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制度的演变过程,同这个国家文化背景有极大的关联。不是说好的制度就一定能改变人们的价值观,文化基因传承、当政者对于道德文化锻造能力,一样能改变和影响着社会大众的价值取向。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价值取向是实现共产主义,心中的信仰是毛主席,道德标准则向雷锋看齐。新中国成立之初,除了物质生活单调匮乏了一点外,中国人道德、信仰、价值取向一样不缺。而当一个国家所有人的精神追求都达到了一个极高标准的时候,物极必反的自然法则开始起作用了。文革十年,道德崩溃、信仰扭曲、价值取向迷茫。又到了重新建立标准的时候了——改革开放,物质文明之花开满神州大地,一晃30年过去了。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走过黄金10年,先富者升级换代,极富者不在少数,然而国人道德之花却日益凋零。为什么?
中国人在这60年期间,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天枰”两端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就从来没有平衡过,不是精神富裕物质匮乏,就是物质富足精神空虚。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和改革开放的同龄人,恰恰起是新中国承上启下的两代人,也是这个国家最具悲剧色彩的两代人。
共和国同龄人背负着建设新中国的远大志向,结果在他们的少年时期、青年期、中年期、壮年期,分别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大跃进、上山下乡、十年动乱、下岗潮。然而,坎坷的道路并未走到尽头,悲喜人生还在继续。在他们即将步入暮年的时候,为了多拿一套房子,金钱崇拜,道德沦丧;为了老父老母的一套蜗居,兄妹反目、姐弟公堂;还是为了一套房子,子女裸婚,养老奢望;
改革开放同龄人肩负着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结果在他们少年期、青年期、立业期,分别经历了父母下岗、大学毕业即失业、到了该成家立业的时候,垫上三代人的血汗,预支未来财富购来了一个奢侈的“家”,为自己和家人的后半生掘下了一个大大的坑。为了这个“家”透支幸福,这个“业”还如何立?还如何生儿育女?看起来,之前中国社科院对于未来中国人口大面积萎缩的报告还是比较靠谱的。
这两代人是共和国的基石,是社会经济的顶梁柱。那共和国又是怎么对待他们的?社会有没有尽到关怀和正确引导的义务?相应的,社会道德环境的每况愈下,又会反作用与个人。导致人与人之间越发冷漠,人情味越来越淡薄。我们应当承认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中国人和欧美人之间道德素养和人文修养差距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