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失败的简单原因。
最近有媒体报道,国内某家电企业进军国际化似乎又遭遇了类似海尔的结局。我想这都是表面的现象,如果真的有实力,那么应该有机会的。
海尔国际化,在国内算是一件大事,在国际上应该算不上什么大事情,毕竟国际收购天天都在发生。直到现在,国内收购国际品牌没有成功的先例。包括联想收购IBMpc业务,虽然直到今天老帅也不承认失败,还在拿毛盖屎的说这个那个的如何如何对联想帮助有多大。还有一个就是吉利收购沃尔沃,有的人买了沃尔沃,觉得吉利让他们开上了好车,感谢对于李书福来说,这样的感谢可能有点苦涩,李书福的梦想就是拥有一个豪华车品牌。
海尔国际化之路,相对算是成功的。毕竟在国外站住脚了,在品牌层面上,却看不到海尔是响当当的国际品牌。也就是海尔产品没有像一把利剑一样把西方老字号家电品牌挑落下马,反而在国内做起了代理生意。海尔国际化的障碍在于,国产还是国外的问题。毕竟在国内消费者把品牌分为国产和外国品牌。……
还有一个李宁。这本来是一个响当当的国内品牌,是绝对第一品牌;而且多次尝试跟国外品牌在国内市场交手,胜算也不少。可是,当李宁要真正的开始步入香港、准备跳跃到国际市场上去的时候,它不仅仅没有走出去,而且失去了国内老大的地位,被福建那些二线品牌瓜分自己的老大市场份额。大有一蹶不振的趋势。
海尔是国际国内“不分”造成的;李宁是主次“不分”造成的。记得马云说过,他去拜访李嘉诚,李嘉诚说,这么多投资项目,一定要有一项即使天塌下来,也要顶住。这就像海尔早年只做冰箱8年后,才以自己的强项去收购洗衣机等等。而李宁则是高处不胜寒,打算用“国际化”李宁品牌来继续领导国内市场。这显然是受到了国内市场、国内消费者对国外品牌的崇拜的诱惑所致 。
如果厂家相信定位理论,那么它的传播路径就应该是牢牢抓住自己的强项,注意是“自己”的强项,配合李嘉诚说的,“自始至终”的长期把持。(略)。简单的看,定位营销的路径之一,就是在国家与不同市场之间做出不同的定位选择,毕竟当下,国家之间的差异、民族、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差异还很大,更为可怕的是相互排斥或者极为复杂,难以把住那根肌带、同一根筋。
(简单随便,不足为据)文化传播等同于定位传播,,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