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降息难解企业融资贵


这几日有两件涉及经济金融的事件备受关注。其一,7月份经济金融数据公布后,大幅度低于预期,令市场情绪出现波动。特别是贷款等金融数据低迷程度让人大跌眼镜。

 

其二,814日国务院出台了十条意见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贵(以下简称国十条)(814日 中国政府网),引起市场一阵兴奋,有专家直呼力度前所未有。

 

基于以上两大经济金融讯息,一个声音出现了:定向调控存扩容空间,定向调控将更多倚重再贷款、PSL工具,不排除采用多种手段实现定向降息的目的。

 

在货币政策上,国十条指出,落实好“定向降准”措施,发挥好结构引导作用。分析个中意思,没有扩大定向降准范围的意思,着重强调的是落实两次降准措施,确保降准资金流向小微企业和三农,以达到降准目的。此前,对于两次降准效果,央行有关负责人有过效果不如预期的判断。对定向降准政策进行了反思,指出了一些弊端。从国十条措辞分析,没有定向降准扩容的意思表示。

 

定向降息提法更是匪夷所思,也是不懂目前中国货币政策现状以及改革进程的表现。在目前情况下,定向降息不仅解决不了企业融资贵,而且将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从存贷款利率改革上看,贷款利率已经放开,无论是降息还是定向降息都不影响金融机构的贷款定价。既是降息,金融机构也有权决定较高的贷款利率。从存款利率看,既是存款基准利率下调了,银行也不一定给企业下调贷款利率,只能扩大银行自己存贷款利差的利润空间,降息释放的利益被银行吞噬。

 

从目前情况下,就连银行吞噬定向降息扩大的利差收益都很难。因为,目前中国金融市场事实上已经存在管制资金价格(基准利率)和社会市场融资价格的双轨制。已经对执行管制利率的笼子里金融机构冲击非常大。即:通过现行的法定存款利率已经很难吸收到低成本存款资金了。这种冲击越来越大。7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1.98万亿元,同比多减1.73万亿元,就是愈演愈烈的典型反映。在这个当口竟然有人建议降息或者定向降息,那么,将使得银行低成本存款彻底流失殆尽。最终使得银行不但没有低成本资金来源而降低贷款利率,从而缓解企业融资贵,还使得银行被逼迫通过发售高息理财产品筹集资金,从而使得支持企业的贷款利率更高,成本更大,进而加剧企业融资贵。因此,定向降息这个馊主意,不是匪夷所思又是什么呢?

 

降息或者定向降息唯一作用是对股市、楼市构成短暂性利好。为何说是短暂性利好呢?因为降息这个消息瞬间释放对股市楼市立马构成利好。但是,最终认识清楚目前降息并不能释放低成本资金后,这种利好就烟消云散了。

 

当然,从货币政策上看,定向调控扩容也不是没有空间。国十条指出,优化基础货币的投向,适度加大支农、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的力度。根据这个精神,货币政策上定向调控扩容的最佳手段是再贷款、PSL、再贴现率等工具。通过这些数量加价格工具,释放低成本资金给商业银行,让其定向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既解决了其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又合理引导了市场利率走向。是一个一举三得的好措施。

 

央行应该逐渐把货币政策工具由过去通过存贷款利率、准备金率等直接与市场对接的价格和数量工具调控,转变到直接对接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调节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再贷款和PSL支持、公开市场债券买卖等间接工具上,来引导市场资金价格,从而掌控货币供应量。

 

当然,加强对影子银行、同业业务、理财业务等方面的管理,清理不必要的资金“通道”和“过桥”环节;对于直接与贷款挂钩、没有实质服务内容的收费项目,一律予以取消;严禁“以贷转存”、“存贷挂钩”等变相提高利率、加重企业负担的行为;规范企业融资过程中担保、评估、登记、审计、保险等中介机构和有关部门的收费行为等等,落实好这些措施对解决企业融资贵都很重要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