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真的讨厌女人吗---千年被误解的孔子


     孔子真的讨厌女人吗 他心目中最美的女人什么样

2000年来被误解的孔子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被誉为大成至圣先师,集道德楷模与万世师表于一身,地位之高,声誉之隆,即使翻遍二十四史阅尽古往今来帝王将相和世间所有男男女女,恐也未有出其所右者。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一部《论语》几乎道尽格物修身齐家治天下的人世哲理,但是唯独对女人,孔子却谈的少之又少。有人说这是孔子轻视歧视女人,也有的说这是孔子厌恶女人,我认为对于讲究“仁者爱人”、具有“泛爱众”思想和主张人人平等的孔子来说,这样理解孔子对女人的态度,显然是有失公允和颇为偏颇的。

孔子在《论语》中,先后18次提到“女”字,除了作为通假字“汝”,也就是“你”来解的之外,比较著名的论及女子的句子也不过寥寥数语,但是如果结合当时社会政治现实和他对男女两性关系现象的理解来分析,感觉他对女人和男女两性正常关系的评价论述还是比较中肯和有一定道理的,并且在孔子的论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对心目中的最美女神天使,也是有着自己明确的标准的。

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这是孔子在《礼记》里讲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凡是人的生命,都离不开两件大事:饮食和男女。饮食解决的是一个人生活问题,也可以延伸为人对物质欲望的追求,是人之作为人的生存必须解决的民生问题;男女解决的是男女之间两性愉悦问题,当然也包括繁育后代的责任和义务,属于男女之间合理人性的康乐问题。饮食男女,人生本来就离不开这两件事,本来就是应该自然而然而存在的。后来孟子的学生告子又把孔子的这一思想,进一步阐释为“食色,性也。”就是对孔子承认合理健康人性的一种延续和承继,可见,在孔子心中,人生在世,追求吃的穿的好一点,物质生活丰富一点,精神生活愉悦一点,也是人生的应有之义,也是无可厚非的。从这一观点来看,孔子是不反对正常的、客观的和健康的男女关系的。在这里,孔子把正常健康的男女关系看成和吃饭穿衣一样,是天经地义的事。

就孔子生活的时代而言,春秋时期正是一个男子多淫女子多乱的时代,社会纲常伦理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对男女之间裤裆里的那点事儿,不仅在社会上是一种司空见惯的常态,即便是孔子也不得不表现出无奈的宽容和理解。且不说孔子本身就是他72岁的父亲叔梁纥与他18岁的母亲颜氏女在桑间濮上“野合”而生,本身就不符合伦理常理,就从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来看,记载的男女淫乱之事就多达30件,儿子将父亲的小妾、叔叔的妻子收为自己老婆,如《左传·桓公》(桓公16年)记载,卫宣公的庶母夷姜纳为妻妾;《左传·宣公》(宣公3年)记载,郑文公奸淫郑子的妃子陈妫,生了子华、子臧;叔嫂通奸如《左传·庄公》(庄公24年)记载,齐桓公之妹哀姜与鲁庄公的弟弟庆父上床,就是叔嫂通奸;《左传·宣公》(宣公9年)记载,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都看上了寡妇夏姬,君臣两人都和夏姬上了床,并且彼此还争风吃醋、争相穿着夏姬的内衣在朝堂上嬉笑表宠,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更令人不齿的还有兄妹通奸如《左传·桓公》(桓公18年)记载,齐襄公就和他的同父异母妹妹文姜私通;姐夫勾引小姨子如《左传·哀公》(哀公11年)卫国的大叔疾看上了自己的小姨子、孔文子的二女儿,于是就百般勾引最终得手,还在外面给她购置了房子,待她就像自己的第二个妻子;奶奶要和孙子发生性关系如《左传·文公》(文公18年)记载,宋襄公的妻子襄夫人看自己的孙子公子鲍长的美艳,就百般施以恩惠而“欲通之”,要不是公子鲍坚持拒绝,当时就上演了奶奶和孙子的春秋不伦丑事。

