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有图片来自:清风梳雨/江桦)
就这样六月到了,六月里青草盛开,
处处芬芳……
让我们暂时放下那些揣着不放的——
“彼时彼地”……
放下一些事,一些人……
邀请自己,
只邀请自己,
来到“与在为邻”的“此时此地”…
和诗人朋友一起,带上你心境的“杯”,
不妨来品一口:
这“穷了岁月,富了沧桑”——
一种叫“精神”的、“当下”的“葡萄”
酿成的“马爹尼”!
漫步“清风梳雨”的每一帧镜头世界,
感叹着一个人当她和镜头里的一花一木、
建立了和镜头无关、尤似恋人情人的神交关系,
任何指尖可触、心际可感的“万有”和“存在”
便无一不“美”——
大美、壮美、凄美、静美、寂美……
每一种无言之美,
都是“生命”和“万有”幻化出的舍利子
诗人朋友,“5点20分/闻泽”说:
“穷了岁月,富了沧桑”
“与在为邻”要的就是这份“言说之外”、
带着某个“过来的”视角和把玩的“看”、
一切都“被接纳”、
一切都没有什么不可以接纳的嘴角的淡然。
(所有图片来自:清风梳雨/江桦)
一切都在到来
一切都在过去
如水流淌的日子
经久不息地淘洗一块旧布
洗到发白
不再沾染
岸上绿草红花的气息
(诗歌:by 水洗湖岸/胡香)
(图片:by 清风梳雨/江桦)
你所给予的
你所拿去的
由你
我的心中不再跌宕沉浮
忽悲忽喜
(诗歌:by 水洗湖岸/胡香)
(图片:by 清风梳雨/江桦)
看那湖水
看那云天
看那夜空里的繁星点点
看那日出时分的海平线
千年千年
可有丝毫沾染
(诗歌:by 水洗湖岸/胡香)
(图片:by 清风梳雨/江桦)
这流淌的生命
幻空幻有
刹那生灭
岂是伸手就能抓住的么
(诗歌:by 水洗湖岸/胡香)
(图片:by 清风梳雨/江桦)
与你无关的事物,看上去
无不与你有关
而你在任何事物之中
不再与任何事物同在
(诗歌:by 水洗湖岸/胡香)
(图片:by 清风梳雨/江桦)
清风梳雨/江桦:急雨将熄,花落成殇。一人,一机,一肖邦(手机里放着他的小夜曲),捡拾散落在雨后的那一抹清愁
文兰筠竹:哪管天高风云急,我自小院采黄花。“清风梳雨/江桦”的镜头——哈哈,咋看都像那根“采黄花”也“采黄瓜”的兰指!这一次,“黄花”成了满地的“芍药”它们让又湿又“狼狈”的一地,成了镜头世界里、不可方物、天空“艳遇”给大地的一方“丝巾”……
水在水中被接纳被洗涤
水在水中慢慢还原
找回自己本真的心
我因此流下欢喜的泪
(诗歌:by 水洗湖岸/胡香)
(图片:by 清风梳雨/江桦)
今夜不再惊疑
我可以安然入睡
在梦中的河里漂流
在梦中见到每一位亲人
见到那些因精神血缘而心心相印的人
在身体里听见流水淙淙花开花落的声音
直至,把那水看到尽头
又把云彩看飞……
把月亮看远
把星星看到浅淡
把花儿看谢
把火看到冰凉
把石头也看碎
(诗歌:by 水洗湖岸/胡香)
(图片:by 清风梳雨/江桦)
直至
埋葬了右耳
又叫醒左耳
带着受伤的耳朵
再次启程
去那更远的地方
去那彩虹所在的云深处
让清泉洗耳
听蚯蚓翻泥
听草长莺飞
听林涛似海
听滴水石穿
听大河流淌
直听到脚步临近
落叶惊飞
就掐灭了
掐灭了
掐灭了
……
呼
吸
(诗歌:by 水洗湖岸/胡香)
(图片:by 清风梳雨/江桦)
今夜不再惊疑
我可以安然入睡
在梦中的河里漂流
并梦想着一条岸——在河的中间
人人都可以看见
却没有人
能够抵达的、不存在的
第三条岸
(诗歌:by 水洗湖岸/胡香)
(图片:by 清风梳雨/江桦)
穷了岁月,富了沧桑——我读胡香
“稀饭”(喜欢)这八个字。“与在为邻”要的就是这份“言说之外”、带着某个“过来的”视角和把玩的“看”、一切都“被接纳”、一切都没有什么不可以接纳的嘴角的淡然。
最近一直在听许巍的那首“喜悦”。会在听这首歌的时候,想起胡香的诗,以及她的那句:所有的因缘,都已瓜熟蒂落。
从激情四溢的摇滚,到安详从容、带点清愁、带点喜悦地唱着“东林晚钟的梵音”……仿佛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把手机的铃音换成了《喜悦》。许巍用他忧伤中、带着“温暖”,摇滚中、带着沉入生命之湖底的“安静”,唱“难忘的九月”,唱“多么难舍的九月”……唱“九月——平静就像本质一样/从事物内部生长,上升……”胡香诗里的那个“九月”。
“心中升起的喜悦/总在归乡的旅程”……许巍的“喜悦”,像一支心室的香……安静的味道,大痛之后的归于“宁静”,像和风一样熨熨帖帖。“找回自己本真的心/我因此流下欢喜的泪”,他唱的,应该其实就是这个。
平白得不能再平白的方式,却把来自生命的一锅最高贵的主料,蒸,熬,煲,煮,最后,该剔去的,全部拿去,只剩下“白水青菜”。那是只有“懂”的人才懂的无言的深刻。
左边耳朵是许巍在“喜悦”的歌声里,唱:我会向故乡顶礼(我已不是婆娑中人,不过客居此地)……右边耳朵是“清风梳雨”的叹:太美的东西,总会让你有一种说不清的来自灵魂的“乡愁”。心里是“水洗湖岸”:找回自己本真的心/我因此流下欢喜的泪……
什么才是洗尽铅华之后的最宝贵心境?
