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建筑形态的演变与设计要点
——访北京中医药大学基建规划处处长邬国强
王瑞嵚
邬国强从医院建筑的发展历史着眼,对影响此类建筑形态的要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据此对当下国内医院建筑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给出了诚恳的建议。
我国医院建筑的演变
医院建成时的建筑形态主要取决于当时的医学及医术水平、地区医疗需求、医院营运机制以及建筑标准等诸要素。在一个地区和一定时期内,构成要素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要素的内涵会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
邬国强对我国医院建筑的演变历史进行了必要的梳理,他认为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 古代医院建筑
——古代医院建筑与一般民用建筑类似
我国古代医院渊源悠久,早在公元前11世纪初周成王就有类似医院机构设立。秦朝有太医令、太医丞、侍官等医官名,唐朝成立太医署,清朝初年设立太医院。而在民间,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往往以医传教,因寺院处名山大川,病人来此调养,常留住寺中。唐代个体医生设“悲田坊”,后称“病坊”,宋代苏东坡在杭州设“安剂坊”。纵观历史,古代的中医无非有三种形式,即在皇宫里给皇亲国戚看病者,在军队给官兵疗伤者,以及在民间行医者;因中医诊病的特殊方式,也就是一桌、一凳、一床、一脉枕即可,因此在建筑方面古代的医院建筑与一般的民用建筑类似。
2. 教会医院建筑
——南丁格尔式护理单元的组合及其改进型
自1840年后,西医等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如肿瘤、传染病、职业病、心血管医院等在中国普遍出现。在大城市如北京、武汉、上海等有外国人修建的教会医院。医院的框架体系,是南丁格尔式护理单元的组合及其改进型,并作为基本形态的树枝形。
3. 现代中国医院建筑
——平面布局为树枝形、工字形等。
(1)1950年至1980年中国医院建筑主要吸收西方现代建筑平面布局,为树枝形、工字形等,当然也有不少是分散式的布置,造型上主要是简单的现代建筑形式,或者是坡屋面,单个窗。在结构体系上,主要是砖混结构,小开间。
(2)从功能概念方面分:门诊、住院、辅助医疗科室及后勤供应。
新中国成立后,新建了许多医院,但是规模较大设施较为齐全的医院,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广大边远的农村和山区,缺医少药现象还是十分严重的。
4. 当代中国医院建筑
——平面布局采用复廊式、蜂窝式、“Y”字形等多种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获得了极大发展,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增发展迅猛,医疗事业同样得到大幅提高。建立了大量社区级医院,其设施也逐步得到完善,这是中国医疗和医院建设中的大事和突破。“七五”期间国家计委和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十八所重点医院。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大型的综合性医院进入了形变周期,大部分医院为了满足使用功能的需要都进行了改(扩)建,具体表现为:
(1)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克服占地少的困难。合理规划,既保证了目前使用,也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基础。
(2)半集中式、集中式的医院组合方式呈现为综合医院发展的趋势。结构形式上,框架、框剪、筒式结构逐渐取代砖混结构。
(3)平面布局上采用了如复廊式、蜂窝式、“Y”字形等多种形式,大大地方便了护理工作。
(4)医院的环境设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这样一个亲切的氛围。
(5)重视医技科室建设,尤其是大型诊断设备和手术科室的装备,为医疗技术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现代医院设计的三要素
现代医院建筑设计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比如医院的工作特点、各科室的具体功能、患者及医务人员的需求,甚至医院设备设施的安置,惟有对医院建筑进行多角度、周密的调研、规划,才能创作出较优秀的作品。邬国强认为,现代医院在建筑设计时,有四大要素值得重视:
医院建筑的发展趋势
1. 人性化、家庭化
新世纪的建筑,无论是城市整体规划或单体建筑,其外部环境设计、内部功能要求,无论从物质上、精神上,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想──主角是“人” ──以“人为本”,已是无可争议。一切为“人”的存在而存在。人的需要、人的感受、人的情感,是建筑设计时要考虑的第一要素。
