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大:在服务社会上担当领导角色
香港浸会大学
香港浸会大学逸夫校园 蔡律摄
香港浸会大学给我的印象深刻有三点:历史文化沉淀深厚而且基督教教育传统的公立大学;倡导“全人教育”,实践全人教育,推动“终身学习”;广纳贤才,服务社会,探求学术,陶冶情操,追求卓越成就,在服务社会上担当领导角色。
香港浸会大学逸夫校园 蔡律摄
香港浸会大学(简称浸大;英文名: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HKBU)是香港第二所历史最悠久的高等教育学府,为一所具有基督教教育传统的公立大学,以“全人教育”为其教育目标及理想,其校训为“笃信力行”。“笃信”:忠实地信仰;“力行”:努力实行。亚洲排名第13位,拥有教学质量一流,获得AACSB认证的商学院。根据2011年QS世界大学排名,浸大位居全球最佳学府第243位。2012年QS亚洲大学排名,浸大位居亚洲最佳学府第48位。
香港浸会大学善衡校园 蔡律摄
香港浸会大学的校徽和标志彰显教育理念。校徽於1956年创校後便开始使用,由三种图案:圣经、波浪和绳结组成。圣经代表优质独特的基督教育,包括学术研究和对伦理及灵性的培育;波浪代表香港以岛为主的地貌,也与儒家的“智者乐水”呼应,代表大学不断努力改善质素;绳结代表在主的怀抱中基督徒能够联结一起。
香港浸会大学善衡校园 蔡律摄
香港浸会大学坐落于九龙塘和观塘。校园分为四部分,分别为位于窝打老道启用的“善衡校园”、位于联福道的“逸夫校园”及“浸会大学道校园”,以及位於联福道的「逸夫校园」位于观塘为前皇家空军军官俱乐部的“启德校园”。此外,持续进修学院在新界沙田石门设有“石门校园”。
香港浸会大学善衡校园 蔡律摄
香港浸会大学创办于1956年,创校半世纪以来,一直秉承“全人教育”的教学理念。大学教育不应只侧重于专业知识的培育,更重要的是如何设置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帮助同学提升整体素质,以配合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浸大一直透过科研开拓知识新领域,同时大力推动人文素质、艺术及文化学科。我们又鼓励教职员及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为香港的发展出一分力。
香港浸会大学善衡校园指示牌 蔡律摄
浸大深明教育绝非只向莘莘学子教授专业知识和技术,因此一直恪守“全人教育”的理念,除课堂学习外,亦重视学生在思维、文化、社交和体育方面的锻炼,锐意培养他们成为未来的领袖。
面对环球社会趋向知识型经济发展,浸大开办的学士、授课式和研究式硕士与博士学位,以及副学士课程,都以优质创新为准,以装备同学迎接全球化的挑战。
香港浸会大学校园 蔡律摄
近年来,全球各地愈来愈多高等学府将全人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理想。随著时代的改变,全人教育要把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社会承担作为重要方向。浸大希望在德、智、体、群、美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心灵建设,使得他们既有国际视野,又对社会有所承担。许多责任与意识并不是在课堂上可以教授学生的,而是要让学生去参与、去体会,通过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他们成为有智慧、有创意、有承担、对社会有帮助的人。在往后的日子,浸大将竭力贯彻半世纪以来“全人教育”的办学宗旨,务求每一位毕业生带走的不仅是专业的知识,更是全人的成长、全方位的装备,以及全面素质的提升。
香港浸会大学校园花卉 蔡律摄
2010年5月,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 Quacquarelli Symonds 公布“亚洲大学排名榜”,香港浸会大学名列第45位。2010年9月,国际高等教育权威刊物《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世界大学排名榜”,香港有四所大学成功进入首200位,香港浸会大学位列111。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大学于2010年10月公布了十年发展计划,以“优质教与学”、“创新研究”及“致力服务社会”三个范畴为策略发展重点。
香港浸会大学校园花卉 蔡律摄
