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省长“进京卖酒”走的是啥路线?
在白酒产业的寒冬期,政府对于区域白酒产业的支持和推动力量越来越明显,上周末,贵州省政府直接搭台,副省长王江平带领贵州46家白酒企业在北京开展品牌推介。据悉,此次贵州白酒企业抱团救市,重点是推销个人消费的“民酒”并且收获颇丰。(7月21日《京华时报》)
副省长带领企业进京“卖酒”,显然难以摆脱多方质疑,这不仅是网络时代的一个特性,更是当今社会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正像前两年县委书记、县长练摊叫卖苹果所引发的热议风暴那样,副省长“进京卖酒”也同样吸引了受众的眼球,伴之而来的声音除了“作秀”、“炒作”以外,还有“不务正业”、“谄媚企业”等等。
然而,评价一件事情是不能只看表面而不问原因的。大凡是被认定为“作秀”的,就是被人们所耻笑的,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副省长带领企业进京“卖酒”究竟是“作秀”还是“履责”,这就要看他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想要获得什么样的效果。
有人说,贵州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知名的白酒生产地,贵州茅台更是享誉全世界,而酒业也就成为了贵州省的支柱性产业。但随着党的十八大召开,厉行节俭之风吹遍大江南北,以往主要依靠政府性采购的高档白酒损失惨重,而其余相关企业也受到牵连而遭遇“严冬”,这对于贵州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打击,此时副省长挺身而出,带领白酒企业进京卖酒,应该算是一种责任担当。
笔者以为,跟有些地区出大价钱请明星搞形象代言或者登载登载媒体广告相比,副省长带领企业进京“叫卖”可谓成本低廉并且创意精彩。诚如网友所说,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离不开企业作支撑,企业发展离不开地方政策的大力支持,而地方执政者更是产业发展的“主心骨”。当白洒企业遭遇寒冬时,贵州省副省长王江平用用自己的行动增强了企业的信心,凝聚起发展的强大动能。——既然酒业是贵州省的支柱性产业、事关全省的经济发展大局,既然推销白酒在贵州是天大的事情、关乎国计民生,那么我们有凭什么说其是“不务正业”呢?
贵州酒贵,茅台价高,甚至直接导致了公款吃喝上的奢侈和浪费,这固然都是曾经存在的事实。然而现在面对白酒市场突如其来的这场“寒冬”,“落井下石”毕竟不是中国人的性格,“雪中送炭”才是应当传承的美德。作为副省长,不是在白酒滞销的困境中悄然隐匿、推诿躲避,而是在企业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组织企业走“民酒”之路、“抱团救市”,这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创新与尝试,更是一次对群众路线最生动的“诠释”和“实践”。
帮助群众解难,帮助企业解困,凸显的是助推经济大发展的政绩观,彰显的是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这样的副省长不仅可赞,而且可学!
(李吉明2014年7月21日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