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南郑历史名人李固的政德


 

 汉中南郑历史名人李固的政德

 

     鲁迅先生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汉中人氏、东汉太尉、有北斗喉舌之称的李固,正是以他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抗争精神,勤政为民、忠君爱国的政治节操,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动荡年代民族精神中极为珍贵的刚正脊梁。
 
   李固(93—147),字子坚,东汉汉中郡南郑县小营村(今属城固县柳林镇)人。受父辈的影响,李固自幼好学,品德优良。虽出生豪门,却毫无纨绔弟子的习气。在洛阳太学(中国古代的大学)读书时,从不炫耀门庭而傲视同窗,同学们与他共学多年,都不知道他是当朝位列三公的司空李合之子。
 
   出仕之初,李固就有勇于直面的政治勇气。阳嘉二年(133),地动山崩,灾异屡现,公卿举荐李固对策,皇上特诏问当世之弊及为政所宜。李固以天人感应之说劝谏顺帝,痛陈时弊,抨击宦官,反对滥封官加爵。建议罢黜宦官贵戚,政归三公九卿,令朝廷震动,被喻为北斗喉舌,从此展开反对外戚专权的斗争。在大将军梁商(皇后之父)府上任从事中郎时,建议开义路、闭利门、正风化、裁冗员,但这些问题触及梁商和朝廷深层次利益,被借故调任为荆州刺史。
 
   李固到地方后,勤政爱民,理域有方,政绩卓著。当时荆州民变迭起,李固采取慰问百姓、赦免盗寇之策,半年间,州内清平,人民乐业。后因追查南阳太守高赐得罪大将军梁翼(皇后之兄),被贬任为泰山郡太守。当时泰山百姓起义,官府常出兵千人追讨,不能取胜。李固到任,郡兵只留百余人,其余遣散归农,而以恩信宽待起义百姓,鼓励耕种,不满一年,起义百姓都散归农田。李固又一次显示出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朝廷在视察各地时,认为李固政绩,天下第一
 
   李固入朝后,先为匠作大臣、大司农,后官至太尉(最高军事长官),与梁冀共掌尚书事(国家决策大权),但他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心系社稷、以身殉国。建康元年(144),顺帝刘保病逝,议立新君时,李固主张立年富力强的清河王刘蒜,但梁冀为便于专权,不听李固提议,立了不足两岁的冲帝刘炳,半年便夭折。梁冀再次强立年方八岁的质帝刘缵,一年后,梁冀又暗用毒药鸩杀了幼帝刘缵。李固鉴于两年内立两个幼君,不利于国家,就联合三公坚持立清河王刘蒜,博得多数朝臣赞同。梁冀因此愤愤不平,但没有理由驳倒李固。老谋深算的宦官曹腾夜访梁冀,劝其当机立断立刘志为帝。次日重新朝议,梁冀气势汹汹,其他朝臣见风使舵依附梁冀,唯独李固与杜乔据理力争。朝议后,李固再次致书梁冀,词意恳切,态度坚决。梁冀见阴谋败露,就串通梁太后罢免了李固的太尉,然后强立其十五岁的妹夫蠡吾侯刘志为桓帝。建和元年 (147)十一月,刘文、刘鲔谋立刘蒜为帝,梁冀借故发挥,以同谋罪诬陷李固下狱。后经众大臣鸣冤,李固出狱,京师百姓皆呼万岁,使梁冀、梁太后大为震惊,伪造罪名,李固含冤被处死。
 
   李固临刑前嘱告家人,素棺薄殓,不得入祖茔以污先人。同时致书胡广、赵戒说:我李固受国厚恩,所以竭力报国,不顾生死,意欲扶持汉室,使之中兴。谁料梁冀执迷,你等不该阿谀取容,依附权势,致使成事为败。汉朝衰败,将从此始。我虽死,但绝不向邪恶低头。胡广、赵戒二人得信万分羞愧,梁冀为发泄仇恨,炫耀权势,镇压异己,将李固暴尸街头,并下令有敢哭临者治罪。李固弟子汝南郡郭亮,年十五,闻讯星夜入京,冒死诣阙上书,恳求应准收殓恩师骸骨,并与南阳董班、陈留杨匡违令哭临,日夜守丧不肯离去,巡检官吏、夏门亭长及过往百姓见此壮举无不感动。两天后,梁太后允准其弟子收尸,归葬故里南郑。
 
   李固被杀时才五十四岁,所著表章、奏议、教令、对策、记铭共十一篇,后世辑为《李固集》;弟子赵承等人记录李固言论事迹,集为《德行》一篇。千百年来,人们对李固之死褒扬有佳。笔者以为,李固博学多才,不是埋头经卷坐而论道,而是胸怀天下,思考着朝中时政,重视笃效务实。他一生勤政爱民,抑恶扬善,而百姓亦将振兴朝政的希望寄其身,爱戴极深。他直面国难,举荐人才,不避矛盾,其勇气令人感佩。他不畏权势,尽忠职守,爱国殉节,其悲壮之举惊动天下,凛凛正气光照千古。1965年,毛泽东主席读到《后汉书》的《陈固传》、《黄琼传》和《李固传》,深为主人公正直敢言的致仕精神所感染,认为值得推荐,于是在书封面上挥笔写道:送陈毅同志阅。陈固传、黄琼传、李固传送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彭(真)一阅。后汉书写得不坏,许多篇章,胜于前汉。其用意,是为了在党的干部队伍中更好地树立正气。当时,几位中央领导都在百忙中阅读此传。毛泽东最为欣赏的是李固的《遗黄琼书》(李固给黄琼的信)。1966年,他在给江青的信中就引用了:山山年78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阳春白雪,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他曾不止一次地引用其中的名句并引为座右铭,从而获得一个新的认识:人贵有自知之明。”197411月,正值十届二中全会和四届人大召开之前,江青提出她的组阁人选,毛泽东回答她可读李固的《遗黄琼书》,以此批评江青缺少自知之明。这不仅是毛泽东在政治上对江青的警告,也对我们每个人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正确处事都大有益处。
 
   李固这位汉中历史上最有文化、做官最大的先贤,给我们留下的从政节操值得借鉴、谨记和践行。

  (皇少君文,潘世东转载于848499mm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