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纽带:电视系列片《汉江》第二集
引子
【画面建议】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汉江画面、楔形文字等
【解说】
人类伊始,自古以来都是沿河流居住繁衍、沿河流迁徙发展的,河流既是地球的神经,更是人类和人类历史的命脉,同时,更是民族和文化的汇集地和交融地。
【画面建议】印度恒河著名的晨浴
【解说】
早上四五点钟,晨光熹微,成群成群的男女老少已经在恒河之岸最大的圣城----瓦腊纳昔的大街小巷中涌动,他们相信圣洁的恒河之水可以涤罪攘祸,因而,来到恒河之中来个大洗浴,是印度教徙最神往的事情。
恒河是象征印度文化的圣河。不但孕育了印度本土的三个宗教、滋养了古往今来的圣人,印度无数迷人的神话故事也都与恒河有着不解之缘,恒河这条世界名川,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河”,至今,这里的一切,仍然是印度、孟加拉国的精粹所在。
【画面建议】汉江古遗址
【解说】
地处中国内陆腹地的古老汉江,也是这样一条诞生文明、汇集文明,交融发育、连通古老神州的命脉所在。
单元一 民族融合
【画面建议】方言岛陈老太太坟前聊天的老人
【解说】
只要是风和日丽的日子,西河村西坪的老人们都会聚在村头,延续着他们进行了几十年的交谈。他们的谈话内容和周围数百里方圆内的其他村寨的老人们没什么不同,无非是今年的收成怎样又或者是谁家的媳妇又生了个大胖小子之类的乡村恒久话题。但他们谈话的口音却和周围村寨的老人们完全不同,在这个陕西南部的大山深处,老人们使用的居然是地地道道的安徽方言。
【采访】
西河村支书
讲述他们的话叫做“江南话”,是安徽太湖县的方言,列举他们方言中一些明显和当地其他地方方言不同但却和安徽方言相同的用语。
【画面提示】西河村空镜
【解说】
西河村位于陕西最南端的安康市紫阳县汉王镇,这里的村民咿呀学语时开始使用的就是这种源自安徽太湖的方言,两个相隔千里的地方为什么使用的会是同一种方言呢?
【采访】
西河村支书
讲述陈寡妇为逃避家族迫害带着孩子从安徽太湖千里来到本地的经过。
【画面提示】陈老太太的坟墓,坟边的大树,村小学放学的孩子。
【解说】
就在村里老人们每天聚会聊天的地方附近有一座坟墓,墓主人就是故事的主角陈寡妇,后人们修葺一新的墓碑显眼的位置刻写着陈老太太的生平。这座坟墓面对着东南方向,那是故乡的方向。
就在陈老太太的坟墓旁,一株据说是老太太当年种下的大树生长得枝繁叶茂,在它的荫庇下,一代又一代的陈姓子孙在这个汉江边的大山深处繁衍生息,安居乐业。当年的外来客早已融入这方热土,成为地地道道的汉江子民。
紫阳的土地接纳、滋养了他们的祖辈,而他们用勤劳的耕作回报这片土地,同时又在内心深处用最虔诚的态度保留着乡音乡情。在陕西省紫阳县,像这样的移民家族并不仅止于西河村一处,历朝历代都有着形形色色的人因着各式各样的原因沿着汉江而来,在汉江两岸找寻新的家园。
【采访】
周政 安康学院 教授 陕南语言文化研究中心 主任
陕南这个地方对外界来说,相对封闭,两山之间夹一川,没人从这过去。(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一个个这种小的封闭的环境再加上集中的移民导致的。
戴承元 安康学院 教授 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 主任
像紫阳汉王城它是广东的方言岛,咱们(安康市)汉滨(区)牛蹄乡实际上就是赣方言岛,这个语言它能保留下来本身就是宗族的同一个标志。
【画面建议】紫阳生产、生活场景
【解说】
丰饶的土地接纳了各地流民,真正让他们在这片土地枝繁叶茂的又恰恰是传统习俗带给内心的安定,为什么他们不会被脚下的这块土地同化呢?
