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分散发展理论的优与劣


 柯布西埃的理论为现代城市的初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但是他的构想毕竟

 
只是一个300万人口城市的规划,对于现代社会上千万人口的大型城市如果继续采取单
 
一中心积聚式的布局形态,不断向上“增高度”、向外“摊大饼”,势必要出现人口过密、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当前世界上许多大城市所共有的严重弊病。因此,要改善大城市的布局和空间结构,必须由单一中心城市变为多中心的组团或城镇群所组成的城市。不管采取何种结构形态,都需要扩大城市发展的区域空间。因此,相对而言,城市分散发展理论更得到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研究的重视。城市的分散发展理论是建立在通过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础之上,其中主要的理论包括了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思想理论。城市分散发展理论最早可追溯到英国埃比尼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运动。1898年,霍华德出版了《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 RealReform)为题的论著,提出了“田园城市”(Garden City)的理论。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1、位于大城市周边,人口不超过3万人(超过即需另建设一新的城市);2、周围为农田,即存在于田园之中;3、中央为商业、住宅、工业混合区,具有经济独立性的城市。1903年,恩温在霍华德指导下建设了规模为7000户的第一个“田园城市”莱彻沃斯。恩温认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在形式上有如围绕在行星周围的卫星,因此,他建议在伦敦的规划中围绕伦敦建立一系列的卫星城以疏解人口和就业岗位,并竭力推进他的卫星城理论。卫星城市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但卫星城概念强化了与中心城市的依赖关系,强调中心城的疏解,因此往往被视作为中心城市某一功能疏解的接受地。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由于卫星城功能的单一,它对中心城市的过度依赖性也暴露出来。因此卫星城应具有与大城市相近似的文化福利设施,可以满足居民的就地工作和生活需要,从而形成一个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至20 世纪50年代以后,人们对于这类按规划设计建设的新城市统称为新城(New City)。新城的概念更强调了其相对独立性,它基本上是一定区域范围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一定的截流作用,同时也疏解中心城市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