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流域农民妹作家朱雪的创作历程
赵锋
今年早春,我去了农民作家朱雪在郧县南化塘镇大山里的家。从县城驱车一个半小时才赶到朱雪家的山口,下车步行半个小时,才看到位于山两边山坡散落的土墙房。走进她低矮而潮湿的家,没有看到朱雪。朱雪的母亲说:“天冷,她偎在被窝里写小说。”朱雪的房间光线很暗,我们只能看到笔记本电脑屏幕上发出的光映照在她的脸上。这或许是她房间里惟一值钱的东西,也是她书写梦想的工具。在等候朱雪起床时,我们来到门外,放眼望去,两岸的山上满是龙须草、柿子树和杂树,只有沟底有一小片麦地。眼前这三间土墙房子以及两边用作厨房和鸡舍的厢房,院子外的猪栏和一小块菜地便是她家的全部。
十分钟后,朱雪从屋里出来。娇小而谦虚,坐在门前的小院里,一起聊她的生活、创作以及新年感受。黄昏的太阳从山的那边照射过来,温暖而绚烂。
锄头是我从前的笔
至今,我仿佛依然看到一位手握锄头的少女站在山间,她抬头望着广阔的天空发呆。低下头来,她每动下一锄头,就好像是在泥土里埋下了自己的梦想,只等发芽和开花。她跟一株不易被发现的地草一样,瘦小而孤独。
——朱雪《山地放飞我的梦》
今年30岁的朱雪出生在郧县南化塘镇观沟村三组。13岁小学毕业那年,她虽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重点中学,却因家里无力供给,只好辍学在家务农。看着同龄人都兴高采烈地去上学,朱雪除了羡慕,心底却有一股对命运的抗争的激情。此时,年长几岁的哥哥在县城学厨师,却有写诗的爱好。有一天,正在地里干活的朱雪突然收到哥哥的一封信。在信里,哥哥告诉她,他的文章在《语文报》上发表了。哥哥特别提到写文章不仅能提高自己的知识,而且写文章还能给自己带来无限的乐趣。
哥哥的信无疑给朱雪迷茫和黯淡的生活带来一丝亮光和温暖。在哥哥的鼓励和帮助下,她开始每天坚持写日记,并自此开始爱好文学,那年她15岁。为了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哥哥帮着她找初中、高中的课本,最后又托人找到自修大学的部分教材。就这样,朱雪白天在地里帮父母干活,晚上就躲在昏黄的灯下看书,通过自学将哥哥找来的教材全部看完了。这段经历激发了她对阅读和文学的热爱。接着,哥哥又为她找来了《唐诗三百首》、《平凡的世界》、《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中外经典作品,每读一本书,她都很认真,并做好批注,不懂就再读一遍。在家琢磨“诗句”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了二十二岁。
真正开始文学创作的时间应该是2005年。几年里,她一直边打工、边写作。在深圳五年,她为写作题材问题困惑着。有时,一个人在出租房里思考,是写儿童文学?都市言情的?还是写青春校园?一时拿不定主意。直到五年后,她回了一次故乡,一个五年不回家的游子回到故乡,热泪盈眶啊!对故乡的爱,她的写作题材在慢慢地收拢,乡村终究是她的精神家园。只是,她还需要努力,她还在寻找,还在思考,要不断地向写得好的优秀作家学习。她知道这条路很艰辛,准备着,去写自己内心想写的。
农家女子编织文学彩衣
如今,山地里那个握着锄头的少女不见了。那个当年的我,已走出大山。然而,当我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在纸上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面朝故乡,想念那片山地。我的梦从那儿放飞,也因此让我与那片土地更亲近。锄头是我从前的笔,现在,我用笔在文字里寻找那把锄头,让梦想再近一点点、一点点,与之拥抱!