如果让你带一本书,到一个无名的小岛或无人认识的小镇,跟自己度过一个上午或下午,你会带谁的呢?
肯•威尔伯会带“马哈希”。我会带上面粉红字体里的诗歌的作者“水洗湖岸/胡香”。
读胡香的诗,有时候会恍惚感觉被置于一个时间的高空,俯身向下,下面的每一个人,不管是男人女人,孩子还是小兽,都是你的前世……
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有一种“凝聚在往日里的血”穿透疼痛回来……
用一个上午或下午,坐在某个无名的小岛或无人认识的小镇的河边,慢看流水,慢读“胡香”,不在乎现世的机巧与“观点”,只在乎那份一不小心被“钻”到、被狠狠地打进骨子里、因为这份深刻的表达、又不无酣畅的“来过”、“目睹”、与忠实的“在”……
在那一首首安静的烈火往内“烧”的蜿蜒的诗里,我从来没有觉得那是诗,在文字的凛冽的冰面的覆盖下,那是生命的大河本身。是所有的“过程”本身……是所有这些“过程”而来的道路与河流本身……
是谁,可以如此,举着一杯人生的烈酒,在那里一言不发、粉身碎骨地浴火?并用这样的“浴火重生”,来直面人性的全部,包括人性中的阴影部分,人生中最大的阴影部分,包括那些生命中最不堪最狼狈最虚无最无力的部分……逼视那份厚重的“存在”,而不是告白那份轻飘的“意义”。
“写诗——什么都不为。什么都不求。因此我也什么都不得到。”
诗人,用诗歌的形式“在”。歌者,以歌唱的形式“在”。摄影家,以镜头的形式“在”。但这份“什么都不求。因此我也什么都不得到”的决绝,带给我内心的、不亚于一场“地震”。
在我们今天分享的胡香的诗面前,微博上的那些贩来贩去的心灵鸡汤,不异于一瓦罐的“白水青菜”。
但同时,胡香的诗,又确确实实犹如潘向黎的《白水青菜》——“上好的排骨,金华火腿,苏北草鸡,太湖活虾,莫干山的笋,蛤蜊,蘑菇,有螃蟹的时候加上一只阳澄湖的螃蟹,一切二,这些东西统统放进瓦罐,用慢火烧三、四个钟头,水一次加足,不要放盐,不要放任何调料。好了以后,把那些东西都捞出去,一点碎屑都不要留。等到要吃了,再把豆腐和青菜放下去。这些东西顺便能把油吸掉”。 瞧,此“白水青菜”,非彼“白水青菜”。
用最高贵的主料,煲上一锅珍贵的、赛过世界上最美味高汤的原始食材……最后一一拿去,只剩下“白水青菜”。
胡香的诗,就是这样一锅高贵的主料——蒸,熬,煲,煮,最后,该拿去的全部拿去,只剩下意涵丰富的“白水青菜”。
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那里面,曾经一一地,都有过什么。
尽管它们可以一点影子都不剩。尽管它必须要有世界上最耐心的厨师的耐心。
胡香说:
——你要有足够的忠诚与耐心,沿着微蓝柔韧的叶脉走动,在黑暗中升腾,练习一脉秘传了几千年之久的轻功,并在词语的秘密心脏中呼吸,直到窒息。
——诗是那个“1”,修辞,韵律,节奏,思想,生活,等等,一切为“0”。“1”若在,每一个“0”都身价百倍,“1”若不在,再多的“0”也等于零。而诗自在如神,并非用“0”的加减法求而可得。诗人或许一生都是在用“0”的加减法向“1”靠近。这是一项既冒险又神圣的职业,你必须做好毕生的努力都等于零的准备。
这里每一帧图片,都是“清风梳雨”用她的镜头,无限地在趋向那个“1”。正如胡香自己的诗。它让我一遍遍,回归我自己的生命的“故里”。
每个人“认同” 的“故里”可能不一(注意:是“认同”的。我们从目睹肉体中,升起的对肉体的认同,我们从目睹自我中,升起的对自我的认同,我们从目睹痛苦中,升起的,对痛苦的认同……而不管你认同与否,是认同“名”,认同“利”,认同“权”,认同“情”,认同这“四座”翻过翻不过、人世一生、人生一世都在那里“绕山”的“大山”,认同这出“戏”是真的,认同自己无法转化、而不是纯然“目睹”的所有,认同“二元”……大道至简、无边空性、无垠自在、澄明宁静的生命的“原故乡”,都在那里;且用胡香的话说:诗从本质上拒绝门庭若市。门庭若市的诗意令人生疑。可见,这条路多么的“窄”,“窄”是圣经里说的“窄门”。但如果你从这个“窄”里,读出了生命中的某些他人无法道出的似曾相识……那么,我猜,它们大概就是那个属于你的“故里”。