(1)人道主义——“绿色通道”
① 院前抢救(大力发展急救用直升飞机、救护车等火速抢救);
② 院内抢救[(以不计其贫富的24小时全方位、全天候的抢救、诊断、治疗(含手术));
③ 重危病人监护三位一体的、高效率的抢救系统“急救生命通道”。 ──这样急诊部门的医疗建筑布局将进一步扩大为独立的一条龙的服务设施(尽量让重、危的急诊病人少动,以免加重病情)。
(2)正确划分被服务、服务的空间
①被服务──由“动”为“静”
②服务──由“静”为“动”
③以“病人(被服务者)为中心”──“静”
这种以病人(被服务者)为中心的建筑设计,目前处于萌芽状态。设想一下,新世纪的医院建筑,当医院门诊病人或住院病人,只要一进入医院(含院前抢救)就受到“至诚到位”的服务,尽量使病人少动(或不动),导诊人员引病人入诊室,医务人员围绕为之服务,诊室边智能化小型高科技仪器很快测出常规数据,并作简单的治疗,如需大型的检查、治疗或手术等,由导诊人员将病人通过垂直电梯、自动电梯、水平自动人行带,送至门诊、医技、病房各目的地诊断、治疗。诊断不需在诊室休息厅等候多时,即能从管道(垂直或水平)中取药、出院(或入病房住院)。由于病人手执一张医疗智能卡(IC)可当场完成各项收费,甚至于可根据“虹膜辨别机”证实身份、付款,很多手续都简化。病人或家属不需心烦意乱地到处寻找各部门,病人排队的挂号厅、收费厅等可能均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布置典雅的各部门等候厅。
(3)温馨的家
医院是人类生命“生”与“死”场所,即从降临人世到安然走完人生最后旅程的特殊场所,它关系到人们(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涉及一个家庭)的安、危、祸、福。人们来到这里求医,最大的愿望即是物质上希望得到最好的医疗,以求得从病痛中早日解脱,精神上得到庇护—安逸舒适—绝妙的心理治疗。因此创立幽雅、宁静、富有人情味的医疗建筑环境—温馨的家,对病人就成为第一需要了。
2. 智能化
(1) 情报通讯办公(OA)、通讯自动化(CA)
(2) 建筑设备自动化管理(BA)--消防、信息、安全
(3) 建筑环境(SP)-室内外环境、建筑结构等要求。
(4) 多元服务—情报通讯、业务代理、设施用品、娱乐餐饮等。
3. 生态化-持续发展的绿色医院
绿色医院的关键:
(1) 能源、自然能源消耗减少
(2) 无污染、无公害
(3) 有助于人类健康
绿色医院还应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得以使人们从长期封闭式的建筑热、声、光环境中解脱出来,从而回归自然的,且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高性能、高品位,并能创造“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最优化设计的建筑,是复杂的生态平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的机制,是包含着从城市整体规划、基础设施、医院建筑布局、选址、用地、用材、形态创造、设备选用、配置、废物回收、再生、绿化等全过程。
案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是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单位,是全国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全国示范中医医院、全国中医脑病中心,全国中医急症中心和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基地。东方医院是一所特色明显、功能齐全、设备先进,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健康咨询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综合性中西医结合中医医院。1986年筹备,1993年始建,1999年正式投入使用。600张病床,占地54亩,可用土地44亩,建筑面积
1.主楼
主楼是医院的主要组成部分,布置在医疗区的中央,西距芳古路
门诊部按2,000人次/日门诊量设计。挂号、取药厅是人流集中的地方,为创造一个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卫生良好的医疗环境,在首层门诊中央设置集中式大厅,周围有3个配以绿化小品的庭院环绕,大厅与庭院之间环境相互渗透、延伸,病人在等候之余可以到庭院内休息,减少厅内停留人员,减轻厅内拥挤和相互感染机会,为病人造就一个安定、宁静、愉快、舒适的医疗环境。大厅东西两侧有楼梯,病人可通过此道迅速分散到各科室。门诊部设有17个临床科室,门诊科室都设在1、2、3三层内。气功与康复保健两科设于半地下室,不仅可减少首层人流,而且有利于气功接收“地气”。骨科设置在首层,利于行动不便的患者就诊;儿科、肝炎、肠道、同位素诊断、急诊等科室安排在半地下室或首层,有单独出入口和药房,自成一区,可避免其它科室病人穿越,防止交叉感染。
