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志鉴史 认知汉阴


近几年读《水经注》、《太平寰宇记》、《陕西省志》、《安康地区志》、《石泉县志》、《紫阳县志》、《洋县志》,又反复研判《汉阴县志》、汉阴
县政府门户网及媒体报道,既获益匪浅,又发现有较多矛盾和差异之处,涉及汉阴一些历史重大问题,需提出来供汉阴老乡和有关部门参考。
一、关于在汉阴设巴子国
2004年出版的《安康地区志》,在行政建置中载:“夏商之际(前76世纪)生活于巴山区域的巴族部落曾在汉水上游地区建立了‘巴方’国,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的援助。周灭殷后,周武王封巴国于今汉阴县境,并封周宗室贵族去统治,赐爵为‘子’,称‘巴子国’。”
1991年12月出版的《汉阴县志》,建置沿革中没有上述表述,只在[大事记]中记载:“ 夏商时期,巴族部落在汉江上游建立‘巴方’,后属商王盘庚的统治范围,是庸国领地,汉阴从属。西周 武王十一年冬,会合诸侯,联庸、蜀、羌等部落军队,伐商纣取胜,建立周朝,实行‘分封制’。庸国参与伐商战争,得袭封旧土,保持原来领地。春秋战国周匡王二年(前611),楚、巴、秦联合伐庸。庸灭,巴国的势力扩大到汉江上游,汉阴从属。”
西周初期在汉阴设的巴子国,国家级史学大家、中华民族源流史系列丛书作者何光岳先生在《南蛮源流史》一书中,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著名史学家杨东晨在《论夏商周三代陕南的族国及其文化》一文中,汉中市政府门户网站,都有相同或类似的论述,这么大的事,《汉阴县志》没有表述,实为遗憾。建议今后续志特别补上。
二、汉阴最早置县并非西城
《汉阴县志》在建置沿革中将汉阴置县过程列为四个阶段,称西城县为第一阶段。有些网站及汉阴媒体则直接称:汉阴最早置县西城县。我和今安康及汉滨区文友谈及此事时,他们几乎要笑掉大牙。
《安康地区志》在行政建置中说:“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在今安康市汉水北岸台地置西城县。”
1989年11月出版的《安康县(指今汉滨区)志》在建置中称:“由于安康地当秦头楚尾兵锋接触地带,秦据汉中地时,即在今安康的汉江北岸设西城县,至今约2300年。”西城县“辖区大体相当今安康、汉阴、石泉、紫阳、岚皋、平利、镇坪七县在内的广大地区”。介绍西城县故城时,明确说在今安康江北中渡台。
西城县故城不在汉阴县境内,汉阴在秦代只是归西城县管辖,所以,不能说“汉阴最早置县西城县”。
谈到汉阴最早置县,《安康地区志》在行政建置中说汉阴“西汉时,境内置安阳县,辖地约为今之石泉、汉阴一带。”在[大事记]中具体载明:“高祖(指汉高祖刘邦)五年(前202) 继设汉中郡,并分设安阳、长利、洵阳、县、西城五县,郡治西城县。”说明了汉阴境内最早置县叫安阳县,时间是公元前202年。
三、石泉石磨铺莲花石不是安阳故城遗址
《汉阴县志》弄不清安阳故城地址,说“存疑待考”,导致众说纷纭。一石泉人在报纸发表文章称“安阳故城在今石泉石磨铺”,一汉阴人在荧屏节目中说“安阳故城在今石泉莲花石”。对不对呢?
权威的《水经注》记载的安阳故城,地名叫敖头,在汉江边,是“旧立仓储之所,傍山通道,水陆凑,魏兴安康县治。”即西晋时魏兴郡安康县治就是原安阳县治。另一部宋初重要著作《太平寰宇记》记载了准确方位:“安阳故城在汉阴县西二十四里,即今敖口东十里,汉江之北故城是也。”
石磨铺(又名毛家湾),此乃弹丸之地,不符合《水经注》关于安阳县城是“旧立仓储之所,傍山通道,水陆凑,(即为后来之)魏兴安康县治”的描述,也有悖《太平寰宇记》记载的“安阳故城在汉阴县西二十四里,即今散口东十里,汉江之北故城是也”的准确方位。同时,《石泉县志》并未说它是安阳故城遗址。
莲花石,据《石泉县志》记载,清代乾隆年间新设的一个镇,不是古城池。上世纪八十年代省地曾组织考古专家对汉江沿岸考古挖掘,未发现该地是古城邑地址,且不符合《水经注》、《太平寰宇记》的记载,故可排出是安阳故城遗址。
其实,《石泉县志》在介绍安阳城时有个结论:“安阳城当在石泉县东。”注意,未说在石泉县城东,而指在石泉县东,即在石泉县域东的汉阴县境内。
四、《洋县志》无安阳故城在洋县的记录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陕西通志·卷八》在汉水条下注释为:“安阳城在洋县境内”。
查1996年出版的《洋县志》,载:洋县在“高祖(指汉高祖刘邦)元年(前206)地属成固县。五年(前202),汉王称帝,沿袭秦郡、县制,县地属汉中郡成固县。”没有部分地域属安阳县及安阳县治在洋县境内的记载。《石泉县志》称“安阳县所辖,即今石泉、汉阴、紫阳3县。”汉阴正居中,亦未辖洋县地。
五、清《康熙陕西通志》载“安阳城在汉阴县西二十里”是何意?
