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板烧、裸跑计划与空调宿舍时代的来临
阮 思 余
因为床板烧而引发一场广受关注的裸跑计划。对学生来说,通过自发的“组织”,在网络上发起这次行动。实际上,在裸跑计划之前,早就有不少学生在微信朋友圈里吐槽,抱怨天气太热,宿舍太热,教室太热。总之,到处都是火热,火热。尤其是高考改卷那几天,宿舍里热不说,教室里的空调也停了。自媒体时代高效而广泛的传播效应,自然使得大家的吐槽成为后来裸跑事件的起点。
所有的裸奔也好,裸跑也好,无非都是一种行为艺术。以一种较为“激进”的方式引起主事者的注意。裸奔、裸跑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吸引媒体的注意。这样的事件经过媒体的报道,发酵之后,往往会对主事者造成一种巨大的舆论压力。这次的裸跑事件竟然引起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看来这的确不是一件“小事”。只是在主事者的眼中,诸如此类的“小事”没有引发广泛关注之前,往往不会被当回事。
学校强调要按照程序申报裸跑,必然导致裸跑事件最终流产。校方处理裸跑事件的做法没有超出人们的预期。在中国情境下,这是一种可想象、可预期、很“正常”的一种做法。大而言之,中国的游行、示威、结社等行动必须在经过一系列繁琐程序后方能成行。当然,设置这些繁琐的程序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鼓励,实则是要扼杀类似裸跑行为。这一点,早就成为一种公共知识。
裸跑计划最终流产了。当然,有些许可惜之处。毕竟在炎热的夏天因为闷热发泄一下,裸跑之后再来支冰冻啤酒,那个爽快了得。虽然裸跑流产,但是其效果已经得到充分的体现。因为,它已经实现了充分表达床板烧的目的。这就够了。床板烧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对于校方来说,这也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当然,如果我们换个视角来看,这也是一个好事。只要学校能够积极回应学生的诉求,妥善解决床板烧的问题,对于大家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交代。这既能够充分说明我们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较强,又能够说明校方重视学生的权益。
概而言之,裸跑计划的催生,有几点值得关注的地方。第一,生活问题越来越成为学生关注的重要题域。实际上,学生的利益不一定事关重大利益,而可能是生活琐事。任何一件很小的事关学生权益的事——比如,宿舍因为没有空调而太热——都可以成为一次行动的理由。学生关注的往往都是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的事,宿舍热、床板烧,这就是他的利益。这不是经济利益,而是生活问题。
二是要刷新大学生的管治和服务理念。我们今天面对的几乎都是90后大学生,其管治和服务逻辑与80后大学生应该有很大的不同。90后大学生关注的重点与表达方式可能与之前的80后大学生越来越不同。90后大学生生活的时代普遍都要比80后大学生要好。因此,我们必须关注90后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和思维习惯。
他们较少受过艰苦的环境的磨砺。他们比80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还要优越。他们更加在乎生活的实际感受,真切感受。他们不愿意忍受,不愿意让自己受委屈,他们喜欢表达,他们也习惯表达,而且这种表达是赤裸裸的、毫无掩饰的表达。因此,对于他们来说,不能忍受的生活的床板烧往往也可以成为一次针对学校的“行动计划”。
三是主事者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琐事不是小事。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观念,过去不被当作一件事来处理的事,比如宿舍热的问题,恐怕今天都得当作一件事来看待。对于管理者来说,这一点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是要改变学生就是应该吃苦的理念,二是要改变学生要认真学习,不要去整这个针对学校的群体性的行动、那个针对学校的计划。
我们必须承认的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学生宿舍热确实是一个问题。在一个生活环境越来越得到改善,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年代,宿舍装空调这样的问题将逐渐成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此的诉求也不能简单说是一种奢望,一种无理的要求。长期以来,中国高校的学生宿舍一直没有空调,而且宿舍往往也就一个风扇。在炎热的夏天,仅有的一个风扇往往又极不给力,学生宿舍的热也确实是一个问题。恐怕学生宿舍没有空调的时代即将终结。
最为重要的是,学生宿舍的热,往往也没有被视为一个问题。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应该改变观念,也理应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能说,学生要求宿舍装空调是过高的要求。没有一个基本的生活环境,要想让学生安心学习,当然也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最基本的一点,不管是装空调还是装风扇,关键的问题是要能够给宿舍降温。至于装了空调,学生愿意不愿意认真学习,那是学生自己的事。
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尤其强调生活政治。在没有发生重大的阶级矛盾和严重的社会冲突时候,社会的矛盾往往是通过一些生活领域的问题体现出来。比如,家庭的问题,性别的问题,就业的问题、工作的问题等。学生床板烧的问题就是典型。对于学生来说,裸跑不是目的,裸跑只是一种表达方式,解决床板烧的问题才是根本。抑或,这次裸奔计划再次印证了中国政治的一个法则: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
总之,床板烧引发的裸跑计划,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空调宿舍不是梦!
2014年6月27日星期五中午12:30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