对当时社会的淫乱风气,孔子看在眼里,也急在心里,但当时礼乐崩坏,孔子除了表示不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之外,他又能如何?有时候为了息事宁人,他甚至还采取了容忍的态度,比如就大叔疾勾引自己的小姨子来说吧:“疾使侍人诱其初妻之娣,置于犁,而为之一宫,如二妻。文子怒,欲攻之。仲尼止之。”孔子为什么会容忍一个作为姐夫的人去勾引小姨子呢?这除了要从当时的社会风气上去寻找原因,恐怕还有一层孔子“为尊者讳”的思想在他的心中考量着,因为大叔疾是卫国的长公子,后来还继承了王位。但大叔疾这家伙风流成性,除了勾引自己的小姨子之外,还在外面又勾搭了一个女人,就连自己乘坐的车子也被人抢走了。风流归风流,大叔疾也觉得自己这样做太可耻了,最后主动辞职退位,出走异国他乡,后来做了向魋的家臣。但孔子毕竟是孔子,他能容忍民间的淫乱行为,却不能容忍好色成性的王公大臣,“于是丑之,去卫,过曹。”一气之下,就离开了卫灵公。由此可见,孔子对性生活的态度还是很严肃的。

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则不逊,远则怨。

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一般主流的解释用现代话说就是:唯有女人和品格低下的小人侍奉和交往,因为你和(她)他太亲近了,(她)他就不尊重你;你和()他疏远了,她(他)就会怨恨你。千不该万不该,孔子不该在这里将“女人”和“小人”并列而谈,女权主义者认为孔子这是歧视女人,因而几千年来孔子倍受后人诟病。

作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的孔子,果真会歧视女人吗?也许有人会信,但是我不相信。有人说孔子夫妻关系不好,他在《论语》中讲了那么多,却绝口不提妻子一句,还有的说《论语》记载孔子“食不语,寝不言”,是和妻子没有共同语言,不愿理搭理妻子,婚姻生活一点也不快乐,这是吃了女人的气,受了女人的刺激,因此将女人和小人并列,是因为他讨厌女人、歧视女人。孔子的夫妻关系好不好?孔子的婚姻幸福不幸福?孔子既然没提也没说,这些推断只能说是痴人妄测,没有丝毫依据。真实的情况是孔子十九岁那年娶了宋国女人开官氏,婚后生有一子系孔鲤,至于孔子有没有女儿,从所知文献来看没有任何记载,有人从《论语》中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推断,孔子应该还有一个女儿,至于叫什么长得什么样,是否嫁给了公冶长,自然也就无从考据了。

评价孔子是否真的讨厌那女人,歧视女人,除了从他的家庭分析之外,我认为还应该从历史和社会中去寻找原因,所谓知人论世,分析探讨一个人对社会对他所处人群的的理解、认知和评断,脱离了历史和现实,总会南辕北辙,让人摸不着头脑。孔子是个大学问家,说他熟悉历史恐怕没有人反对吧。商纣王迷恋妲己而亡,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败国。。。类似的因为诸侯贪恋美色、女人干政亡身亡国的例子,不仅在历史上,就是孔子所处的时代,也多不枚举,对这些孔子看着真真切切、清清楚楚。在孔子的心中始终有一个梦,那就是:建立一个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的世界。为此他还设计好了实现路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际上孔子不仅有这个抱负愿望,也有这个能力,有史为证:孔子再次来到卫国,此时的卫灵公已老,怠于政,也不可能在启用孔子,孔子喟然长叹,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如果有人用我,一年时间就有小的成效,三年时间就有大的成就。他是这样说的,其实他也做到了:据《史记·孔子世家》,鲁定公十四年,孔子由大司寇代理相事,执政三个月,政绩蜚然: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卖羊与猪的不涨价,男女分道行走,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占为己有,四方客人回到本邑不用向官员求请,受到的接待好像回到自己的家中。在孔子的治理下,鲁国果然是一片太平兴盛景象。

