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中小学管理》2013年第10期
摘要 通过对G市66位名师培养对象和32位名校长培养对象的书面访谈,研究不同主体眼中的名校长评价,发现校长群体更关注评价对名校长自我改进的影响,教师群体则更关注评价对名校长提高工作质量的影响;校长更注重名校长的“价值观与理念”,教师更注重名校长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校长比教师更注重“校外专家评价法”和“校长互评法”;校长比教师更认可教育专家的评价。建议基于360度评价原理,进行名校长评价;评价主体要力求多元化,合理发挥教育专家的作用;评价时既要关注名校长自身的专业成长,也要关注其对学校和教师发展的贡献。
关键词 名校长评价;名校长评价指标;360度评价;“校外专家评价法”;“校长互评法”
中图分类号 G63
一般认为,名校长是在一个较长时间内成长起来的,在一个较大地域里产生影响的,既有宽厚的教育理论学识素养,又有突出的办学业绩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校长。[1]我国尚未建立严格意义上的名校长评价机制,但如何对名校长进行科学评价已被教育行政部门提到议事日程。本研究选取部分名师培养对象和名校长培养对象进行书面访谈,通过研究这两类主体对名校长评价的评价,分析影响名校长评价的基本要素,提高名校长评价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一、研究初衷:基于360度评价原理,对名校长评价进行实证研究
有学者曾经尝试以不同的视角来进行名校长评价研究。例如:刘建文以教师为评价主体研究得出名校长的四个特点:让教师感到值得追随的校长、让教师得到发展的校长、让教师充满激情与活力的校长、让教师永远铭记的校长。[2]但由于评价主体单一,研究方法尚待完善,因此研究结果在应用上存在一定局限性。
教师和校长是学校管理中的两个重要主体,综合教师和校长对名校长的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评价主体单一的问题。因此,我们选择G市66位名师培养对象(主要是骨干教师)和32位名校长培养对象,对名校长的评价进行评价。选择这两类主体的主要原因有两点:首先,二者都有良好的教育理想追求、有强烈的教育成功与成名需要,与名校长的行为方式接近;其次,二者虽然还没有成为名校长,但与名校长群体无论是心理距离还是物理距离都比较接近,名校长是他们希望达到的目标和希望追随的领导,相对而言,他们对名校长评价的评价会更客观和中肯。
二、评价结果:两类群体对名校长评价的评价各有侧重
我们采用定性方法对访谈结果进行分类,采用定量研究方法统计类别数量,利用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在分析中,我们采用列联表相关分析的统计方式,对校长和教师眼中的名校长评价的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
1.评价目的:校长注重对名校长自我改进的影响,教师注重“提高校长工作质量”
在国内,校长评价的目的主要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对校长进行奖惩,另一个是促进校长的成长。[3]在英美等国家,校长评价的主要目的是:(1)改进校长工作的质量;(2)鼓励自我改进;(3)确定“名校长培养对象”的需要;(4)决定是否留任;(5)决定工资的增减;(6)为任命或提升提供信息。[4]
名校长不同于一般的校长。本访谈将名校长的评价目的分为五种:(1)确定“名校长培养对象”的需要;(2)为任命或提升提供信息;(3)提高校长工作质量;(4)鼓励校长自我改进;(5)促进校长专业发展。
从表1看,校长和教师眼中的名校长评价目的存在差异,在“提高校长工作质量”(X2=3.964,P=.046)和“鼓励校长自我改进”(X2=7.412,P=.006)两类评价目的上,校长和教师的差异显著。深入分析发现,名校长培养对象明显比名师培养对象更认同“鼓励校长自我改进”;而名师培养对象则明显比校长更加认同“提高校长工作质量”。
表1:校长和教师眼中名校长评价目的差异检验
评价目的 |
X2 |
P |
确定“名校长培养对象”的需要 |
1.242 |
.265 |
为任命或提升提供信息 |
.067 |
.795 |
提高校长工作质量 |
3.964 |
.046 |
鼓励校长自我改进 |
7.412 |
.006 |
促进校长专业发展 |
.310 |
.578 |
2.从评价指标看,校长更关注“价值观与理念”,教师更关注能否“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借鉴南森提出的校长评价的六个指标(学术管理、行政管理、资金预算和财政、筹集资金、公共关系、个人魅力),[5]和王磊在美国范德比特大学校长领导力评价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的校长评价的三个维度框架(个人素质特征、管理胜任特征以及工作绩效),[6]本文将中小学名校长评价指标分为两个一级指标和八个二级指标(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主体在评价指标方面有如下差异:(1)在“价值观与理念”评价指标上差异非常显著(X2=11.937,P=.001),校长群体对名校长的“价值观与理念”更加重视;(2)在“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指标上差异显著(X2=5.864,=.015),教师对名校长能否“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更为关注。其他评价指标的差异不明显。上述结果反映出校长群体更加重视名校长对教育的理解和思考,关注其是否形成了清晰的教育理念和系统的办学思想;而教师群体则更加重视名校长对教师发展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表2:校长和教师眼中名校长评价指标差异检验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X2 |