清代汉阴县治在新店即今址,城西二十里,便是今平梁镇二郎村,既远离汉水,迄今又未发现古城池遗址(仅在二郎西十里的高梁发现古村落一处,面积不到4000平方来),所以安阳故城绝不会在二郎村附近。清《康熙陕西通志》记载的安阳城地址,和宋初《太平寰宇记》载“安阳故城在汉阴县西二十四里,即今敖口东十里,汉江之北故城是也”联系起来,不难理解。安康考古名家徐信印查证历史资料,发现自唐至德二年后南宋绍兴二年汉阴县治迁新店前,习惯将设在今汉阳镇的汉阴治称为新汉阴城,将一度设在漩涡瓜园的安康县治叫作旧汉阴故城。安阳故城在今汉阳镇江对岸的阮家坝,从上瓜园西去阮家坝正好二十四华里,清《康熙陕西通志》载“安阳城在汉阴县西二十里”,是沿用了宋初《太平寰宇记》的说法,只是记了个整数二十里而已,实际意即指今阮家坝。
六、古安阳城到底在何处?老《汉阴县志》载:汉阴最早叫安阳,始于西汉,县治在敖头。敖头在哪?1965年冬,汉阳镇江北阮家坝农民在村小学和李姓住户房后开挖水渠时,就发现过汉唐时的城墙砖。198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阮家坝发现大面积新石器时代李家村文化遗址的同时,又在西侧黄泥梁发现了3万多平方米面积的古城遗址,断层中挖掘出了汉唐的长条城墙砖及绳纹板瓦、筒瓦等,此地向西溯流而上十里即敖口(今石泉县羊子呜沟口),证实了安阳故城“在敖口东十里汉水之北岸”的文字记载。另据唐代诗人方干的《安阳城》一诗,《水经注》、《太平环宇记》、兴安府志》等的记载,安康考古名家徐信印的考证(载入《安康文史名胜集》一书),可以肯定,安阳故城即在今汉阴县汉阳镇江北岸的阮家坝。实地踏看,阮家坝是今交通村第一村民组所在地,南傍汉水,北枕山岗,地势平缓,视野开阔,船好停泊,东南临江处有细软硕长的漂亮大沙滩,向南可望汉阴山,向东可见石羊滩,向西不远处就是喜河水电站大坝,是游玩的好去处。交通村一组虽由阮家坝、黄泥梁两大块组成,但古代的黄泥梁是包括现今的阮家坝在内的,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只是千年的洪水冲刷,才使黄泥梁面积逐渐缩小,形成阮家坝的。因此可以说,安阳故城就在今汉阴县汉阳镇交通村一组。鄙人经考证写的《安阳故城考辨》一文,2006年6月20日刊在[汉阴县政府网],2008年12月又刊在陕西文史馆《三秦文史》杂志第20期,并收入本人《汉阴风情》一书中。
七、宁都故城不在汉阴境内
1991年12月出版的《汉阴县志》,建置沿革中将宁都县列为汉阴置县过程之一。宁都县何时设?《汉阴县志》载:“南朝宋(420~479),改安康县为郡,下设宁都县、安康县。以后历齐(479~502)、梁(502~504)两代,沿袭不变。今汉阴县西南部属梁州安康郡安康县;东北部属梁州安康郡宁都县。”宁都故城在哪里?1989年10月出版的《紫阳县志》说:“宁都县治在今紫阳境内白马石,即郦道元《水泾注》所记宁都县治松溪口。”《读史方舆纪要》载:“宁都故城在县(汉阴)东七十里。”这里的县,指原设在今漩涡瓜园的旧汉阴县(安康县),去东方的白马石正好七十华里。
八、汉阴历史沿革表述之比较
汉阴县政府网介绍汉阴历史沿革说:汉阴县名,始于唐至德二年(757),时治所设汉江南岸,山南为阳,水南为阴,故名。今汉阴县地,西周属庸国,秦隶西城县,西汉置安阳县,东汉归汉宁郡、西城郡,西晋为安康县,南北朝时部分地区划归宁都县,唐时又划部分地区置广德县,唐至德二年(757)安康县改名汉阴县。南宋绍兴二年(1132)迁县治于月河北岸新店(今址),县名未因地而改。元代撤销县制,设汉阴巡检司,隶金州;明初复置汉阴县,清改设汉阴厅,民国复设汉阴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名汉阴县,隶安康行政公署;1958年12月并入石泉县,1961年9月分出复设汉阴县。
2004年出版《安康地区志》,在行政建置中介绍汉阴县时的表述是:春秋战国时期,巴、蜀、庸等古族国亦曾活动于汉阴境内。秦统一六国后,其境属汉中郡西城县。西汉时,境内置安阳县,辖地约为今之石泉、汉阴一带。晋改安阳为安康,后分地立宁都县。唐贞观元年(627)将宁都、广德(今紫阳县西北)并为安康县,唐至德二年(757)改安康为汉阴县,此时金州领西城、石泉、旬阳、平利、汉阴五县。五代十国期间沿袭唐制。南宋绍兴二年(1132)县城由汉水边迁至月河流域之新店。元至明前期,撤销汉阴县,辖地划归金州。至正二年(1342)复设汉阴县,属兴元路,明洪武十年(1377)撤汉阴县并入石泉县,明永乐五年(1407)复设汉阴县。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兴安州升为兴安府,在兴安州地面及原汉阴境地置安康县,撤销汉阴县。乾隆五十五年(1790)分安康县西部地置汉阴厅。中华民国2年(1913)复设汉阴县。1958年12月,撤销汉阴县、宁陕县建制,并入石泉县,1961年,三县又分别恢复各自建制。
李家成 2014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