【采访】
戴承元 安康学院 教授 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 主任
包容似乎有主有次,兼容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主体,互相的吸收共同的进步,不存在主与次的问题。在这样一种居民构成之下,有一个大家共同遵守的规范,当然大家都要互相理解,你学我,我学你,最后形成一种共识。
【画面建议】人类历史上,各种族大迁徙画面
【解说】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移民史。无论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欧洲人涌向美洲,还是中国历代的大迁徙,人类总是在或被迫或主动地辗转变化着自己的居住地。汉江流域的迁徙故事又有怎样格外不同的过程与结局呢?
【画面建议】明朝郧阳府再现
【解说】
明朝成化年间,沉重的赋税和疯狂的土地兼并,使得农民大量离开土地,秦巴山区,温润的气候和肥美的土地,吸引着这些背井离乡的人们,越来越多的流民聚集到这里。
【采访】
黄忠福 郧县作家协会 副主席
这里气候湿润,山里地多,可以承载这么多人口。到这儿以后,开荒挖地,不用缴赋税,来的人比较多,根本禁止不了。
【画面建议】明朝郧阳府再现
【解说】
朝廷倾尽兵力,抓住流民之后再送回故乡,一时间,陆地上、汉江中,到处都是用绳子捆起来、成群结队的人,可是回到家乡以后,这些人因为不能生存,还要折转回来。如此反复几次,越来越多的贫民开始反抗暴政,朝廷派来“剿匪”的兵也越来越多。
【采访】
黄忠福 郧县作家协会 副主席
朝廷兵来了后他们就躲到山里,兵走后再出来,赶不尽,而且不断地往这里涌。
邢方贵 郧县历史研究者
明朝到了中晚期的时候朝廷腐败,从皇帝到宰相到大将军到地方官吏纷纷兼并人民的土地,包括朱元璋建立的军屯制度,军队上的军官也是侵吞屯田,所以这样以来全国很多农民失去土地,失去了生存的依托,就到处流亡。这一高峰的时候,到了正统、成化年间时,全国流民数以百万计、千万计。
【画面建议】明朝郧阳抚治再现
【解说】
起义的声势很大,不但聚集在郧阳地区的流民达到两百多万,而且周边民众也纷纷响应。明朝中央政府异常震怒,一度希望用大规模屠杀来控制局面。
【采访】
邢方贵 郧县历史研究者
见人就杀,最后抓住的人十岁以上者斩之,只要是男孩十岁以上的全部杀尽。然后活捉的就劫到贵州那边充军,很多人就半路死了,然后丢到汉江,汉江的水都变臭啦,杀死的人很多。
【画面建议】明朝郧阳府再现
【解说】
朝中的文职官员终于注意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建议朝廷在郧县设府,安置流民,慢慢的再交粮纳税,以利生存。明成化十二年,朝廷迫于压力,终于在这里设立郧阳府,专门接受流民。
【采访】
黄忠福 郧县作家协会 副主席
后来朝廷派原杰抚治荆襄。原杰总结了抚治长期得不到彻底处理,就向朝廷建议在郧阳设府,同时在汉江流域设立一个藩镇,相当于一个省份的藩镇,从鄂豫川陕四省划块儿地方,成立郧阳抚治。
【画面建议】明朝郧阳府再现
【解说】
在这个差点撼动明朝根基的弹丸之地,迅速建立起四级行政机构,并且辅以军队和学校,一个新兴的“特区”意外的获得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各种人群的交融也造就了这片土地特有的基因。到了清代,康熙皇帝更是对这里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负”的特殊政策。郧阳,一时间格外兴盛起来。
【采访】
邢方贵 郧县历史研究者
