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今日刊文,多地政府长期拖欠工程款,新官不认旧账。这个现象,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由来已久,并由此带来了一些不好的社会影响。为什么会这样呢?打破砂锅问到底,主要还是我们的政府公权力过分集中,核心集中于一把手二把手极少数人领导干部,导致政府决策与管理体制的不科学、不民主、不合理,由极少数人说了算,出现大量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甚至是劳民伤财工程。
后任者为了同样的政绩,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的能力,很自然地要标新立异,即使前任的东西基本是正确的,也要力争改头换面,突出自己,为自己今后的升官发财服务。如果前人的东西不正确,那后果就更是烂尾工程了。
试想,我们的政府领导班子,即使是换届,也不过就是换一两个新人而已,那么,也就是这关键的一两个新人,就能导致新官不认旧账,因为新人是重要的一把手。如果不是一把手,那就无所谓了,也没有权力行使“新官不认旧账”。那么,没有换届的其它副职等多数领导干部为何发挥不了正常作用呢?现实是往往没有发言权,权力高度集中。因此,根本的渠道,解决问题的途径,还是正确发挥党的集体领导制度,正确实施党的民主集中制,正确行使党的群众路线,坚决杜绝一把手极少数个人说了算的不正常现象,杜绝高度集权的官僚主义。这个问题,说了多少年了,毛泽东时代在说,邓小平时代在说,今天依然在说,可是真正改变的改进的了了,进步不大。因此,大的合理的改变,政府决策与管理的科学民主化,还需要真实的政治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别无二途,说多了无益,群众也不信。
任何人的诚实守信,都需要根本性长远性全局性的规章制度的法制保障。人民大众对公权力的相互制约制度最重要。不受监督的权力,可以为所欲为,也无须谈诚信不诚信。
人民日报的刊文,依我看,属于隔靴挠痒,顾左右而言他,不着调。
附:
党报:多地政府长期拖欠工程款新官不认旧账2014-08-11人民日报(北京)有1282人参与
政务诚信是社会诚信的风向标,治理“官赖”,正是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迫切之举
前段时间,华东地区的一位民营企业主自寻短见,所幸抢救及时挽回了生命。走上绝路的原因,是当地政府拖欠工程款,他因此背负了几百万元的高利贷。
这位企业主的遭遇并非个案。最近,据媒体报道,一些地方政府拖欠工程款现象有所抬头,“官赖”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地方长期拖欠债务,有的“新官不理旧账”,有的玩起资金“躲猫猫”,致使法院的还债判决书俨然成了“法律白条”。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善用公帑,量入为出,理应是干部理政的要义。但一些人,花起公共资金来大手大脚,欠了债又左推右躲。欠账还钱,天经地义,更何况是作为公权、强势一方的政府部门?这种事前谋划失策、事后逃避责任的行为,无疑有损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有违法治精神。
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债务纠纷,成因往往复杂,不过,这些问题的产生也有共性,折射出较为普遍的发展弊端和观念误区。
比如,一些干部“面子工程”情结比较严重,表面上风光了,却留下一屁股债。又如,有些地方政府收入来源单一,财政收入过度依赖土地出让,寅吃卯粮的做法很容易造成入不敷出,捉襟见肘时,就不惜拿企业来顶一顶。还有一些人法制意识淡薄,“官老爷”心态严重,根本没把欠债当回事儿,“平台只管借钱,部门只管花钱,扔给财政还钱”,才有后任不管前任事、罔顾法律程序等怪现象。
“国以诚立心,人以诚立身”,政务诚信是社会诚信的风向标,政府部门应当是整个社会诚信建设的引领者。如果政府诚信出现危机,作为社会的管理者,不仅让政府管理中的成本增加,更容易引发群体仿效的社会消极作用,危及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
“官赖”现象长期存在,本身就是消解诚信价值的负能量,也是社会诚信文化缺失、诚信体系建设滞后的一个突出症候。前不久,国务院出台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明确了四大领域34项重要任务,其中政务诚信居四大任务之首。从这个意义上说,治理“官赖”,正是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迫切之举。
“官赖”现象之所以成为顽疾,还有一个重要症结就是失信成本太低,失信者付出的代价太小,守信者往往成为受害者,屡屡导致“老实人吃亏”的结果。这种约束激励机制的扭曲,必然导致整体诚信水平下降。所以,治理“官赖”,建设诚信体系,需要从改变约束激励机制入手,让守信者畅通无阻,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进而言之,加强诚信建设,关键在于制度化,为政府部门量身打造不愿失信、不能失信、不敢失信的“制度笼子”,为政务诚信建设提供常态保障。
当前,全社会正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24字的基本内容中,“诚信”占有一席之地,这彰显了诚信建设的重要。“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如果各级政府和干部以诚待人、守信办事,就会激发更多正能量,推动“诚信”二字在全社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