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之间战争的渊源与民族差异(7月4日)
关键词:中日关系 历史 战争 贾春宝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领导的内阁7月1日下午召开临时会议,决定修改宪法解释,突破战后和平宪法的束缚,解禁集体自卫权。一些分析师认为,这意味着日本将摆脱发展军事力量、参加海外军事行动的限制,今后一旦日本主动使用武力,“自卫队”将实际上成为军队,而且,中国与日本因第三方因素而发生冲突的风险将上升。
中国、韩国与日本之间有很多难以割开的地方,比如同属于东亚,而且在美国人的心理划分,中日与朝鲜半岛就是亚洲,而东南亚与南亚都属于亚洲之外的地方。所以在中日韩之间不仅在容貌上,而且在思维方式上,对传统的观念上,都是有很多东西是相通的。
日本与中国的关系是一衣带水,朝鲜与中国的关系是唇亡齿寒。中日之间的关系很是让人纠结,从开始的徐福东渡到南北朝史册上对日本的描述,在中国古代描述日本人的时候,说他们是坐在一起时父子男女无别,人性嗜酒,妇女无争讼,妇女无淫,不盗窃,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日本与中国大陆之间一直属于比较模糊的概念,岛国的民众从开始对帝国的仰视崇拜到后来的蔑视践踏,这之间的关系变化是由一次次的战争决定的,从唐朝时期开始,日本与中国就总是会有战争。从唐朝、元朝、明朝、清朝、到解放战争之前,日本与中国之间先后爆发过五次战争,每次对中国的战争,都提高了日本的自信。
我们看到的是,一旦神化的光环不再,曾经的偶像就会变成被鄙夷的人——日本对中国的这种态度大约就是人类的劣根性的体现。
唐朝在663年8月进行的白村江一战,创建了全新的朝鲜半岛新秩序,日本方面则经战争失败后而对唐朝尊敬有加。激发了日本向唐朝学习的热情,派规模更大、次数更多的遣唐使,中日两国开启了历史上最友好和文化交流最密切的时期,直至公元894年日本单独结束派遣遣唐使,才结束了这一中日历史上一度真正友好的时期。
大元与日本之间,在1274年、1281年、1286年等数次战争,最终均以失败告终,因为大元铁骑本来就是适用于平原野战,攻打日本却需要采用登陆战,而登陆战必须要守住滩涂阵地,蒙古攻打日本被打败就是由于违背了这个基本原则。元代对日本的战争失败,同样影响了随后中日各自历史的重大战争事件。
大明的李如松与朝鲜的李舜臣在1590~1598 年。组建联军抗击丰臣秀吉,那个时候日本的武器明显优于大明,但当时后勤补给也很难跟得上,所以绝大部分时候是焦灼状态,丰臣秀吉死了之后,德川家康掀起关原合战,并取得了幕府的统治权,战略上大明取得了胜利,但却没有得到什么实际利益。
看到仅仅十几万人口的后金政权把大明王朝打得无任何还手之力,并最终取而代之,日本就感觉到一个朝代的兴亡很容易,所以强化了其内心的蠢蠢欲动的欲望。直到甲午海战双方检阅同时启动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成果,倾全国之力与大清对赌并以岛国完胜而告终,这让日本得到了发展海军的财务支撑。
早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政府就确定了以朝鲜为跳板,进而吞并整个中国和亚洲的“大陆政策”,此时便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派兵入朝。1894年2月,朝鲜爆发了农民起义,直逼汉城,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应朝鲜政府的要求,清政府派兵开赴朝鲜,驻守牙山,并按照《天津条约》的规定通知日本。
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黄海丰岛海面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同时日本陆军向驻牙山的中国军队发动了进攻,挑起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战争以大清的完败而终。日本不仅让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且从心理上彻底取得了绝对优势。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承认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偿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开辟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等地为商埠。由于沙俄等国出面干涉,日本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中国给日本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作补偿。
战略纵深狭窄,自然资源匮乏的日本,其思维方式相对于资源丰富的大陆国家更为务实一些,日本从中国掠夺的数亿金钱,为其进一步发动侵华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割占台湾使得台湾宝岛离开祖国长达半个世纪,台湾同胞从此陷入了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殖民统治。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由于日本侵华而引起的中日战争打响,经过中国历史学家多年研究考证、计算,得出的结论是,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
相对而言,中国则从历史上就展现了慷慨大度的特性,居然为了得到中日两国重新建交的外交成果,而将战争赔款一笔勾销,并一直对于原本属于中国的钓鱼岛进行“搁置争议、沟通开发”。大国注重外交,大机构注重形象,公众人物注重虚荣。但这种只要有面子,不愁钱袋子的行径,与其说是投资,不如说是败家!