随便开荒不加赋税,这样以来就是全国很多人跑到郧阳开发,本来在明设立郧阳府之后,郧阳聚集了一大批人,包括全国各地的人才都有。郧阳很快繁荣起来。
【画面建议】电子地图展现汉江流域的盛况。
【解说】
这片土地神奇的融合能力古已有之。根据新石器时代考古分析,汉江上游属于华夏集团的活动区域,下游则属于苗蛮集团的势力范围。巴族一度控制过汉江流域的中上游,蜀族则活跃于汉江上游的汉中盆地。当时,像巴和蜀这样的方国,还有几十个。
【采访】
刘玉堂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副院长 研究员
方国是这样的,实质上在商周的时候有很多国家。周天子封的是最正式的。这是叫封国。你比如说,申国,吕国,随国,唐国,等等,这都叫封国,分封的“封”;那么还有一种叫方国,被天子承认的,非正式封的,这样的国家叫方国;还有一种说根本不管他承不承认,反正我这个地方有一个国家。这个地方性的国家,就是方国。
【画面建议】商代方国地图……(楚、庸、蜀、羌、髳、微、卢、彭等近30多个方国活跃在汉水流域)
【解说】
据记载,“方国”这种早期城邦式原始国家的称谓,大约在距今四千年前左右出现。方国时代是孕育产生大国的时代,也为大秦帝国的统一提供了铺垫。
【画面建议】巴国祭祀,歌舞
【解说】
商周时期,汉水流域栖居着很多小的部族或方国,他们有的是土著居民,世代以此为根本;有的是外来移民,受封迁入此地。因为时代久远,载记缺失,但仅凭少许鳞爪依然可见当时文明的光芒。譬如巴国是歌舞大国,在武王伐纣的战争中曾以歌舞作为厌胜之术,让敌人闻风丧胆。《华阳国志》称赞说:“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 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而歌舞凌敌,也开了中华战争史上一个绝无仅有的浪漫先河。
【画面建议】动画,远古庸国人铸造、歌舞、煮盐、制茶和巫术……
【解说】
在我国有文字记录以来,庸国是最古老的国家之一,庸人也是最古老的氏族之一。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说:“庸,分布在湖北西北部汉水流域,北以秦岭山脉与汉族分界,南以巴山山脉与巴人分界,其民族介乎巴与汉族之间。周初曾助周人灭商,春秋与楚为敌,后为楚秦巴灭而分之,后遂同化于汉族。”虽然因其立国早,灭国也早,正史记载少,其事迹多被历史的尘埃所掩埋,但随着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这个不为今人熟知的方国甚至已经被学者称为“东方的古罗马”、“中国的庞培城”。
【采访】
王素冰 竹山县新闻办公室 总编辑
庸国在史记中第一次出现它是在《尚书》中,它记录了舜帝有一次征讨,他50岁的时候征讨庸国。那说明在四五千年前,庸国已经存在了,并且引起了舜帝的关注,那么它已经很强盛了。庸的最精彩的演出发生在三千年前也就是公元前1046年的牧野之战,当时庸国作为西土八国的首领和周王一起参加了讨伐商纣王的战争。在这次战争中呢,庸国被封为封国,成为秦巴地区比较强盛的一支力量。
【画面建议】历史画面再现或电视剧资料
【解说】
春秋时期,庸国称雄于楚、巴、秦之间,面积在10万平方公里以上。曾多次打败楚国入侵,以至于后来给楚国造成了迁都的威胁。
【采访】
王素冰 竹山县新闻办公室 总编辑
在庸的强盛时期,作为秦巴地区的重要的方国,它已经开始吞战了,在楚庄王时期,楚国大饥,这个时候呢庸国呢准备联合周边的小国灭掉楚,一度打到了楚国的都城郢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荆门纪南镇,楚庄王呢准备迁都,后来呢。楚国秘密联合秦国、巴国从背后出兵,在三方面的夹击下,庸国的主力被消灭了。楚的大夫庐戢梨率领大军抵达庸的都城方城,在公元前611年庸国就灭亡了。