孔子能做到的,他也希望君王诸侯能够做到。孔子不愿意看到君王诸侯一而再再而三地中到历史的覆辙,他是希望君王诸侯能够洁身自好、修养自身,目的在于规劝君王诸侯要理性地对待女人和小人,和她(他)们保持一个合理适度的距离,以免最终害己误国。我觉得这才是孔子断言“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初衷,而绝对不是某些人所说的孔子讨厌女人、歧视女人,更不能把“女人是祸水”这样的脏水一盆子扣到孔子和女人身上。这也有案例可以证明:

齐国看到孔子治鲁政治清明,但心鲁国称霸而充满恐惧,担心最终被鲁国吞并,有个叫黎鉏的人就替齐国国君出了一个主意:选齐国中最美的女人八人,组成女子乐舞队,都穿漂亮的衣服舞《康乐》,再加上文马三十驯,送给鲁君,陈列于鲁城南高门外歌舞不休,鲁国君臣果然流连忘返,终日懈怠于正事,于这些美女厮混在一起,在城外祭天,也不把祭祀用的肉分给大夫,孔子看到这些,彻底失望了。于是请辞离开鲁国,师己去送孔子,问:鲁国究竟有什么事做得不对,触犯了你?孔子说:我可以唱一首歌吗?歌中唱道:“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渴,可以死败。盖优哉游战,维以卒岁。”意思是说女子口舌可以挑拨君臣关系,使大臣被迫出走;女子之渴望,可以使人死国亡。我悠哉游哉过一生。待师己返回,季桓子问:夫子说了些什么?师己以实相告,季桓子还昏聩地长叹一声:夫子是因为那一群女乐怪罪于我!孔子唱歌歌的用意是不言而喻的,就是想让鲁国君臣远离女子口舌是非,避免国家君臣不合。可是季桓子没听懂,也许他压根也没想听懂。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看孔子的原话:“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则不逊,远则怨。”历代对这句话的解释多充满歧义,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愚者见愚。百度搜索一下,对这句话的解释不下五六种之多,现罗列如下:

1、传统上的解释,“女子”就是女子,“小人”就是小人,也就是:妇女和品质不好的人是很难养的呀,你和他们过于亲近了,就会对你不尊重;过于疏远了,又会抱怨。

      2、传统上的又一解释,认为孔子并不是歧视妇女,孔子也没有歧视妇女。所以,解释为:“女子”不是一般的女子,而是非正统配偶的妾;“小人”也不是泛指品质低下的人,而是社会地位低下的“仆隶下人”。

      3、邵立新的解释,“与”即“欤”,“小人”即原始意义上的小人,就是小孩。这句话也重新断句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也就是:要是没有妇女呀,小孩子就太难养了。。。。。

      4、济源市某高中教师学新著《论语说》,认为这句话里:“女子”指女儿,“与”在《说文解字》中为“赐与也”,这里指嫁与。所以,应该解释为:“只有把女儿嫁给小人,是最难相处的。亲近他则骄横无礼,疏远他则怨怒。”

     5、金池的《论语新解》认为,论语中的“女”都不是指女人,而是通“汝”。所以,“女子”就是指你们几个学子。整句话就是:惟独你们这几个学生跟小人一样难侍侯,讲课讲得浅了,就不屑一顾;讲得深了就埋怨听不懂。

