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一直以来,民政系统受限于自身特征,一直是政府信息化的难点,而2011年3月山东民政携手浪潮,通过建立统一的民政综合业务数据库和跨部门数据交换共享,消除了民政部门内部各业务之间,以及民政与相关外部门之间的业务和数据壁垒,为提升政府民生服务的精细化、科学化水平,使之变得更加公平、公正、透明,探索出了一条可推广的创新业务服务道路。
民政,是主管国家民生服务保障工作的最核心业务部门之一,主要业务包括优抚安置、救灾救助、福利慈善、婚姻殡葬、社会组织等20多项内容。与其他政府部门相比,民政业务最大的特点是业务繁杂:业务相互之间差异大,关联少;服务对象类型多,范围广。而在信息化和大数据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有效提升业务办理,为居民提供更加高效高质的服务,成了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
民政业务自身特点决定了其民生保障类服务对象的社会分散性和构成复杂性,然而为了保障包括民政和其他政府部门在内的国家各项民生保障服务资源的科学合理分配,民政部门又必须担负起准确识别各类民生保障服务对象的职责。这就要求民政部门不仅要保证各项民政业务自身数据的正确性、准确性和精确性,打通内部各项业务之间的数据联系,同时还应与相关外部门实现充分的数据共享。
信息化成败 = 民政部门存废?
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电子政务事业掀起了持续、高速发展的浪潮。随着国家“十二金”工程的逐步展开和深入发展,政府各部门信息化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在此次政府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浪潮中,民政部门却因为种种原因,逐步落在了其他部门的身后,并且差距还在不断扩大。
一位民政信息化领导曾经不无夸张地说过:一个简单的统计报表,市里报的和县里报的对不起来,昨天报的和今天报的对不起来,张三报的和李四报的对不起来,汇总的和明细的对不起来。这样的报表拿出去哪个部门敢相信?多少群众能相信?国家政府用这样的报表去调度和分配大量的救助资金,能不出问题?长此以往,民政部门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对此,山东民政的决策者深刻意识到了自身在信息化发展方面的严重不足和迫切形势:各级民政机关和业务部门信息化应用水平普遍较低,人员信息化技能和素质不高,各项业务办理大多停留在初级的计算机辅助办公水平,有的甚至依旧停留在传统的手工操作、纸质办公阶段。落后的业务信息化和办公自动化水平,严重制约了民政各项业务处理和行政办公的高效性、精确性和合理性。
同时,民政信息化部门和人员的建制普遍不全,对于民政信息化的发展思路和工程规划缺乏统一、科学的顶层设计。此前民政信息化工作多由业务部门自行开展,架构思路千差万别,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并且各个业务部门往往局限于自身业务角度开展工作,导致业务部门之间条块分割,数据无法共享,业务难以协同。
全业务平台解决方案,化解民政信息化危机
一边是民政部门严重落后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一边是国家、兄弟部门和社会公众对民政工作能力日益提升的迫切要求,针对山东民政所面临的严峻的信息化发展形势,浪潮结合自身多年的电子政务领域经验,提出了“一库两平台”的民政全业务平台解决方案。“一库”即建立一个全省统一的民政综合业务数据库;“两平台”即建立一个面向各级民政业务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和一个面向广大社会公众的民政公共服务平台。
2013年12月,作为全国首个省级民政全业务平台,山东民政公共服务平台顺利通过验收,实现了民政核心业务的全覆盖,将以往分散独立的民政各项业务办理,整合为一体化、高效便捷的业务处理平台。
具体来说,通过民政各项业务的联网审批管理,改变了过去人工记录采集、层层统计汇报的工作模式,实现了业务数据在真实业务办理过程中的生成、存储、动态管理和查询统计,从根源上解决了业务数据“一数一源”问题,为国家各项民生保障服务的实施和决策提供了真实、权威的数据基础;同时网络业务办理模式还大大提升了民政业务服务的透明度,不仅使得科学、公正、合理的民生保障服务宗旨得以在更大范围内得到监督,同时也拓宽了民政服务对象接受服务的渠道和方法,拉近了民政部门与社会公众及服务对象之间的距离。
更为重要的是,山东民政公共服务平台打通了民政各项业务之间的数据联系,实现了跨部门的业务数据共享交换,为民政部门科学、准确核实民生保障服务对象身份,杜绝各类救助资源的不合法、不合理分配提供了有力保障。
夯实基础,持续推进民政信息化
经过近年来信息化建设的加速推进,山东民政已经初步品尝到了信息化的甜头。“以往我们民政部门的灾情统计报告被人调侃为“村瞒乡,乡瞒县,一直瞒到国务院”,现在通过信息化系统生成的灾情统计报告,能够将灾情损失和救助情况明细到户,落实到人,经得起推敲,经得住考验。”山东民政相关人士表示。
尽管民政的信息化才刚刚起步,山东民政的决策者已经对信息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夯实基础,再接再厉,持续推进信息化,通过持续推进信息化而持续推进民政工作。浪潮也将一如既往地持续改进和完善民政综合业务管理平台解决方案,为民政信息化事业发展提供可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