【画面建议】古地图演示 庸国现在平静的湖面
【解说】
庸国灭亡后,秦楚两国疆域相连,在两大强国近四百年的战乱中,庸国旧地朝秦而暮楚,昔日的古都方城不断地变换着两国战旗,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画面建议】庸国现在平静的湖面
【解说】
和淹没在火山灰下古老的庞贝文明一样,庸国如今也静静的沉寂在平静的湖面之下。它曾经辉煌的的文明和历史恰像是躺在竹山上的一颗泪珠,等待着后人的凭吊。
【画面建议】汉江畔,苗民独特的风俗画面
【解说】
汉水最早的外来移民是远古时的三苗,或称苗民。其祖先跨过大江,跨过大湖,从太阳升起的方向来到太阳落下的方向。禹王征战大胜,苗族人开展了向汉水流域的大规模迁徙,导致了黄河文化的向南流动,经南阳盆地,沿汉水走廊,辐射汉江上下,由此带来了汉水文化面貌的突然异变。史学家认为,正是以“禹征三苗”为契机,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两大文明紧紧地联为一体,这才有了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采访】
赵峥 荆楚理工学院 教授
它的本质是华夏诸民族精神物质文明的融合体,也就说在汉以前是华夏诸民族各个民族、各个部落、各个群体之间创造的文明。
【画面建议】汉江鸟瞰,历代移民画面,现代移民画面(新闻资料)
【解说】
分析现有的移民资料,几千年来,迁往汉水流域的移民一直连绵不断。在中国古代几次大规模的北方民族南迁的运动中,汉水流域不仅是北方移民南下的通道,同时也接纳了大量北方移民的驻留。移民运动、民族融合以及移民个人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伟大贡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文明形成与发展的真实历程。没有融合,就没有中华民族;没有融合,也就没有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单元二 古道通天
【画面建议】108国道
【解说】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变成了路。如今驰骋在108国道上,山川风物迅速被抛诸脑后,此时,我们已经很难想象到,在穿越巴山、沟通秦蜀的这一段柏油沥青之下,重叠着一条两千多年前,蜀国将士用双脚踩出来的著名蜀道——金牛道。
【采访】
孙启祥 汉中市档案局 局长
应该说,金牛道的作用,它是一个,起了一个中枢的作用,因为它从秦汉开始,或者说在从先秦开始,它就是从关中到西南,必经的一个地方。
宋文富 宁强县志 主编
所以这个地方,就成为西北到西南的一个主要通道,比如说,刘备到汉中,它都是通过这一条道路的。
【画面建议】蜀道纵览
【解说】
在整个汉水流域的上游,像这样沟通南北、承载过无数历史尘烟的古蜀道主要有:沿子午谷而行的子午道;沿西骆峪河谷和傥水河谷而行的傥骆道;沿斜水河谷和褒水河谷而行的褒斜道;沿清姜河河谷和嘉陵江支流故道水河谷而行的故道,又称陈仓道、散关道、青泥道;联系故道北段,褒斜道南段而形成的一条新线连云栈道;北段、中段与褒斜道相同,南段折向清水河谷的文川道;还有一条所谓太白山路。在汉中和成都之间,横亘着大巴山,主要是一条石牛道,或称金牛道、剑阁道。另外,还有从陕西汉中或西乡南越大巴山经巴中或宣汉到四川盆地东部的米仓道等。
【采访】
郭清华 陕西省三国文化研究中心 主任
汉中这个地方很重要,重要在啥地方,它是秦蜀间一个重要的军事重镇和经济要脉。来回的人都要从这儿走,不走不行。
