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搞动作维生。
上期提到一个英文名词叫Enterprising Activity,正是今后量度企业兴盛程度,与及收购投资时,dd(尽职审查)的重点,Enterprising Activity最粗犷的翻译莫如「企业动作」,最传真却有悖中国农民式思考的翻译是「冒险动作」。今天应该用个怎样的「中环(金融)」说法,来解说这词?先谈活动的「资格」,你是基金或上市公司,当然有资格;而未上市的公司,若果有「合格」的投资者进场,当然亦可以;若果是私人公司,但已有完备资本化的概念,知道入场游戏规则,准备玩大,准备让出私人公司股份,而有强烈欲望终有一天会上市的,都可以有「资格」进行Enterprising Activity。
上市与私募携手
至于什么是或不是Enterprising Activity?收购当然算,向同行业收购更没有问题!对陌生行业收购又如何?港交所的条例并不鼓励上市公司向陌生行业收购,但在企业的进化角度来来说,当原始概念(如工厂生产型业务)干枯,就要尝试进入新行业,现在的流行做法是设立一个私募股权投资的机构放在一旁,与旧上市业务并行,至于私募规模大还是上市规模大?谁控谁多少股权?是资本操作艺术所在。
自建业务(build)又如何,以CEC国际(00759)比方,假若759公告要多开30家零食店,算不算Enterprising Activity,答案是不算!因为由管理层到公众投资者,都意识到多开30家零食店,对CEC国际并无突破性增长,亦无甚风险;但若公告要开30家婴儿店、30家化妆品店,就绝对是Enterprising Activity,因婴儿与女性是它们的新对象,当然有一定程度风险,西式说法是「风险等于利润」,笔者的演绎是:「利润是克服风险的报酬,而反过来克服不了,当然是得到亏蚀的惩罚」。农民式投资者的脑袋听到「冒险」二字,就好像是管理层拿他的血汗股本打水漂,所以将Enterprising Activity译作「冒险动作」,将Star Trek的星船Enterprise译「冒险号」,是有悖农民式思考。
再用资本概念来理解一家企业的发展状态孰优孰劣,不少旧式的工业股大股东豪语是:「我这股是处女股,没(投资)人碰过!」这种沾沾自喜,不就等于某某的女儿,三四十岁未被人碰过,不单不是好事,是坏死了!
一动得资
企业在资本市场最该做的事,是一出一入,即是做一个动作出来,就收一笔资金,那怕是债是股,然后再做一次活动,再拿一笔,周而复始,要量度企业是否健康活跃:是先问企业有多热切搞动作?搞出来的资本效益如何?或市值增幅如何?近期最佳反面教材,莫如双汇万洲(SZ00895),本拟在香港IPO,成阿里巴巴之后的最大宗,但之前的引狼入室(引了大堆等派钱的私募基金)买死猪(收购了美国一个大幅发猪瘟的猪场),鱼肉股民(管理层居然有收购成功酬金),连串负面动作加起来,叫个3岁小朋友数数,都能数到他们做了三件坏事,自然坏了最后的IPO。
企业是否健康,聪明的基金经理就应该检视管理层过去的活动,能成功资本化的比率有多少,自然可以看出其管理层有多成熟、「创收/创利」等。只是私人公司及上市公司的要求,是看管理层是否懂得资本化,所以股东高管要先学懂做正确类别的Enterprising Activities,然后逐步提高动作成功率,才能成为金不换股份。
第二节:看了合规广播的《半泽直树》的第一集,不怕被讥为迟来,反而想问问众传媒,为什么没有谈过半泽这商业银行家,何以能有超越常人的眼光,看出那家企业做假账,那家企业的产品有前途。这种择善弃恶的远大,正是推动业界向前的力量,为什么一众评论只跌入个人与机构抗争这老窠臼,而不去问为何整个机构,行业(银行业),国家(日本)、集体性失去目光,全无视野,是否已走进下一阶段的陆沉。
第三节:中环学会认为中环早已由英文族,转而被普通话族占领,但无论是普粤英族,仍然要面对港交所、证监、商业犯罪调查科、廉政公署、核数师、金融律师时,未能掌握到综合处理之窍门,自然无法在金融业上占领中环,现欲进一步了解及分辨出其类型,才能进一步帮助中环人,真正而非政治性地占领中环。
本文来源:信报财经新闻,联系电邮:[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