P |
个人素质 |
教学能力 |
.078 |
.781 |
|
学术科研 |
2.701 |
.100 |
|
个人魅力 |
1.192 |
.275 |
|
价值观与理念 |
11.937 |
.001 |
工作绩效 |
管理与领导行为 |
.105 |
.746 |
|
学校核心特征 |
.615 |
.433 |
|
学术成就 |
.009 |
.924 |
|
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
5.864 |
.015 |
3.评价方法差异:校长更重视“校外专家评价法”和“同行评议”
国内的校长评价历来重视群众性,比较常用的是问卷调查评价法和座谈调查评价法,而对比较能够发挥评价者主观能动作用和体现评价者专业水平的面谈评价法、工作观察评价法等运用较少。国外的校长评价经验表明,仅依赖一两种评价方法来对校长作出评价是不可靠的。本研究将中小学名校长评价方法分为八种,分别是自上而下评价法、自我评价评价法、自下而上评价法、问卷调查评价法、面谈评价法、工作观察法、校外专家评价法和校长互评法。
从表3可以看出,校长和教师两个群体对“校外专家评价法”(X2=4.278,P=.039)和“校长互评法”(X2=9.176,P=.002)的重视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校长比教师更加重视“校外专家评价法”和“校长互评法”的应用。
表3:校长和教师眼中名校长评价方法差异检验
评价方法 |
X2 |
P |
自上而下评价法 |
.543 |
.461 |
自我评价评价法 |
.001 |
.971 |
自下而上评价法 |
1.720 |
.190 |
问卷调查评价法 |
.967 |
.326 |
面谈评价法 |
.004 |
.951 |
工作观察法 |
.163 |
.686 |
校外专家评价法 |
4.278 |
.039 |
同行校长互评法 |
9.176 |
.002 |
4.评价主体:校长群体更重视教育专家的评价
关于校长评价主体问题,不同研究者的观点不尽一致。向长征认为,教职工评价是校长评价的主要根据,社会评价是校长评价的重要指标,同行评价是校长评价的参考因素,学生评价是校长评价的理性参考,自我评价是校长评价的重要环节。[7]胡中锋认为,校长评价的主体分为七类,分别是校长自身、教师、学生、同行、专家、上级领导、家长。[8]
参考不同学者的观点,结合校长和教师眼中对名校长评价主体的理解,本研究根据360度评价原理,共选取与名校长相关的七类人员作为中小学名校长评价的主体,具体有校长自身、教育主管部门、教职工、社会、同行、学生以及教育专家。
从表4可以看出,校长和教师群体对“教育专家”作为评价主体的认可度具有显著差异(X2=6.682,P=.010),校长明显偏向于将“教育专家”作为评价的主体人员,该结果正好与校长明显比教师更加注重“校外专家评价法”相印证。
表4:校长和教师眼中名校长评价主体差异检验
评价主体 |
X2 |
P |
校长自身 |
1.792 |
.181 |
教育主管部门 |
.496 |
.481 |
教职工 |
1.601 |
.206 |
社会 |
2.270 |
.132 |
同行 |
1.109 |
.292 |
学生 |
.066 |
.797 |
教育专家 |
6.682 |
.010 |
三、评价建议:基于360度评价原理,进行多主体多角度名校长评价
1.要基于360度评价原理,进行多向度研究,避免单一评价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名校长的工作受多利益主体和多要素的影响。在已往的名校长评价研究中,研究者多从教师或校长的单一视角出发,进行相关研究。本研究将360度评价原理引入名校长评价中,从教师和校长双主体的视角,研究与名校长评价相关的各种要素,力图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名校长评价制度提供参考。但由于技术和资源等多方面原因,对于其他主体如何评价名校长评价,本研究尚未涉及,这也是我们在后继研究中有待完善之处。
2.名校长评价主体要力求多元化,合理发挥教育专家的作用
名校长是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眼中的权威教育者,校长和教师在名校长评价上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提醒我们在制定名校长评价制度时,需要考虑更多评价主体的评价意见,让各类主体都能参与到评价中来。同时,由于校长们高度重视教育专家的评价意见,因此在评价时,要合理发挥教育专家的作用,既充分重视教育专家的意见,也不要唯教育专家意见为上;要充分关照其他评价主体的各种意见,赋予不同主体以不同权重,使得我国的名校长评价制度和评价体系更具全面性和针对性。
3.名校长评价内容既要关注校长自身成长,也要关注其对学校和教师发展的贡献
校长比教师更加注重校长自我改进、价值观与办学理念、校外专家和同行的评价意见;教师则比校长更加注重校长的工作质量与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基于此,名校长评价既要考虑校长自身的专业发展,也要考虑名校长的工作绩效、对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景扬.名校长角色定位与名校长素质要求[J].上海教育,2006,(7B).
[3]郭凯.我国中小学校长评价的基本走向[J].教育与管理,2005,(1).
[4]王新民.校长评价:国内外已有的研究与实践[J].校长评价,2004,(6).
[5]Nason J W.Presidential Assessment[M].Washington, D. C.: AGB,2004.
[6]王磊.中小学名校长的评价问题探析[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8,(1).
[7]向长征.如何科学地评价校长[J].教书育人(下旬),2005,(6).
[8]胡中锋,王红.校长对校长评价的评价—来自广东广州30位小学校长的声音[J].教育评价,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