【画面建议】李约瑟画像、著作 汉水交通示意图
【解说】
国际著名学者、已故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博士熟悉中国,毕生都在研究中国,他在其最重要的著作《中国科技史》中指出“汉水上游是古代世界的盛地,因为汉水发源于秦岭南麓,从这里有道路通往渭河流域,北面的关中地区和西南面的四川地区。因此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汉水流域是长江流域和上述几个地区之间的著名通道,同时也是古老华夏文明的源头地。”
【采访】
刘玉堂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副院长 研究员
中国的几条大水都是从西向东的。汉水是从西北向东南的。所以,只有它,堪当重任,(沟通)南北交通的重任。这跟它水系的流向有关,所处地理位置有关。
【画面建议】动画制作汉水交通示意图,秦岭、巴山、汉江航拍图,空中再现其横塞中部的险峻、阻隔
【解说】
先民们为了缩短行路里程,降低翻山涉水的行路强度,同时也出于军事需要,他们在巴山蜀水下有急流的山崖绝壁上,开凿出可以凌空铺架道路的孔穴,再插入石桩或木桩,铺上木板……横七竖八的古栈道通向四面八方。汉江河谷自古以来就是沟通东西南北的走廊。再加之栈道这一世界交通史上的奇迹。水陆交通的叠加效应在这里得到了成倍的放大。
【画面建议】褒斜道,褒姒再现
【解说】
距今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褒斜道就是被汉中和关中以及途中的古人类用脚板踏出的一条羊肠小道,公元前781年,周幽王循着这条路,攻打曾为“南国领袖”的褒国,这才上演了褒姒一笑倾城,再笑倾国的历史闹剧。
【画面建议】历代发生在这里的重要战役
【解说】
公元前206年,这里再次成为战争的焦点,秦楚相争汉中,栈道的戏码甚至不属于汉初三杰。东汉末年,曹操刘备争夺汉中,这里更是频繁迎送金戈铁马;及至东晋司马勋攻打苻坚,再到李自成义军被困汉中,清朝白莲教出击征战……这些耳熟能详的著名战役无不是在褒斜古道上,演绎了一出出惊心动魄的历史大戏。不过,让这条路发挥最大价值的,却是汉武帝刘彻。
【采访】
梁中效 陕西理工学院 教授
汉武帝修褒斜道,倾全国之力修褒斜道,这是大一统王朝大规模修褒斜道的一个时期。为什么要修褒斜道呢?实际上就是使蜀道和汉江的一体化。汉武帝有一个雄才大略,他就是说,把褒斜道修通之后,把今天黄河中下游的财税、粮草和今天长江中下游的粮草,通过汉江运到汉中。再通过汉中、通过蜀道运到长安。
【画面建议】诗仙李白游历巴蜀,翻越蜀道
【解说】
公元742年,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从四川江油出发,此去长安路途漫长而艰险。当他沿着褒斜道翻秦岭、过栈道时,目睹了沿途之艰险、蜀道之雄奇,当他行至石门栈道最险、最奇之处。不禁惊呼道:“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一曲《蜀道难》不仅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之奇、之美。更让李白因此得到“诗仙”的美誉。
【采访】
梁中效 陕西理工学院 教授
盛唐时期汉水和蜀道达到了一阴一阳的完美的结合。那么这一完美的结合,在中华大地的核心地带,形成了一个大写的十字网络结构。那么这个大写的十字网络结构,把中国的东西南北通过汉水和蜀道完美的结合在一起。那么这样,使大唐帝国有了一个定心丸。大唐帝国的腹心安如磐石、稳如泰山。
【画面建议】唐宋富足市镇的生活画面与现代石门水库附近居民生活画面。