和你们一样,我相信和你们一样,在去往探寻被隐去的神的踪迹的路上,我也时常慌入无人之径,然后,一屁股坐在某个颓丧又绝望的石头上……只是,在某些最“看不见”的时刻,我发现自己沮丧过后的猛一抬头,竟然就看到了那片挂在人性最高贵的“觉知”的枝头、散发着诗性里的神性的光辉的“叶”——是的,就是这些“与在为邻”背后、恒在永在的那个海德格尔的“诗意”的“在”,以及对这个“1”、对生命之深邃与优雅的本质的至死不渝的追问,成全了每一段被用来“登山”的人生、之上山下山的那个“路标”。
人类要从实际早已无家可归的“物化”的“匮乏”与“贫乏”的存在,回到自己的诗意的精神家园,只能溯本而上,回到存在,回到本真的存在……这就是为什么诗人会说:找回自己本真的心/我因此流下欢喜的泪……与在为邻——“诗意之思,拯救着存在,它让真理显现,让存在澄明”。
“凡是缘中事,皆是修炼机。不计轻与重,惜缘且珍惜”。诗人,真性情里的真正的艺术家们,他们都是“此在”的代表,就像“清风梳雨”用她的镜头,“一空山人”用他的水墨,“水洗湖岸”用她的诗句,还有沉醉于岁月精华的“收藏”的朋友Y同学(半闲人),用他的不会说话、却又言尽千年沧桑百年沧海的一屋子的玉、石、木(古家具)等宝贝……用他们活在任何时代、又不被时代带走、纯然的、“此在”的、诗意的、忠实的生存与表达,不断把自己诗化为诗的本质(所有的艺术的本质都是“诗”——诗是对存在真理的揭示)与诗的追问。
她们总是能在万物沉睡中,更敏感地从万事万物身上、体会到每一分“此在”的情绪……它是超越人与万物界线的一种更深刻也更深切地“同理”,于精神的暗夜里,道出神圣。
“诗意地栖居”,诗意地“在”,是海德格尔为人类提供的自我拯救的一剂良方。他说:人,当诗意地栖居在这个地球上。他说:人安静地生活,哪怕是静静地听着风声……亦能感受到诗意的生活。这二点,都在清风梳雨(江桦)的镜头里,镜头外,在诗人的追问里,沉默里,在画家空灵的笔墨,与写意的禅境里,在既非“钟”、也非听到的那只“耳朵”的钟声里,被经意不经意地一一揭示,又一一道出。
让我们[与在为邻]让我们[彼此为邻]
让我们可以一起,走在时间的大风里
走在时间的大风里
只闻茶香、不言悲喜
走在时间的大风里
禅风洗耳、与在为邻
走在时间的大风里
一只爬满绿痕的木桶
风,摇动一桶月光
一桶钟声,一桶楞严经……
走在时间的大风里
闲来石上观流水
欲洗禅衣未有尘
走在时间的大风里
天下事了又未了
鸟鸣已转向内省
走在时间的大风里
流自夏商秦汉隋唐宋元的水
依然打湿春秋梦
走在时间的大风里
加微信关注
让我们同路
----------------- -----------------
|与|在|为|邻|
| yuzaiweilin |
本公众订阅号
所有原创图文
欢迎朋友圈转
谢绝平台转发
得好友来如对月 这里是:
【与在为邻——叙事工作室】
邀您一起,品尝这里的每一帧原创自酿
——与在为邻只分享来自身边友人的原创
“第一时间”、且独一无二的尝鲜和读到,
是“与在为邻”这只色拉盘里最强调的价值
文兰筠竹同学很享受在这个特殊的茶馆里
以“文”连接、端“ ”送“
”、上下“跑堂”
为碎片时间里的您,提供一个
足够安静 + 足够从容的空间!与在为邻
把生命当“杯”,把每一份“际遇”与“内省”
细细地、细细地、研成“”……
也许你会发现“与在为邻”本身
就是一味
清香隽永、知心暖胃、涤烦疗渴的养心茶
【与在为邻】为您提供一道不一样的“”
这里是微信公众号:与在为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