医技部是现代化医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设置有B超、彩色多谱勒、脑、心、肺、肌、肾、肝等特殊功能检查科,以及CT、核磁、心血管造影等先进医疗设备的放射科和检验科。手术部设有五个无菌手术室和一个有菌手术室。根据功能要求分为洁净、污染、半洁净三个区,区域分布明确、合理,使用方便。根据不同要求控制洁净度,并设置清洁与污染走廊。污染器械和污物由污物走廊送至中心供应室消毒,或经污物电梯排到楼外处理。清洁器械经清洁走廊进入手术室。手术室旁设有电视监视室,通过摄像直接观察手术全过程。放射科平面采用一种新型的多过道成团的平面型式—DB型。以暗室为中心,周围布置X线机房,使得X线机房屋至暗室的路线大大缩短,暗室由四个减少为一个。暗室内装两台自动洗片机,提高暗室的使用效率,节约面积。DB型平面所形成的外走廊为患者候诊廊,内走廊为X线机控制操作廊,患者与工作人员严格分开,互不干扰,工作人员各有安静的操作区,免受射线损害,且内部联系方便;同时患者也有适宜的候诊环境及休息廊。此外,住院病人与门诊病人由不同入口进入放射科,也避免两者的交叉。
住院部设有病床638张。设计中致力于改善大病房、多病床、长护理线的状况,努力创造一个旅馆化,色彩化的舒适、美观、安静、清洁、富有生气,便于护理的疗养环境。采用单、双走道两种矩形护理单元,分别设置30床位和40床位。每层平面由两个30床位和一个40床位的护理单元组成一个“Y”形平面,中心为电梯和楼梯间,共有19个护理单元。病室内设1~3个床位,附带一卫生间。由于室内病人较少,相互干扰和精神影响小,有利于保护病人的私密性;卫生间仅供室内病人使用,利于清洁、消毒、减少感染;环境安静、舒适、整洁、利于消除病人的忧郁心理因素,提高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病房的适应性增强,功能多样,使用灵活,能适应不同性格、习惯的病人要求,既是病室也可兼作治疗、隔离、换药,因而提高床位的使用率。护士站为开敞式,设于护理单元的中央,护理路线较短,便于护理,给病人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住院部设有重病加强监护(ICU、CCU)病床各6张,透析病床12张,便于对危重病人进行抢救治疗。
职工食堂和营养食堂设在主楼半地下室。就餐出入、厨房供应进入和垃圾排出,均利用半地下室通道,避免了地面的交通混乱和拥挤。病员营养饭菜由服务电梯送至护理单元配餐室。
洗衣房设在全地下室,污衣通过污物电梯运下,洗净消毒后衣物通过服务电梯运上。厨房和洗衣房均有竖井排气道,将室内异味气体排至高层屋面。
在地下设备层专设污物通道,将由污物电梯送来的各种污物、废弃物送至地下污物及尸体通道再送出医院。
为乘轮椅的老年人和残疾人创造便利的就诊条件,本院设计采取四点措施:
(1)门诊各层间设有1/12的坡道;
(2)门、走道和电梯门的宽度符合标准要求;
(3)门诊各层均设有专为残疾病人使用的厕所;
(4)挂号、取药柜台有适合残疾人专用的窗口。
2.制剂楼
制剂楼平面近似棱形,地上四层、半地下一层,共五层。半地下室西侧为变电室、发电机房,层高
3.服务用房(锅炉房、气体站、污水处理站、太平间)
煤气锅炉布置在主体的北面,以减少对医院环境的污染。医用气体站在主楼南侧绿地内,与周围建筑物最小距离
4.教学楼
教学楼,位于院内东区,该建筑分为A、B两段,合计建筑面积
A段建筑呈“L”形,框架结构,建筑面积6,087平方米,中部设有主出入口,并于门厅相连,厅内设置载重
首层为图书馆,设有阅览室,书库及办公用房。二、三层为教学研究室。四层为实验室和办公室,五层设有学术报告厅,语音教室,电教演播厅。一至四层层高为
B段建筑平面呈矩形,砖混结构,建筑面积
B段建筑北侧与A段相连接,组成“L”形。两者之间设有门连通廊,联系方便。具有生活、教学一条线,雨天上课不出门的优点,同时扩大了室内活动场地。
5.建筑造型
医院造型用圆、圆弧和流线形为主的几何形体组合来反映“机器美”,与周围现代化建筑群既协调又对比。体现中西医结合的现代化医学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充满时代气息,给病人以信任感。
6.其他
(1)电梯
主楼中央设电梯七部,其中病梯,客梯各两部,服务梯2部(洁梯)和污物电梯一部。
(2)室内外装修
外墙饰面为浅色面砖,铝合金门窗。普通玻璃,门诊入口处圆弧形,为镜面玻璃。
邬国强简介:
1987年~1993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计划司工作,1991年~1993年,挂职北京中医药大学规划处副处长,1993年~1997年,北京中医药大学规划处副处长,1997年~2002年,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副院长,2002年至今,北京中医药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教授;还兼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常务委员,中央国家机关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医院建筑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