惊不变,临危不乱;所以洞察世事,深谙经纶;所以见微知著,深谋远虑;所以见人之未见,言人之未言。吾师教导:做文章不仅要言之有理,而且要言之有物,言之有趣,言之有藴。要达此境界,惟有学而不止,思而不辍。学习他人,乃为思之基;思考问题,乃为学之要。独学而无思,无所得;独思而无学,无所依。学习与思考乃一母同胞,结伴而生,互融互进,乃有所成。治学要做到厚积而薄发,推陈而出新。厚积源于勤,成于一。《道德经》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无为而无不为矣。乃言知能愈广,作为愈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遍识天下,网罗古今,万象心中,以至“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大千世界,容于一心。用于作文,援笔成文,运则成风。“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乃由博及约,万殊归一。文字之出,一语道破,石破天惊,言简意深,微言大义。吾师叮嘱:“读必恒,读必广,读必思”,是以积少成多,日进有功,至于成书,自然心中有天地,下笔如有神。然而要做到“推陈出新”,却需要另一番功夫。孔子对中国文化做出的杰出贡献,无处不闪耀着光芒。正是他的创造,开启了中华儒家文化之先河;他的思想延绵几千年,经久不衰,直至今日,他仍然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光耀世界。他的精神已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不断地激发着一代代儿女奋勇向前,激流勇进,争创光荣。明天的历史将由我们来书写,这将是怎样激动人心的时刻啊。晨起观东方日出,风吹云动,百川竞秀,沧海横流,群雄逐鹿,谁将胜焉?唯有创新。创新乃有生机,创新乃有力量。吾师讲:“学术创新乃学术生命力之所在”,要取经于人,修道于己。倘若今天每一位学者都以此为动力,相信中华文化将会更加光彩夺目,灿烂辉煌[9]
关爱每一位虚心向本人求教的学生。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师,教师事业心、责任心的增强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尤其需要政府激励教师职业的幸福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师爱不是要求对方,而是要求自身付出,孔夫子当年就推崇以仁爱为本,有教无类。2005年内蒙古工业大学刘亚丛教授曾托人与我联系,想报考我的博士研究生。通过电话沟通我觉得这人比较憨厚,还有些才气,于是应允他来年报考。2005年4月他在参加“全国首届法学专业经济法一线骨干教师研修班”期间,带了厚重的礼物到家里来看望我。那天正好有闲暇时间,同时也为满足他的求知欲望,我与他坦诚地谈了不少学术问题,初次见面给我留下了较好的印象,但他带来的东西我是断然不能收下的。由于他对我的个性不太了解,当时确实让他感到异常难堪。诚如他后来在一篇文章中对当时情景的描述:“宋才发老师一口浓重的湖北口音,渗透着朴实无华、平易近人、坦诚豪迈的大学者风范。同时也感到了宋老师对于治学的严谨和教学的严格。”“我清晰地记得宋老师在不同的场合对学生讲过:‘送一根稻草和送一根金条的性质是一样的,不要以给老师送礼的方式来表达心意。’所有这些都在持续地增强着我步入宋门寻道求学的冲动。”[10]2006年3月刘亚丛先后走进了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入学考试的考场。非常有意思,他竟以专业课3分之差没有考取我的博士生,却意外地以高分录取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张世民教授的博士生。入学后他经常到中央民族大学来听我授课,我以为凡来听课者都是求学人,不必有自己弟子和外校学生之分。刘亚丛2007年9月3日感受颇深地在文章中说:“入学后我选修了法学、史学、经济学等学科11门课程。特别让我兴奋不已的是尊敬的宋老师接收我为编外学生,给了我近距离聆听他业内教诲的机会。宋老师第一次课堂授课就让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随着学习日程的不断推进,我越来越感受到宋老师言传身教的力量,在科学研究方法上受益匪浅,……我感到自己有使不完的劲,而力量源泉之一,就是宋老师那极富感召力的《读书与科研方法论》的教学。”[11]刘亚丛还在法律出版社出版的《事实与解释:在历史与法律之间》“后记”中说:“宋才发博导以其超乎寻常的学术激情和感召力深深地感染了所有前来听课的同学,这亦是我读书写作疲惫厌倦时的重要动力来源。”[12]作为一名博士生导师理应提携、扶持和奖掖青年学者,在他们学术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这些老朽即使没有能力为他们提供一个肩膀,但是必须伸出一双热情的手,把他们扶上学术平台,竭尽全力地支持他们的学术勇气和创新精神,促使他们有机会和条件一展才华。总之,我认为爱心与责任总是相伴相随的。因为有了爱心,教师才背负了更多的责任,才会在教书育人上更加严格地鞭策自己。
培养研究生心怀一颗感恩的情怀。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头的情感。它能够促使人以知足的心态去体察和珍惜身边的人和事,还可以帮助人们在渐渐平淡乃至麻木的日子里,发现生活原本是如此丰厚和富有,最终让我们领悟和品味到命运的馈赠与生命的激情。感恩既是中国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则,又是中国礼仪之邦的重要意识,它对于社会和谐以及年轻人优良品格的形成,具有极为广泛和无与伦比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最富有感情的高级动物,一旦“好起来”,他能够把自己的器官、鲜血甚至生命奉献出来;一旦“使起坏来”,就会无恶不作甚至给社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我们通常所说的“善”,实质上就是一种深沉的“爱”;大凡一个具有善心的人,最终能成就为一个人们常说的“好人”。“恶”实际上就是一种“恨”,恨是具有破坏性的不良感情。因而“善”收获的是善良,“恶”收获的或者最终换来的必然是仇恨。正因为大千世界的人不一定都很善良,也没有人会完全符合别人的想象或者理想,事实上我们自己也无法满足他人的期盼。所以,当你感觉到他人善意的时候,就会使自己充满感激之情。当一个人不以感恩之心面对生活,而以个人得失为中心画地为牢时,他(她)就会始终抱怨:“为什么我对他那么好,他为什么这样对待我?”一个人只要具有感恩的心,就一定能够成为善心人。然而在物质条件日渐优越的今天,有些父母对独生子女的过分娇惯与溺爱,养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品性,不仅没有帮助他(她)实现自我发展,反而使年轻一代变得不怎么体谅人、关爱人,尤其缺乏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我以为今后的社会哪怕富得物欲横流,感恩的情怀与传统在年轻一代的身上,仍然是需要得到体现与传承的。教师培养和塑造研究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首先就要促使他们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心和帮助他人,懂得勤奋学习、珍爱自己,学会宽容和包容别人。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当我们与父母见不着面的时候,多因忙于工作和学习而顾不上;好不容易见了面,话到嘴边又不好意思吐出来。正如曾国藩在《致诸弟:勉在孝悌上用功》所言:“今人读书皆为科名起见,于孝悌伦纪之大,反似与书不相关。”[13]者大年初一的早上,必须到父母的床前真心、真情地给父母拜一个年。通常在新学年开学的第一天,我会逐一检查落实每个博士生、硕士生给父母拜年的情况,这一点多少年来已经形成了传统。有学生悄悄地告诉我:“父母看到我真的给他们拜年,高兴得不得了,笑得合不拢嘴,说真是书读多了,人也知礼了。免礼免礼。”“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其实父母并不在乎你对他们的“那一拜”,而在乎你心里有没有他们。依愚之见,孝敬父母应当居各种美德之首,因为只有懂得孝敬父母的人,才会懂得关爱他人、关爱社会。感恩是每个人应当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尤其是高级知识分子做人的修养。一个真正懂得孝敬父母和师长的人,如果你硬说他坏,我看他坏不到哪里去;一个连父母和师长都不爱、不敬的人,如果你硬说他好,我看他也好不到哪里去。如果指望一个没有爱心的人能够“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我看来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伟人们的成长足迹无不论证了感恩的人文价值,譬如“文化大革命”前的小学课文《回忆我的母亲》,就是老一辈革命家朱德的文章,他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当伟人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书后,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14]这些扣人心弦的话语,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感恩对一个人的人生是多么的重要。我以为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是心灵最美丽的人;只有懂得付出的人,才是最慷慨的人;只有懂得关怀的人,才是最值得尊敬的人。所以,每年放寒假的时候,我会硬性地给弟子们布置一道本该小学阶段完成的“特殊作业”,那就是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或
 
