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

 

在经济思想史上,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者弗雷德里希·李斯特(1789—1846)是最早阐述“人力资本”观念的经济学家之一。强调教育的积极意义,提倡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古已有之的观念。比如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在孔子的《论语》中,都深入阐释了教育对道德驯化及国民素质改进等多方面的意义。但除非将教育看成是一项投资,而个人、家庭可以凭借这一投资获得超过平均收益的收益,国家可以凭借教育发展和技术进步获得更快更持续的经济增长,否则就没有“人力资本”的观念。需要强调的是,李斯特所形成的还只是人力资本的“观念”,而不是“概念”。“观念”意味着他已经有了关于教育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意义的思想认识,而“概念”意味着已经形成明确而具体的理论认识,至少意味着已经为理论的形式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李斯特将一个国家生产力的来源规定为两个方面,一是物质资本,二是精神资本。李斯特的精神资本,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人力资本”。李斯特将精神资本看成是教育的结果,而且个人或家庭可以凭借这种资本的积累获得财富的增长,而国家也可以凭借教育的发展而获得持续进步的动力。他说:“假定有两个家族,家长都是地主,这两位家长每人每年可以积蓄一千泰勒,各有五个儿子。前一个家长将他的积蓄存储生息,叫他的儿子从事于普通力作,而后一个则将积蓄用来培养他的儿子,把其中两个教育成为有技术、有知识的地主,使其余三个各随着他们自己的兴趣学习一种行业;……后一家族在精神力量和才能上获得了巨大的、种种不同的培养和发展,而且一代一代传下去,获致物质财富的力量将有增无已;而前一家族地产愈分愈小,愚昧和贫困情况的演进就势难避免。”所以,“一国的最大部分消耗,是应该用于后一代的教育,应该用于国家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的。”

 

现代经济学的人力资本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W·舒尔茨(1902—1997)建立的。舒尔茨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会年会上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说中,明确将通过教育、训练及劳动力流动形成的劳动者能力和素质的提高理解为人力资本的增长,明确将用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的二战后多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理解为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舒尔茨因此被誉为“人力资本理论之父”。舒尔茨“人力资本”概念的获得,与李斯特所讲的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1946年,舒尔茨访问阿拉巴马州一个农场。农产主是一对老夫妇,他们看起来穷困潦倒,却又安贫乐道。舒尔茨问他们:“你们这样贫穷,怎么还能这样怡然自得?”夫妇二人回答说:“教授,你错了,我们不穷!我们把农场耗尽,供四个孩子上了大学,把肥沃良田和围栏内贮存良多的家畜变成了法律和拉丁文等知识。受教育的孩子身上有了这些不同的财富,我们从中得到快乐。我们其实很富裕。”舒尔茨由此得到启示——通过投资教育,作为物质资本的农场良田及家畜,转化为法律及拉丁文等知识,它们同样是可以带来增值的资本。体现在物质上的是物质资本,体现在人身上的就是“人力资本”。当然,舒尔茨的意义不仅仅是灵光一现地提出“人力资本”概念,在这一概念从基础上,他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形式化构建,并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路径的研究,这才是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缘由。

 

说起“人力资本”时我总会想起阿德。阿德对人力资本相关理论的发展应该是有一定贡献的。1995年我因私事到北京,在他宿舍里住了几个晚上。那时候他还住在西南楼的集体宿舍。无意中看到书桌上一篇手写的文稿,是关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分割问题的。这篇论文后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十几年之后,我还经常看到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对这篇论文的引用。不过,比他的理论影响,学术影响和社会地位更让我佩服的,是他将人力资本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阿德出生于江西的农村家庭,是家中的长子。那时候的农村,生活很艰苦。鸡屁股是大多数农户唯一的货币收入来源。阿德说之所以选择上师范大学,只因为不用交学费,还有生活补贴。我们大多数同学都是这样的。阿德的弟弟妹妹们学习成绩也很优秀,甚至不亚于他。但是,上大学总还要有一些开销,而鸡屁股的货币贡献总是有限的。家里只能供他一个人。于是,他的弟弟妹妹们很早就离开了学校。有的只上到初中。阿德的学术道路还算顺利。有天分的因素,更有努力的因素。本科之后读硕士,硕士之后读博士。博士毕业之后回到师大,不到三十岁就已经成为正教授了。作为一个教师,即使是像阿德这样颇有学术造诣和社会影响的教授,要对家庭提供太多的经济支持也不太现实。但作为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者,阿德太明白教育对改变人的命运的意义了。他的成长和成功的经历,也给他充分的信心。他先后将几个弟弟和妹妹接到北京,先帮他们找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同时帮助他们自学成才。在阿德的帮助和督促下,他只有初中学历的弟弟,自学了大学本科,又读了硕士研究生,后来还读了博士。他的一个弟弟,先在一所高校食堂做零时工,后来当上了科长,再后来成为管后勤的负责人。阿德很自豪,十几年前,阿德因为学术贡献获得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而前两年,他的弟弟也因为卓越的后勤工作,获得了同样的荣誉。

 

阿德让我特别佩服之处,不仅仅在于他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深切理解,不仅仅在于他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也不在仅仅于他强烈的家族和家庭观念,甚至也不仅仅在于他对理想信念的坚持,而在于——他能将所有这些方面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他坚信的不是理论,而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