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1987年4月26日,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会投资兴业、科学致富,同样也不是社会主义。我理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共产党领着全国老百姓投资兴业、领着穷苦人一起创业投资、推进城镇化、把中国建成创新型国家,最终实现民族复兴大业。因此,作为政府就要凝聚更多的社会力量「做大原有的饼」和「创造新的饼」。没有饼大家就会饿肚子。

  在城镇化进展中,税制实时调整的目标如果仅仅考虑把农民利益最大化,可能致使政府施政的财源更不足。其实、稳定城乡居民实际购买力比提高居民收入还重要。实际购买力的问题需要稳定货币,而只有稳定的财税才会有稳定的货币。稳定的财政是国家经济永续发展的根基。健康的财政是各项政府事业行稳致远的后盾。没有源源不断的财政输血,政府的一切设想都是空想。

  如何让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事业与全国人民投资兴业活动行为有机融合,是深化改革要处理好的一件事。全国人民投资兴业需要市场经济。因为市场经济是至今为止人类追求幸福生活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所以,政府应采用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提振民间投资的决心与实际行动、排除所有影响民间投资的非经济因素,加强朝野的沟通互动与协调合作,摈弃政治导向的决策过程,充份信任与授权专业,用科学思辩来取代强势主导,并强化各方参与者的积极性。这才能团结更多的社会力量跟着往前走。

  中国金融的今天、就是中国经济的明天?明天要好、金融要改革。三农问题要解决、一定要解决农村金融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才会有充满活力的城镇化。农村金融需求方确实在提供抵押物、资金需求规模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这是农村金融发展中的关键性难题。解决农村缺钱的问题,绝不是仅仅靠银行和高利贷机构信贷投资能够解决的。农民的智慧、农村土地使用权都应能在市场中用来交换现金。我们现在的金融思维,还停留在二战后阶段。就是赚取利差的粗放思维。必须改变这种落后的思维。没有抵押怎么办?当然有办法!这个办法就是做好创业投资这篇大文章!

  其实,我国经济的主要矛盾就是投资和需求的矛盾。外向型经济和银行主导的金融体制是产生和激化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的总根源。以国内市场与创业投资为中心的金融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的必要基础。中国经济要好,要靠创业投资,而不是银行。未来十年,我们的任务是将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打通?怎么打通?就是大力发展创业投资。中国经济目前发展的最大阻力是金融不通畅。必须重新建立新的金融。这个金融不是别的,正是创业投资。

  在大量游资存在的今天,政府应该及时地引导创业投资,而不是仅仅围着股市转圈。也不是鼓励大家都去高消费。股市只是股票交易的平台,并不成真正的形成股权。而新的产业要发展,就是要形成更多的股权。这银行做不到,高利贷同样做不到。政府应该利用掌握的媒体资源,引导资金流向创业投资。

  当前政府骑虎难下,救银行则是饮鸩止渴,不救则是损心伤肺摧肝肠。比较好的方式是把握好一个度,让它们不死不活,可以慢慢消纳各种问题,同时不致于让经济硬着陆,引发社会问题,让各路外国鬼子借机钻空子、坐收渔利。对于银行,现在就是需要文火慢炖,把主导经济的权力慢慢削弱掉。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让政府主导经济转变为市场主导经济。由不专业的政府公务员来主导经济,传统的做法就是依靠拼资源、拼环境、拼贷款、拼债务。追求GDP增长。地方政府摆脱债务危机,实现化蛹成蝶,现在需要重振资本。这个资本绝不是单靠发行地方债、制造更大的赤字财政就可以轻易办到的。出售国有资产的股权来弥补财政的赤字。是一个办法,但不是唯一的办法。

  政府可以通过PPP把一些项目民营化,让政府债务转化为企业债务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其中、通过混合所有制进行国企重组改造,需要投资银行专业服务。中国有高达35万亿的国有资产,为政府将来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化解债务问题预留了想象空间。如何把国有股卖个好价钱?需要投资银行人士包装设计、减少改革争议。只有减少争议,改革才能顺利进行。

  下半年,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会更大。信达、华融等资产处置公司会重新回归市场消防、为政府修复信用。这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如何为地方城投公司修复信用?就是通过债务重组、资产整合等手段变更债务条件,延长债务期限,缓解债务人流动性风险,盘活存量资产,修复其信用。因此,经济下行时,企业尽量减少债务融资。要想把负债率降下来,把全社会的杠杆率降下来,就必须发展直接融资,否则中国经济会走入死胡同。 未来几年,让创业投资,打通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是重振中国经济的“降龙十八掌”。

  让谁把金融资源有效动员出来?共产党执政兴国的核心优势之一是动员能力特别强。这方面共产党真正是旷世奇才。 能不能把金融资源动员工作做好,应是党的宣传部门新时期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在看不清前途的环境下,谁会拿出真金白银促进社会进步?

  把金融资源动员出来做什么?不用细想,把资金动员出来就是要投向实体经济。中国经济的未来筑基于强大的实体经济之上,筑基于极具活力的民营经济之上,实业化应当而且也必须成为货币组织的主流倾向,应当而且也必须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衰退的严峻背景下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内在逻辑基础。离开实业,货币向何处去?离开实业,社会主义还会是社会主义吗?

  2014年是邓小平同志110周年。我们应该用什么方式纪念邓小平?我以为,纪念邓小平最好的方式就是要琢磨怎么样才能让更多的穷人不再继续受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土地流转能让更多人不再受穷吗?土地流转与穷人是否能致富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吗?这是需要举国思考的一个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