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向来有炒新之风,一月份新股重启,管理层听取某些专家的意见,实施了批量发行,希冀以加大供应的方式遏制炒新陋习,沪深交易所更是连续发表警示,制定新的规则,罗列炒新账户,但是也是没有,市场照炒不误。笔者回顾1月份炒新历史,希冀为这一次抑制炒新寻找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月份新股开张,中小板和创业板股票均实施批量发行,最少也是每次8家,但几乎所有股票上市当天只能成交2笔,交易时间只有2秒钟,堪称股市奇葩,市场称之为秒停,真是一点也不过分。面对近乎病态般的恶炒之风,看来批量发行也是只能望之兴叹,管理层也只能是恨铁不成钢。
为了抑制炒新之风蔓延,沪深交易所均制定了苛刻 的停牌措施,首日新股开盘价涨幅不能超过20%,开盘后涨幅超过开盘价10%要停牌1小时,开盘后涨幅超过开盘价20%直接停牌到14:57分。
23日上市的8只股票,开盘均以交易所限定最高价开盘,上涨20%,9;30交易后直接上涨10%,触及停牌规则,停牌1小时,此后再次上涨10%,直接停牌到交易时间结束。
为什么被众人寄予厚望的批量发行没有产生应有的作用呢?炒新就在于对单只新股而言,上市首日上方没有套牢盘,市场供应量较少,小盘股只占总股本25%,中大盘股只占总股本10%,也就是微观供给严重不足,而批量发行是以增加供给的方式来抑制炒新,只是在宏观上增加供给,并没有改变单只新股的筹码供应,也就是说没有改变宏观供过于求而微观供应不足的矛盾,对炒新者影响不大,因为我国炒新者众多,面对区区几支股票完全可以实施单个突破。这就是批量发行难以抑制炒新的原因。
如何才能有效抑制炒新呢?笔者认为。
首先炒新是基于单只新股股票供应不足,那么抑制新股恶炒就要增加单只新股的筹码供应,笔者认为可以考虑引入做空机制,由于新股发行量只占25%,可以让证金公司从产业资本手里融进股票,再向投资者融出股票,给做空者一个机会,增加筹码供应,抑制炒新。或是实施T+0交易机制,让获利者不断通过交易次数,打压股价,而不是现在的T+1交易,买入了股票就只能拿着,而不能抛出。
其次是禁止反向交易 炒新之风盛行,还在于网下获配机构持股数量巨大,他们可以通过单日反向交易的方式,先拉高股价,诱导投资者跟风买入,再乘机高位抛售获配筹码。比如纽威股份就显得较为明显,在竞价阶段,开盘价就以最高价格21.19元开盘,但从盘面来看,上方没有任何卖单出现,而下方则有近4000万买单,造成“有需求没供给“的短时现象,可见投资者对价格的期待还是很高的,其后被32631手卖单直接推到24.72元,后回落23.31元成交780手,因触及停牌机制被勒令停牌1小时。开始交易以后,由于投资者对新股期望充分被激发,纷纷入场抢筹,机构乘机高位派发筹码,当天买入者几乎都是不明就里的中小投资者,后两天股价出现暴跌。
实际上交易所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上交所制定了当天不能买入超过千分之一的股票和较大量的反向交易,但这难不倒网下获配机构,他们完全可以联合起来,实施股价操纵,关键是要绝对禁止新股当天反向交易,不给网下配售者以任何机会。
三是自奥赛康事件以后,发行人为了成功发行,刻意压低发行价格,导致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价差扩大,给市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和炒作空间,这次新股发行也不例外,管理层还是可以压低一级市场新股价格,而目前创业板恶炒之风难以遏制,估值维持绝对高位,因此抑制炒新的关键还是要二级市场股价回落到一个合理的空间,否则二级市场的泡沫势必会传导到一级市场的新股炒作。
四是,炒新都是一种短期恶炒,如果让上市首日买入股份超过千分之一的投资者,要求其持股时间与限售股等同,三年以后才能抛售,那么就没有超级大户敢于恶炒新股了。
五是加大打击力度,对一些高换手率个股实施更为严厉的监管,对大资金的虚假申购和大量买入实施实时监控,并加大处罚力度,一定要让炒新者觉得得不偿失。
笔者认为,只要管理层有决心遏制炒新完全是可以做到的,之所以不敢痛下决心,实际上还是股市定位与融资有关,深怕下辣手抑制炒新,网下机构收购新股热情顿失,大量股票发行失败,不利于融资。《待续》
推石的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