——朱雪《山地放飞我的梦》
18岁那年,朱雪因为爱看书学习,村里请她当临时代课老师。乡亲们也经常请她念家信、写回信。1997年,哥哥给朱雪带回了一个好消息,她的诗歌《青春》在咸宁的一家《星星文学》上发表,并获得二等奖。这不仅给朱雪带来了惊喜,还真正开启了她的文学梦想之旅。
她对文学创作自此开始,她先后创作的乡土气息的诗歌、散文、小说《晨》、《老农》、《裙子》、《城里的草帽》、《小小说二题》等10多篇作品在《郧县日报》副刊、《武当风》等多家报刊发表。
2003年初夏,她身背创作的几部中篇小说手稿,来到郧县县城的一家酒店边打工边修改,并不断向外投稿。十堰某高校一位教授被其精神所感动,请她做了家庭保姆。当保姆期间,主人看到朱雪纯朴又爱看书,就帮她借阅了图书馆里的大量图书供她阅读。就这样,她如饥似渴地阅读了教授家里的藏书和图书馆的书,其间仍不忘创作。当时她正在酝酿创作一部长篇小说,以一个山里妹子为主线,用回忆的方式叙述七个童年伙伴不同的命运。2003年冬天,她辞去了保姆工作,回乡后便投入了长篇小说的创作,并定名为 《山里的太阳》。由于构思时间较长,思路比较成熟,写起来也得心应手,最终仅利用了一个冬天的时间,就完成了20万字的长篇小说《山里的太阳》的创作。
冬去春来,为进一步体验生活,2004年春天,朱雪又身背书稿只身南下,来到哥哥打工的广东省深圳市,先是来到了深圳龙岗一家鞋厂做起了制鞋工。在鞋厂,朱雪是一名流水线工人,主要做制鞋工序中的刷胶和贴底工作。由于酷爱文学,朱雪在打工过程中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学的追求,一有时间就读书写作。
在深圳打工的经历和见闻给了朱雪太多的写作灵感,然而在工厂流水线上那种快节奏的工作,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写作。于是,就在2005年冬天,她决定辞工租房写作,用了4个月的时间,完成了长达20万字的打工爱情题材的长篇小说《深圳,为谁守候爱情》。
2007年春天,朱雪又开始了她心中早已构思好的关于深圳三部曲的另两部长篇小说的创作。随着她灵感的不断涌现和在深圳生活见闻的增多,不到五个月的时间里,她又完成了两部长达40万字的长篇小说《深圳,为谁祈祷》、《深圳,谁拥抱了爱情》。2007年底,她的“深圳三部曲”长篇小说被南方人民出版社看好,随后即出版。朱雪写下“深圳三部曲”自强不息的成功经历感动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城乡纪实》栏目播放了打工妹朱雪长达40分钟的专访报道。与此同时,《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长江日报》等媒体也先后对其进行了报道。
2008年春天,朱雪在上班不到半年时间再次辞工,开始租房写作。先后写下了《骆驼山》、《蓝笔记》等都市爱情题材的中篇小说。其中散文《母亲,我在他乡想您》在第二届“我和深圳”网络文学拉力赛中获短篇金奖,诗歌《2008,我愿》在国家电网公司和中国新闻社共同主办的“国家电网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全球华人迎奥运征文”活动中获优秀奖。
2009年4月,由十堰市作协和郧县作协向省作协推荐,朱雪作为十堰农民作家参加首届全省农民作家培训班。2010年7月,朱雪与省作家协会文学院成功签约,成为省作协第九届签约作家。
如今,朱雪在担任省作协文学院签约作家的同时,又兼职在长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武汉商报新生活》担任专栏作家。目前朱雪已出版长篇小说4部,近百万字。这次朱雪重写农村题材,又完成了一部中篇小说,暂定名《山里人》。
从一个农民、打工妹,到通过写作成为省作协签约作家,朱雪走出了一条艰辛而漫长的奋斗之路。带着泥土的气息,为了泥土的芳香和文学的彩衣,朱雪用她的经历、才华以及执着诠释着农家女有意义的人生和梦想。相信朱雪会在文学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