日本一直在不停的部署,就是随时准备做好跟中国打仗的准备。在对这个战争将要暴发的事情上,全国日本人都基于这种共识,不光日本国防部有这个想法,这个没有什么稀奇,而是整个日本全国都有这种想法。
据说日本的中学生曾经在考试中出现一道题: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如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请分析之。
日本学生分析:日本跟中国很可能在台湾回到中国以后,有一场激战。台湾如果回到中国。中国会把基隆与高雄封锁,台湾海峡就会变成中国的内海,日本的油轮就统统走右边,走“中国未来台湾基隆和高雄”的右边。这样,会增加日本的运油成本,日本的石油从波斯湾运出来跨过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上中国南海,跨台湾海峡进东海,到日本海——这条在日本叫做石油生命线;中国政府如果把台湾海峡封锁起来,日本的油轮一定要从那里经过,日本的主力舰和驱逐舰就会出动,中国一看到日本出兵,海军马上就会上场,那就打!
我们不难理解日本之对外扩张的原因,不管是外部被大海包围的状态,还是基于岛国与地震天灾交集范围的地理状态,以及大部分都是山地而不适宜耕种的地貌,地下贫瘠的矿产资源等因素,都使得日本整个民族都时刻有深切的危机意识。
日本这样拥有深切的危机意识的民族是必然呈现时而隐忍、时而疯狂两种极端状态的。日本人对别人的态度平和的时候,理性的时候都呈现出谦恭有理、遵守秩序的一面,那种谦冲隐忍甚至让人感觉很虚伪,但在酒精与原始本能的驱动下,就会变得失去理性,变得疯狂而不可理喻,言行之间大相径庭。
历史上大陆国家和岛国的区别就在于,大陆国家的延续性更强,繁荣和衰退持续的时间都更长。岛国往往就是好战民族,时刻担心被别人看不起,所以,当日本拥有了“天皇”这样的信仰之后,内心便拥有主心骨。
日本的天皇是全国臣民的共同信仰,日本将天皇赋予至高无上的权威,天皇在日本人的心中却仅仅作为符号存在的。以至于在战后都要冒着与周边国家交恶、持续性地被指责反人类的代价,背负模糊战争责任的恶名以维护天皇的权威。
日本由于是岛国,资源极为稀缺,所以才会形成极大的凝聚力,并把最大的力量用来发展海上力量。中国却更多地用来内部维稳。
在战争状态下,日本是一支由“亡命徒”与“敢死队”组成的军队,他们以病终为耻,以战死为荣。与别的国家“图谋战胜”甚至“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指导思想不同,日本是“祈战死”,这虽然都是匹夫之勇,但却不乏慷慨赴死的悲怆。
例如日本的超高遗产税、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促进了社会公平,但也大企业面临创新窘境,年轻人失去创业动力。很多人都说中国会像日本一样崩溃,实际上中国更像韩国,不论贫富差距还是腐败、民族主义,中国更像韩国,而且韩国的创新至今依然强劲。
如今,日本不仅解除了武器出口的禁令,而且解禁了集体自卫权,朝向在日本看来“正常”国家发展,这种发展无疑会戳痛亚洲周边国家的敏感神经。
当然谈论日本的时候,我们永远都不能回避美国在其后所产生的作用。太平洋战争、战后的新秩序、新秩序之下的日本科技与经济的重新崛起、崛起之后的广场协定,进入新世纪之后越来越密集的联合军事演习,以及金额越来越庞大的武器买卖,“安保协议”所适用的范围解读,这些都是美日之间的关系关键词。
贾春宝
2014年6月26日星期四
电话:13301122671,(010)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http://t.sina.com.cn/jiachunbao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浪网专栏 http://blog.sina.com.cn/beking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