(摘自宋才著:《惟真知启后人——我的教生涯40年》,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版)
 
 
 
 


[1] [唐]韩愈:《劝学解》。
[2] [北宋]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
[3] [春秋]孔丘:《述而》,《论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 转引自王直华:《默识是境界》,《民主与科学》2008年第3期。
[5] [春秋]孔丘:《雍也》,《论语》。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为仁之方也已。”
[6] [宋]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苏轼诗全集》卷一。
[7] 转引自李希影:《立德树人乃教育之根本》,《光明日报》2008年11月13日
[8] 马训祥:《少数民族经济法司法适用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3月,第152页。
[9] 张梅:《治学与修身之道——听<读书与科研方法论>之后》,《中央民大研究生报》2007年4月29日,第3版。
[10] 见刘亚丛:《听课随笔——感慨世事多艰辛黄牛埋头勤耕耘》。
[11] 见刘亚丛:《听课随笔——感慨世事多艰辛黄牛埋头勤耕耘》。
[12] 刘亚丛:《事实与解释:在历史与法律之间》“后记”,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345页。2009年5月22日应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和法学院的邀请,我作为校外评审专家出席了刘亚丛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
[13] [清]曾国藩著:《曾国藩家书》,蓝天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
[14] 1919年10月毛泽东的母亲文氏病逝。毛泽东昼夜兼程从长沙赶回韶山守灵,并和泪写下一篇情深义长的《祭母文》。原文如下:“吾母高风,首推博爱。遐迩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致,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病时揽手,酸辛结肠。但呼汝辈,各务为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