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阻碍了从优秀走向卓越


【作者】安秋明

 

90分和100分的区别在哪里?为什么自视为金子的自己,总是得不到发光的机会?人和人之间的差别,真的有运气这一说吗?有志于职场中大展宏图的伙伴,或多或少都会遇到类似的困惑。内省是成长最重要的驱动力,我们不妨一下来做个简要的分析。

 

总结一下各种理论,人的成就无非就是两个来源,劳力和劳心。我们暂且先抛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样的讲法,就几个典型现象做个对比:

 

应付了事vs精益求精

 

工作中,我们常常看到“差不多”先生/女士,他们的工作完成的也还算及时,但是质量却谈不上有多高,常常需要返工。同样是发邮件,有的人一封就能说明所有问题,有的人则需要反复多封邮件才能把事儿说透。正如我们都知道的那个买土豆的故事,如果我们的工作总有很多待定问题,这一定说不上我们有多专业和职业。

 

半途而废vs坚持到底

 

很难说换工作与职场成功之间的相关关系,正面、负面的例子都比比皆是。但是,看看知名企业的创始人、CEO,似乎还是从始至终的比较多。跳槽的本质,是选择问题。如果能够选择一个感兴趣、能发挥特长的工作,就真的是人生一件幸事了。一万小时定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持,一定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所以,选择重要,坚持也重要。

 

8小时以内vs8小时以外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职场人士学习努力曲线”,这里的学习指的是与工作相关的学习。大概是说初入职场的人,在工作之余学习的热情是最高的,因为面临很多压力,要尽快融入工作。然后学习的热情逐年下降,基本工作三年后的水平和工作十年、二十年的水平就差不多了。当然,也有小波峰的出现,可能的原因包括职称考试、晋升压力,或者是新岗位要求等。

 

工作像一把锉刀,打磨掉了很多职场人的学习热情。如果我们相信付出和收获成正比的话,你就会发现8小时之外的努力,也许真的决定了你和同事们的差距。

 

份内事vs份外事

 

这也是个边界模糊的话题。任何一个公司,都存在没有明确分工归属的任务。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不伸手。这当然说不上是错误,甚至不能说不职业。站在团队管理者的角度,将模糊边界的任务分配下去,往往并不容易。如果有伙伴愿意主动承担,自然是高看一眼的。不要小看这种心理上的反应,日积月累就会形成对一个人的看法。且不说多承担职责能扩展自己的能力,愿意承担责任的伙伴在任何一个团队都是受欢迎的。

 

被动等待vs主动争取

 

论资排辈靠年头,这样的想法已经越来越难获得晋升机会。任何一家公司,年轻的管理者和年长的下属,这样的组合都不鲜见。最近,李明远晋升百度最高决策层的新闻,再次证明年龄、经验已经不是职场成功的决定要素。

 

翻看成功职业经理人的履历,无一例外都经历了非常多的岗位历练。而这种历练,有公司的安排,更离不开本人的职业规划,和个人的积极争取。现在很多公司大力推动内部竞聘,优先考虑内部候选人。有的公司也在开展内部创业,鼓励员工各展身手。这些机会都是平等的,如果有想法,为什么不试试看呢?

 

任务vs目标

 

最近OKR很流行,考虑过和自己工作有什么关系吗?你思考过为什么领导要交代你这些工作吗?你的工作做到了点子上吗?一个人对于公司有多大价值,不取决于他/她做了多少事儿,而是这些事情的效果。公司里面无用的方案浩如烟海,无效的工作计划汗牛充栋,事倍功半的事情比比皆是。如果这是你的工作常态,那就一定要警醒了。成功的职场人,未必做了很多事儿,但是一定做对了几件大事儿。

 

在创业中有句很经典的话,叫“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跟不上”。其实职场中,何尝不是如此?柳传志曾对杨元庆说,“你知道我的“大鸡”和“小鸡”的理论。你真的只有把自己锻炼成火鸡那么大,小鸡才肯承认你比他大。当你真像鸵鸟那么大时,小鸡才会心服。只有赢得这种“心服”,才具备了在同代人中做核心的条件。”

 

从优秀到卓越,看似只有一步只要,实质却是劳力与劳心的双重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