我认为这五种解释,除了第一种传统解释还靠点谱之外,其余都曲解误解了孔子的愿意。我认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则不逊,远则怨。”这句话,紧紧纠缠于解释猜想“女”“唯”和“与”这三个字,并没有抓住孔子的本意和要害。穿越千年,仔细聆听孔子这句话,我觉得这是一个语带双关的类比句,最妙的应该是这个“养”,关键在于理解这个“难”字,最后还要结合“近则不逊,远则怨。”一句,才能明白孔子的真意。孔子在这里是拿“女子”与“小人”作类比,“养”是分别对“女子”与“小人”来说的,对女子说,“养”娇宠和侍奉的意思,对小人说“养”是结交交往的意思。因为女子和小人都性喜多变、反复无常,都有亲近不敬、疏远怨恨他人的特点,这是她(他)们共有的天然缺陷,近不得也远不得,距离尺度难以把握拿捏。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世间唯有女子和小人这最难缠、最不好打交道,女人的脸六月的天,说变就变,太亲近她们,她们就会恃宠而骄,不把你当回事;疏远她们,她们就会说你不爱她不重视她因而产生怨恨。小人反复无常,与小人交往结交很不容易,太亲近信任他们,他们就会作奸犯科,祸害国家,疏远他们,他们就会心生怨恨暗怀不轨之心。这样理解不仅符合女人心理,也符合小人心理。孔子在这里是作类比,是再喟叹,绝对不是也不可能是讨厌女人、侮辱女人和轻视歧视女人。也许真的我们几千来来是真正的误解了孔子。

孔子说:吾未见斯好德如好色者也。

说句心里话,也是实在话,我认为孔子起初是不愿意去见南子的。南子是宋国人,不仅姿容貌美,而且风流成性,既是绝代佳人,又周身情趣多娇,备受男子喜爱。未出嫁时南子就和宋国标志倜傥的奶油小生公子朝私通,一天到晚两个人黏糊在一起,就如同夫妻一般。宋国的国君觉得他们这样太伤风俗、太不符合礼法了,最后也是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把他嫁给了比他大30岁的卫国的卫灵公。也许是被南子的美貌所震慑,卫灵公守着南子终日魂不守舍,对她百依百顺,怕得要命。南子恃宠而骄,索性又勾搭上了卫灵公的另外两个宠臣弥子暇和公孙余假,时不时还把宋国的公子朝接到宫中秘密幽会,把个卫宫弄得污秽不堪、乌烟瘴气。很显然像南子这样一个风流淫荡、品行不好、生活作风一塌糊涂的女人,孔子这位时代的道德楷模和万人师表,是无论如何也看不上的。但是事实上,孔子确实去见了南子。那么,孔子为什么会去见南子呢?孔子见南子谈了什么、做了什么?孔子见南子后思想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其间又发生了哪些风波?我想这肯定也是很多人所想知道的。在此我们不妨大胆揣测分析一下。

孔子见南子,我想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南子想见孔子,孔子是受南子诚恳邀请,以礼去见南子而不是孔子主动要去见南子的。人都是有好奇心的,或许是南子羡慕孔子的学问,想看看这个名闻天下的男人到底长得什么样,他的学问到底有多高深?南子是怎样邀请孔子的呢?据《史记》记载:“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原见。”千万别小看南子的这个邀请,其邀请水平之高绝对令人叹为观止。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文就是: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派人对孔子说:““各地不辱没我老公卫灵公、想和我老公卫灵公做兄弟的君子,就一定要见我这个寡小君(南子自称寡小君),我很愿意见你。”聪明的南子先是给孔子戴了一定高高的大帽子,尊敬地称孔子为“君子”, 又自称寡小君,表达了自己的仰慕之情,大大满足了孔子的虚荣心。其二是抬出老公卫灵公作势,明白无缺地告诉孔子各地把老公卫灵公当做朋友兄弟的君子来见卫灵公,都一定要见南子是一个礼节,孔子你既然主张以礼治天下,不来见我南子这也不太符合礼数吧,这就等于大大地将了孔子一军,孔子是见也得见,不见也得去见南子。对此南宋理学家朱熹也予以注解说:盖古者仕于其国,有见其小君之礼。可见四方之君子有拜见国君夫人的礼节,所以孔子见南子是当时的礼节规定了的,是以礼不得不去见南子,若果真不去,那也就是孔子失礼了。其三南子旗帜鲜明地告诉孔子我南子很想见你。作为卫灵公的夫人主动愿意请见,我想孔子心里肯定也会有自己的考量。孔子此时会考量什么呢?大家都知道,孔子毕生的愿望是期待有君主启用自己、采纳自己的主张,将天下治理的清明太平。鲁国已经不用他了,卫灵公会不会用他呢?孔子的心中大概也会有这样的期待吧。怎么能让卫灵公启用自己以施展自己的报复呢,结识结交南子恐怕就是一条打着灯笼也找不着的大捷径了。有此良机,大家想想,孔子会愿意失去这一个绝好的机会嘛,答案是肯定的,孔子不愿意失去这样一个天赐良机,所以他决定去见南子了。其四南子想见孔子,孔子未必就不愿意见南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孔子作为一个男人,对去见一个绝世美人,虽然从心里不齿南子的作风问题,但是想一想能一睹美人芳艳,又何乐而不为呢!况且孔子自己也说了“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一个男人去见一个女人,尤其是去见一个绝世美丽的女人,怎么说也是很有吸引力的。我想这也许就是孔子愿意去见南子的一些原因吧。

