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反思经济学》的思考
——兼与张维迎教授商榷
卫祥云
在近现代经济学时代,19世纪出现了两部重要著作,即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马克思的《资本论》。进入20世纪,也出现了两部重要著作,即凯恩斯的《货币通论》和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
此后,世界各国关于经济学的论战和争辩以及有关国家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依据均以此为重要理论依据。
哈耶克与凯恩斯理论的内容和实质有较大分歧,而主要区别是:前者是研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长期趋势及经济规律的理论;后者是研究某一时期或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较短期问题并提出引导政府采取干预措施的理论。
所谓的主流经济学主要是指20世纪以来形成的以凯恩斯理论为依据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又称为凯恩斯革命。全世界很多经济学界趋之若鹜,发表研究成果,且在20世纪被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同时也被前苏联及东欧各国普遍借鉴,中国也属于长时期运用该理论制定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20世纪以来,在前苏联及东欧国家发生经济体制巨变的同时,中国、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由此从根本上颠覆了所谓的“凯恩斯革命”。证明凯恩斯理论不但不能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而且有把经济问题和危机向后延续的危险,为以后的经济萧条埋下了更多隐患。正好如哈耶克所预言:这不过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
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能否证明哈耶克与凯恩斯理论谁更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最近在《反思经济学》一文中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埋葬凯恩斯主义”之鲜明观点及其他观点和内容。我以为有的观点值得商榷。
从经济发展的某一时期来看,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理论还是有用的。如当年莫干山会议提出的“价格双轨制”被政府决策采用就体现出政府宏观干预政策和市场规则双运行的经济现象,也应是市场之手和政府之手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张维迎教授正是该宏观政策形成的始作俑者之一。
国有企业改革也是如此。我在《国企改革新思路》一书中把国有企业分为公益性、竞争性和自然垄断性。张维迎教授在《反思经济学》一文中对垄断的定义很清晰,对反垄断的目标指向也很明确。即反垄断应该反的是行政垄断、行业垄断和权力垄断,即不允许别人进入的情况下形成的垄断,而不应该反自然竞争形成的垄断,如商务部对企业之间自愿并购的审批等。
我认为张维迎教授讲的反垄断的概念和目标指向非常正确,我也举双手赞成。但在中国目前的体制和现实情况下,有一小部分自然垄断企业则不可能完全放开,而必须由国家高度垄断。虽然这种垄断有种种弊端,但没有更好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可供选择,不失为一种最不坏的选择。虽然,英国政府在撒切尔时代进行了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的私有化改革,但不得不承认在此之前的一些领域也实行了较长时期的国家垄断,这里的时间因素不可忽视。
而我国目前国企改革中施行的在自然垄断行业放开竞争性业务亦属于水到渠成之举。在此之前,中国国有企业的存在已是客观事实,在当时的环境和条件下还是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应有不可逾越的过程。这个过程亦应属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形成过程。也体现出运用凯恩斯宏观调控理论的有效性。
由此可见,哈耶克理论和凯恩斯主义的实质虽然针锋相对,但各有其侧重点,双方的观点之争和问题论辩会使决策者更加清醒,进而选定政策制定的着力点和时效性并寻求有效的纠错机制。我想,这应该是当代经济学研究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2014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