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路径(02):长事业


 

 

定位营销的传播路径(02)

  ——与陈嘉珉老师交流,不同角度诠释了定位理论

  陈嘉珉对职业日志的评论:

  以前还和林永青先生交流一个意见:做长事业比做大事业重要。

  陈老师这个观点,与定位理论高度一致,还有更进一步的“倾向”。定位,是企业的定位,而不仅仅是品牌的定位,品牌是个工具或者说是个“孩子”,品牌(大多)必然消亡,而企业可以永存(理论上)。所以呢,企业实施定位,是一项战略,不是营销策略;营销只是企业制定定位战略之后的一个方面的执行层而已。这也就是陈老师和林永青交流的结果“做长事业比做大事业重要”,定位,它关乎一个企业的“全部”,不是一个CMO就能决定的,是长事业。在这里,“长事业”的“长”很重要,企业的定位与品牌的策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一个与市场打交道的时间要素,还有切合与否;营销,可以看成是大事业。定位,还包括人的定位。

  陈嘉珉对职业日志的评论:

  好像林永青先生说的吧:不要去跟潮流,要做潮流本身。累死了活地跟,说明你在潮流之外,总有跟不上的时候。

  但在技术和信息主导的商业社会,潮流又有许多泡沫,品牌做到长青极其不易。

  这是一个定位营销的关键问题。关键词:潮流。定位,具有独立性、排他性,不能“跟”,或者怎么“跟”。如果要“跟”永远没有出头之日,除非老大自己出了问题,不能继续;即使这样,跟了半天,你有没有做领导品牌的能力?;“不能跟”的意思是,应该到对立面去,比方:两乐、奔驰和宝马、柯达和富士、耐克和阿迪达斯,苹果手机和三星,太多了。

  什么叫潮流?从字面来看,定位好像应该与潮流势不两立。定位需要潮流,给自己的定位增加现实需要的砝码;潮流成就定位,它把品牌扬帆起航。问题是,潮流有“寿命”或者有副作用。它可能让你迅速失去自我。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令人心痛的、甚至是自杀性的乱做广告。央视的广告价格,几乎非人力所能及,非一般人所能溜达的地方。即使这样,这么昂贵的广告产品,绝大多数人还是在这样的平台“胡说八道”。似乎,央视是个高高的瞭望台,上去随便“喊”几句,只要不骂人,亮个相,那就能声名远扬,财源滚滚?哈哈,远没有那么简单。

  林永青说“泡沫”,说得好。没有定位支持的广告品牌,就是泡沫。定位,需要创新,而不是模仿,这是人类文化所不齿的。“累”,头上有田才是“累”,定位也需要“田”,需要“心田”,也需要“田野”,实实在在的田野,即市场。没有现实支持的定位都是假的,看看有多少人在“喊”,有机会到央视的嘹望台一游,“最应该做的”就是把人类文化的精华都揽到自己身上,感觉不像是“人间传说”的客户是上帝,好像他自己才是万能万好的上帝。

  什么专家、品质、核心技术、还有“成都、都成”,责任、永恒——银行广告,不喝酒,喝水情也真;还有,己所欲,施与人;这都是胡说八道,你说了还不如不说,说了人家也不信。不要以为有了钱,有平台广告,就是个大喇叭,人们就只能听你的。关键有没有田野,比方:爽爽的贵阳,给人以贵阳山多树多,去那里不热的感觉,这符合之前“黔之偏远、山多人少”的“田野”基础,当你感觉热的时候,那就去贵阳吧,至少想起贵阳的好。当然,坚持,因为要“定”才能有“位”。……

  陈嘉珉对职业日志的评论:

  用佛家话讲,做潮流本身也是“一真法界”吧。

  前段最后一句,就是根据陈老师的“一真法界”而来的意思。定位,就是要做到“一真”。

  所以呀,陈老师,您是真正的定位大师,这是中华文化的精粹应该在商业界再度发威的良机。我一直在想,商业的领先理论一直掌握在西方人手中,这是因为西方在商业田野的种植时间比我们长,经验丰富,造就很多大师,这是“国”之幸事。中国商业的崛起,结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仅可以发展定位理论,也可能产生于中华文化田野之中的商业更高理论。

 

 

 

 

 

 

 



  张海勤 2014-07-20*0734于广州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