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明建议襄阳旅游口号:千古隆中对,今世襄阳新
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刘先明
2014年6月21日
6月21日,从襄阳汉江网看到《千古帝乡,智慧襄阳》的报道,其中写道:
不少专家学者建议我市旅游秉承“顶层设计”的思想,把旅游业放到整个城市的层面去思考、去定位、去经营,实现从“天下隆中对,传奇襄阳城”产品传播阶段向“千古帝乡,智慧襄阳”价值传播阶段升级。众多专家一致认为,“千古帝乡,智慧襄阳”既能反映襄阳厚重的历史,也能彰显襄阳文化旅游“一城两文化”的特色;既顺应城市旅游发展规律,也能体现襄阳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优势。
看到不少专家的上述建议后,我想起了三件事:
一、2004年4月,本人在苏州为胥城大厦策划了“情满胥城迎世遗”的主题活动,央视《新闻联播》后来出现了胥城大厦迎接世遗会外国宾客的场景。

二、2005年4月下旬,本人在大连为大连金玛振富商城策划了“让成批的人富起来”的主题活动,此口号被媒体誉为“时代最强音”,《党旗飘飘》一书收录了本人关于此活动的策划稿。


三、2009年10月7日,多家网媒发表《56根民族团结柱将永远矗立天安门》,现在,在网上搜索“56根民族团结柱将永远矗立天安门”,还能看到。

2009年9月14日拍摄的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民族团结柱”。新华社
但是,结合本人研创的“精细管理工程”的精髓,以及对文化有效创新的认识,当时我就认为,56根民族团结柱不宜永远矗立在天安门。于是,立即撰写了《关于56根民族团结柱去处的建议》一文,国务院参事室2009年10月11日发表了《关于56根民族团结柱去处的建议》,本人在文中写道:
我认为:在60周年国庆大典所有活动结束后,56根民族团结柱不宜再摆放在天安门广场上。

2009年12月3日凌晨,56根民族团结柱从天安门广场撤离。
原定将永远矗立在天安门的56根民族团结柱,为什么后来又撤离了呢?
2010年1月28日,新华网发表的《民族团结柱试放奥林匹克公园 最终摆放方案未定》,给出了答案,文中写道:
起初计划放在天安门广场,由于专家提出异议,从广场撤出。
既然说到襄阳的旅游口号,我想了一个,即:“千古隆中对,今世襄阳新”,其释义如下:
一、《隆中对》是智慧的象征,是千古奇文,是襄阳的历史文化符号;隆中,是世界唯一承载《隆中对》的地域和地标,因此,襄阳的旅游口号,一定要体现或包含《隆中对》。
二、“千古隆中对”,一语双关:一是点明家喻户晓的千古奇文《隆中对》,二是指千古历史的隆中,在今世的襄阳,是对的。
三、“今世襄阳新”中的“今世”,与“千古隆中对”的“千古”对应,体现了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世”与“襄阳”无缝连接在一起,与“让世界了解襄阳,让襄阳走向世界”相呼应。
四、传承和弘扬优良文化的目的,在于运用和创新、发展,广告语的最后一个字,“新”,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新”,既是激励襄阳人共同创新、让襄阳日新月异,同时,又让全世界的游客来到襄阳,感受诸葛亮文化魅力的同时,体验诸葛亮文化在襄阳的新运用、新发展、新成果。
五、诸葛亮文化或孔明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奇正相生”的智慧与创新,“千古隆中对,今世襄阳新”,充分反映了这一特点。表面上看,“隆中对”与“襄阳新”,对不上,但是,在能分能合的创新思维中,“隆中对”与“襄阳新”正好能巧妙的对应。
六、此广告语,似一副体现中华文化的对联,简短、易记,朗朗上口,易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