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率与不平等


人们在讨论经济不平等现象时,要么归咎于政府再分配的失当,要么强调发展机会不平等才是根本原因。这些都是比较贴切的原因,但如果放在市场经济和政府干预的辩论中去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就会有更深的发现。

在上述问题上,凯恩斯强调通过政府投资扩大需求让市场发挥的更好,哈耶克强调让市场更自由。看似如此细小的分歧的确会造成各个方面截然不同的后果,但都有各自的主张,前者认为政府可以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后者则希望不要以人的自由和权利为代价获取有损于经济长远发展的政府干预。在世界经济发展变化巨大的今天,其具体情形显然支持某一种经济理论,如下例所示:

某一区域内存在产业 ABC,如果政府强调扶持产业A有利于整体经济结构的优化,则资本必然向产业A倾斜而且是政府进行投资,这样必然冲击产业BC发展的市场环境。这样就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对产业A的投资是否完全应用于此产业的发展,否则就存在金融资本转移,而这往往是其他需要的资本支持;第二对产业A的投资是否满足市场供需平衡,即会不会造成产能过剩而且发生的产能过剩是否由对产业BC的挤出效应造成的。

当然政府加大对产业A的扶持自然会提升此产业的生产率,但经济常识告诉我们,需要比较预期或者说本应达到的生产率提升跟实际获得的生产率提升,如果后者小于前者则说明此经济政策存在不足之处。在没有政府干预的自由市场经济环境下,各个产业在应对市场供需关系的前提下分散发展,不存在资本集中则生产率不会获得良好提升,但并不是不会提升生产率,仅仅是过程长些而已,毕竟这需要在资本技术转换的前提下才能发生。

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的21世纪的资本论》所阐述的经济不平等现象又使得上述争论变得有意义。首先看看政府干预的实质,这才是造成不平等的根本原因。

政府投资只有在提高生产率的前提下才会真正扩大市场需求,否则将会面临更为严峻的经济问题,引发财政赤字上升。另外,政府投资必然存在挤出效应,使那些生产率底下或者不能获取足够资本技术转换率的企业无法生存下去。但是,一旦政府投资造成挤出效应将是无法回退的,即即使政府投资未能在生产率提升的前提下去扩大市场需求而排挤掉的企业是无法从头再来的。

在生产领域既已形成的不平等,并不能通过再分配获得补救。“解铃还需系铃人”,必须在生产、投资领域解决这种现象;而且再分配即使做得如何出色,都会在授受双方使得资本价值获得扭曲,使市场经济活动受到影响,不能使得资本获得应有的价值,具体一点说,即授方认为强制让渡了自己创造的价值;收方一般认为这不足以补救不平等,或者将补助转为储蓄,等等。

总而言之,不平等与生产率是问题的两端,正如供需关系一样,并不能完全解决而只能通过使两者形成正向追赶的关系获得持续解决的基础。生产率的提升并非完全来自政府投资干预,只是后者干扰或者加快了前者,造成不平等现象更加普遍而难以解决。但自由市场经济也不必然不会引发不平等的现象,因为针对不平等问题,生产率也仅是其中最为重要、本质的客观因素。反过来讲,生产率本身对各个阶层、企业、经济人并非必然是平等的,人们的创造力不同;而经济人对机会的见识和主动获取的态度不同也是造成经济不平等的原因, 但形势比人强,这些都是次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