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两次跳空下行与沪A短线不大跌?
俺时常认为,中国资本市场仍然具有非市场化特性,就像欧美诸国认为中国经济不具有市场化一样。
不具有市场化就表明主控方的力量过于强大,强大得可以阻止资本品种的市场化波动。2012年、2013年的棉花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还有中国的房价。
但不跌并不表明永远不跌,因为违反市场化只能导致高昂的代价。即做庄所支付的运行费用。或许德隆系基于第二波牛市运行完毕转为熊市过程中呈现高位运行,但最终也会选择崩盘玩法,短时间内实现腰斩的命运。
显然基于此,沪A短线运行至2200时,选择短线大跌的可能性比较小,因为外围跌得过于猛烈,而散户往往跑得最快,而主控方是无法跑的,故而呈现成高度的抗跌特性。此时的专家们则讲,中国股市或许处于特立独行状态。这是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沪A短时不大跌,还基于高位筑顶的复杂性,形成背离复背离后才会选择破位下行,而此时沪A正处于高位的兴奋期,像道指那样大跌1.88%显然不太可能。
最为重要的是沪A基于道指而言,还处于(危机后的总体跌幅)低位运行格局,这种短线抗跌还是蛮有道理的。
但沪A不跌,并不表明低位运行(相对于RSI而言)的商品不跌,故而商品本周选择两次跌空下行也是行得通的。
周二:从152.7(前收)跳空至151.75(次开)。
周四:从151.97(前收)跳空至151.45(次开)。
但从危机后相对跌幅而言,商品相对于沪A而言还是呈现抗跌特性的。这是基于总跌幅而言。
通常来讲,商品还是有模仿外围市场的固有规律,它并不会因为沪A短时间的强势而呈现强势特征,虽然本周一因为沪A超强表现而实现了跳空高开,但随后就选择了下行。
作为沪A而言,只有完成高位筑头工作或许就是道指反涨1%以上时,不排除沪A选择大跌,单日跌幅大于1.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