为进一步提升教与学质素,浸大将再加强质素保证机制,确保所有专业均达到国际学术界公认的高标准。大学会透过卓越的教与学环境,为浸大学生带来最高的增值,并增进浸大课程的吸引力和灵活性,务求招收高质素的学生。
香港浸会大学校园花卉 蔡律摄
在研究方面,浸大会继续增强研究文化以进一步提升研究表现,以及计划增聘研究专才以扩大整个研究团队和实力,并加强跨学科和主题研究。浸大将成立“创意研究院”和“跨学科研究中心”,推动浸大成为研发创新意念、促进跨学科合作的重点基地。此外,浸大积极招揽蜚声国际的研究名家和年轻研究学者。大学亦决定增强四大研究主题(健康、环境、当代中国、跨文化)的研究活动。
香港浸会大学“卓越创新,培育全人” 蔡律摄
在社会服务范畴,浸大师生校友一向以服务大众、回馈社会为己任。大学会积极通过知识转移,主动贡献社群;也会了解社会的需要,配对浸大的强项,以扩展浸大对社会的服务。此外,我们将积极与政府或持份者合作,特别在艺术和文化范畴,而浸大的专家学者亦会与大众分享知识,支持社会发展。
香港浸会大学还是一所以基督教精神为本的高等学府,提供多项荣誉学士学位课程及修课式或研究式高等学位课程。香港浸会大学前身为浸会学院,当时学院得到美南浸信会国外传道部/港澳浸会西差会之资助。创办早期开设中国语文系、英国语文系、社会学系、数理学系、土木工程学系及工商管理学系。校舍借用培正中学新校舍一部份。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和不断争取,学院于一九九四年正名为香港浸会大学。而校园亦发展至拥有三个独立校园,分别为善衡校园、逸夫校园和浸会大学道校园。
永隆银行商学大楼 蔡律摄
香港浸会大学文理互通,教研并重。通过学术研究创造知识是大学的重要任务,而教研人员积极投入学术研究亦能为学生建立良好榜样,培养同学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激发同学对真理知识的渴求。各学院共设有30多个研究中心,创造研究成果,并鼓励教授为政府及工商界提供专业意见和服务,广泛应用科研成果,造福社群。2006/07学年,浸会大学的研究项目接近800项,而大学获社会各界热心捐助以支持各项教研活动的款额总逾港币一亿元,这在在显示浸会大学多年来的努力和成就深得社会人士的认同和肯定。
除研究工作外,研究院同时亦致力于拓展高等学位课程,进一步凝聚了研究生的向心力及对浸大的归属感。
善用浸大优势,在服务社会上但当领导角色 蔡律摄
香港浸会大学特色教育理念
全人教育则是香港一个传统的特色教育理念,而这一理念是由香港浸会大学首先提出的。谈到香港浸会大学是的办学特色时,香港浸会大学北京办事处主任田园认为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是吸引广大内地学生就读浸会的重要因素之一。
香港浸会大学与海外300多所高校均有交流生的协议。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参加为期半年到一年的交换学习,在专业对等的情况下,学分是互认的,学费是互免的。在每年300名左右的交换生中有50——60名来自内地。除了交换生项目之外,浸会大学的大都会工作体验项目也别具特色。学校有一个专门负责学生实习的部门,帮助同学联系美国、欧洲、澳大利亚以及内地一些企业的实习职位。:
这些企业的性质不一,包括有政府性质的,有公益性质的,还有一些商业机构,比如有些学生去美国劳工部实习过,还有去悉尼的港务局,还有去亚特兰大贸易中心,包括中国首都的首都博物馆等,这为学生在拓展国际视野方面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笔者在香港浸会大学参访
所谓的全人教育,就是指大学的使命,不仅仅是对于学生的一个专业支持上的培养,更应该对于学生的个人修养包括他的一个独立性的思维,特别是批判性的思维,还有社会承担的一个意识以及对于文化的认知,还有他的体能以及心理健康等多方面都应该有一个全方位的培养,这就是所谓一个全人。而香港浸会大学的全人教育主要体现在课程设计和社团活动上。
良木成才,自成风景 蔡律摄
2020年愿景 ———勾划浸大及至2020年的发展蓝图,订明达致成为亚洲区内提供全人教育的领袖学府这目标的策略。计划于2010年制订,并于2014年修订。
使命
香港浸会大学在教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等范畴力臻至善,秉承基督教高等教育的理念,推行全人教育。
愿景
及至2020年,香港浸会大学将成为区内全人教育的领袖学府,于学术上表现卓越,力求创新。
策略发展重点
浸大将充份结合「高质素教与学」、「创新研究」及「社区互连」三大策略发展重点,以达致大学愿景。(部分资料来自香港浸会大学官网)
蔡律 2014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