孔子见南子谈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孔子在《论语》中根本就没说,所以我们自然也无从知道他们两人到底谈了什么,做了什么。孔子不说,不等于众人对孔子见南子没有议论和看法。好在《论语》中记录了这么一段妙不可言的话: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孔子见南子,孔子的学生子路就地一个不高兴,直埋怨孔子不该去见男子这样的女人一点五自己的品行和名望。面对子路的指责,孔子也许觉得很难堪,就指天发誓说:你不要怀疑我呀,我见南子其实什么都没做,如果我做了什么就天大雾雷劈,天大雾雷劈。当然子路不会明白孔子去见南子的真正原因,但是从孔子指天发重誓的着急样来看,孔子越是表白自己胸怀坦荡,越是多少内心还是有点发虚的。也许是觉得面子受了损,也许他和南子在相见的时候真发生了点什么?

那么相见的情形到底怎么样那?论语中记载过于简单,还是以《史记》记载佐证吧。《史记》是这样记载这件事的: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这句话译成白话:南子在葛布做的帷帐中,孔子进去后,向北行礼,南子在帷帐中还礼,佩戴在身上的玉器相互撞击发出清脆的声音。司马迁的是信史,他的记载估计可信度还是很高的。但他的纪录也很简单,无外乎男子在自己的卧室里见了孔子,孔子对南子行礼南子还礼,也没有记载他们谈了什么,但是却用一句“环佩玉声璆然”妙语道出了孔子见南子之后愉悦快乐感觉之情。谈什么无关紧要,总之是两人相谈甚欢,孔子很高兴,心里很愉快。从这一点上看,孔子应该是不反感南子的,甚至还应该说是有点喜欢南子。

这次相见,孔子心情很高兴,有点喜欢南子,那么南子喜不喜欢孔子呢?这也让人很费解。据记载:孔子见南子过了一个多月,卫灵公和南子同车外出,邀请孔子坐在第二辆车子里跟随,孔子自言自语地感叹出了一句名言: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从这段记载分析:南子也应该是喜欢孔子的,不然他也不会让自己的老公和自己出行游玩的时候带上孔子。至于孔子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句自叹,意思是:我还没有看见过爱好道德像爱好美色一样的人呢。后人理解这句话是讽刺卫灵公好德不如他好色的。可谁又知道孔子这不是在自我感慨,自我伤怀品德高尚如他孔丘一样的人在美德和美色面前,也未免会更喜欢美色呢!孔子毕竟是男人,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性情感性超然的文人难道就能轻易渡过这美人关吗?或许也未必。

既然谈南子喜欢孔子,孔子也喜欢南子,他们两个相见之后孔子又那么开心,他们两个在一起就不能不谈点什么,冒昧猜想他们两个也一定是谈了什么的。那么他们会谈什么话题那?南子和孔子谈“仁义礼智信”?谈国家大事?我想这不可能。你想一个女人和一个仰慕的男子约会会谈道德问题吗?肯定不会。女人主动和男人约会按照常理分析,十有八九会谈感情爱情一类的话题,这点肯定靠谱。在这里我们不妨设想一下他们两人相见会谈的情形:

