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的是玻璃,不碎的是责任
喻建国
玻璃:一种透明的半固体,半液体物质,在熔融时形成连续网络结构,冷却过程中粘度逐渐增大并硬化,属于不结晶的硅酸盐类非金属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物和其他用品。玻璃也是重要的科研材料,如照相机镜头和天文望远镜的镜头都需要玻璃。玻璃有一个很大的缺点:易碎,而且碎片有很大的破坏力。
责任是一种职责和任务,社会中的个体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条文,形成个体应当承担的责任。如个体分内应做的事,就是个体的责任。如果个体没有做好分内事,就需承担过失后果。
一个故事把玻璃和责任联系了起来:一位游客去波罗的海海滨度假,打算同一位和蔼可亲的当地老人签下租房合同。不料老人却友善地建议游客:“先试住几天,再作决定”。几天后,深感满意的游客准备签合同,却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精美的玻璃杯,他把这件事告诉了老人,老人十分体谅,说:“你不是故意的,没关系。” 老人带着合同来了,进屋后首先询问游客:“玻璃杯碎片呢?”,游客告知已把碎片和别的垃圾一起装进垃圾袋放到门外了,老人当即拒绝把房屋租给游客。接下来,老人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捡了出来,放入另一个垃圾袋,写上:“玻璃碎片,危险!”
责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含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责任意识,展现的是“想干怎样的事”;责任能力,展现的是“能干成怎样的事”;责任行为,展现的是“果真干成了怎样的事”;责任制度,展现的是“可以干怎样的事”;责任体现,展示的是一个人“该做和不该做的事。”
负责是人格中的一个元,负责作为个体行为的一种操持状态,它所表现的行为特征是:待事认真、一丝不苟、严格把关、;接手定办妥,绝对靠得住。不同时代对于责任所赋予的内涵绝对是不同的,现今世界对于人的责任要求得更加具体,外延更加高尚。一丝不苟当然展示了待事认真,严格把关自然展现了刻意圆满。可是办妥的妥字却大有文章,文章不一样,靠得住就两样了。你认为没有把玻璃碎片扫在一起堆到看不到的地方就算尽责办妥了,你认为把玻璃碎片收集起来装进了垃圾袋就算尽责办妥了,标准不一样,出事了,你没有尽责,你不负责任,你的人格很差。
人们现在考虑该做和不该做的事要外延到所干的事情的深远效应:对家庭的影响,对群体的影响,对社会的影响,对民族的影响,对国家的影响,对人类的影响,甚至是对宇宙的影响。
要是人们对于自己的行为负责到这样的程度,人间将是怎样一个人间,世界将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人类在自己延绵的岁月中,不断发展和进步,同时这种发展和进步就展现在“负责”的发展和进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