宫人引孔仲尼来到南子住的后宫,孔子垂首赤足入室,抬眼一瞥,朦胧昏暗中却见南子坐在细葛布帷帐中,孔子拱手相南子行礼参拜,只听帷帐中南子身上的玉环珠宝叮当作响,似乎帷帐里的南子也在起身向孔仲尼施礼。随后,里面传来一声妙语轻音:“夫子请坐。”

孔仲尼盘腿坐定,惶恐不安地注视着薄细葛布帷帐里那个秀发披肩的淡黑身影,隐约仿佛还能听到南子微微的呼吸声。随着一股股郁腹芬芳的淡香飘来。只听南子俏皮地向他问道:“夫子常说,仁者爱人。不知夫子的这个人,爱不爱我这样名声不好的女人呀?”

孔子半天无语,南子又问你:“夫子整理《诗经》,开篇《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请这‘君子好逑’是什么意思呀?”

  面对眼前美女直言不讳的询问,孔子从容应答:“这首诗的意思就是,君子喜欢美丽善良的美女,会依照婚俗的礼节去追求自己的伴侣。”

  “夫子在《诗经》中甄选保留了很多关于男女爱情的诗歌,夫子又是根据什么来选的呢?”南子带着几分妖媚、几分调皮的表情又咄咄追问。

“我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南子又问:男欢女爱不是很快乐的事吗?你为啥非得要当所谓的君子呢?

  孔子答道:“我的信念是,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个看似轻浮女子似乎看清了眼前的孔子是一位真正的君子:“夫子愿意留下来讲学,让我可以经常再见你吗?”

  孔子顿了一下说:“微臣不便。”

  “你有什么不便?”

  “吾未见斯好德如好色者也。”

   南子心头一震。一语直指孔子内心:“世人但见解夫子颠沛流离之苦,却未必能体会夫子痛苦之后的痛苦呀。”

  这次轮到孔子一震了。他感觉眼前的这位在众人眼里妖娆多姿、妩媚可人、性情风流的女人原来才是真正了解自己的呀!孔子心里明白:真正的孔子,南子懂。真正的南子,孔子也懂。南子原来还是自己的知音啊!

  南子和孔子,一场风花雪月的对话,让男子读懂了孔子,也让孔子读懂了南子。但是孔子又为什么不愿意留下来给南子讲学呢?我想或许在孔子心里,面对即便情趣可人、美如南子这样的女人,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追求,他们也只能做“道不同不相与谋,情相通人相惜。”知音人了。

孔子说:思无邪。

《诗经·卫风·硕人》: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思无邪”是孔子从民间是各种甄选入编《诗经》300篇的标准,也有人理解为他对选入诗经中大量男女情爱诗歌的标准。表示所选诗歌都是思想、意识纯正的作品,也可以表示所选诗经中男女思想品德都没有任何问题,都是自然情爱的真性情的表露和迸发,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孔子心目中的好女人应该是纯正无邪念,作风品德好的人。当然一个好女人光是品德好还是不够的,除了心灵美、品德美,还要笑起来粲然可人,眼睛一定还要漂亮、顾盼生辉,最好是在朴素的外表上略施粉黛加以修饰,那就更好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代至圣先师孔子在她的心目中的美女女神的形象一定是这样的:内心纯正品德好思无邪,长着一双美丽的大眼睛顾盼流转生动多情,笑起来一脸粲然如春风一般温暖,平时还要会打扮装饰自己展现自己最美丽的一面,如果能够像南子那样充满情趣并能够真正理解男人,那就更好了。

   由此观之,我们心目中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不但不讨厌女人,不歧视也没有侮辱女人,而且也是很喜欢女人的、尤其喜欢品貌双全堪为知音知己的女人。数千前来,说孔子讨厌歧视女人,说我们可爱的孔老夫子不解风情,看来还真是误解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