【解说】
依靠蜀道,凭借汉江,以繁荣稳定的农业经济为基础,身处石门水库之畔的河东店镇自古以来就以富庶著称。当时汉中地区的中心城市兴元府被誉为北宋四大商业中心之一,每年的商税收入在全国位居第二。如今在这个市镇,我们似乎仍然能从他们脸上快乐而满足的笑容中依稀看见昔日辉煌的余韵。
【采访】
梁中效 陕西理工学院 教授
中国的汉唐雄风,汉唐雄风一个重要的大动脉,就是汉江。因为国都在关中,八百里秦川之上,秦的咸阳,汉唐的长安。他要走向东南的时候,必须走汉江。
【画面建议】代表性历史情景动漫再现。七条古道掠影。航拍蜀道与汉江交汇的大十字
【解说】
有着近5000年历史的古蜀道,不仅是中国的唯一,也是世界的罕见。汉江与蜀道在这里交汇形成的十字金叉,不但被视为古代交通的黄金十字架,更被看成一条能够带来繁荣兴盛或衰败毁灭的命运之路。
【采访】
刘清河 陕西理工学院 教授
那么这两个是起一个相互勾连的作用,因为蜀道基本上是,大体通南北向,而汉江呢是东西向。
梁中效 陕西理工学院 教授
蜀道和汉江平衡的时候,中华文明的特点是最具阳刚之气。这一个时期的中国人,出将入相,建功立业,生机勃勃,开拓进取,所向披靡。唐以后,问题麻烦了。麻烦的原因呢,西部衰落,蜀道衰落。蜀道衰落呢,汉江衰落,汉江水运衰落。汉江水运衰落,随着这两个衰落的标志,就使中华文明外倾型、外向型变成了内拓型、内敛型。由于这个时期蜀道和汉江的这个交通的衰落,中华文明由文武并重变成了重文轻武。
【画面建议】航拍蜀道与汉江交汇的大十字,叠加国运兴衰的历史画面
这条绵延险峻的古道,不仅凝聚了生命与汗水、创造与智慧,同时,也附丽着历史的沧桑和多彩的传奇,它是延伸在中国历史深处的情感神经,是沟通文化、经济的千年动脉;一条“蜀道”宛若一部刻进山石的中国历史,让后人在仰头兴叹间,扼腕低回。
单元三 五教共生
【画面建议】汉江风景与富有特色的汉江人生活画面 一个门进去两种宗教(城固 地母庙)
【解说】
汉江,千百年来就这样静静地流淌,舒缓中时见激越,轻灵中却饱含凝重。汉江子民内心深处最虔诚的信仰,历经数千年的碰撞与交融,呈现出这条温润大江所特有的丰富与多元。
城固县南沙河五郎关地母庙就是这样的一个去处,步入山门,眼前佛庙道观毗邻,相隔不到三十米的小广场两边,菩萨与仙道相容共生,一派和谐。
【采访】
叶甲文 汉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主要是体现在许多的教派都可以融合到一块,我也到过其他一些地方。像佛家,就专门供奉佛家的一些神仙;道家,是专门供奉道家,可是在我们城固佛家道家都可以同殿在一块享受人间烟火。
【画面建议】湖北省京山县观音岩
【解说】
地处大洪山南麓摩天岭余脉的观音岩,被誉为“湖北佛教第一山”,这里香火鼎盛。方寸之地,十几座禅寺、道观林立,更奇特的是,一座大殿里既供着菩萨,又摆着道仙,这种香火共享的情景并不多见,这又是为了什么?
【采访】
释超悟 京山县观音禅寺 住持
儒释道都是要人们慈悲、善良,像儒来说这个来说这是我们的国教,它是要做人为本,做一个好人;佛门呢是以慈悲为怀,要有慈悲性;道里面修行,他们的境界就是求生,于是道也是教人们行善,归于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李甫清 京山县县志办公室 主任
寺庙这个佛教繁盛的同时,道教也传入的比较早。像我们现在观音岩呢,观音岩里面它有佛教,它也有道教,并且它融合在一起,做这个宗教的一些仪式他们会在一起。
【画面建议】地图标注位置。大洪山、木兰山、武当山实景 紫霄宫。
【解说】
儒释道和谐共生的现象在汉江领域几乎俯拾皆是,大洪山佛道同山是这样,黄陂区木兰山佛道同山也是这样。就连道教圣地武当山本山也不例外。曾被当做历代王朝祈福圣地的紫霄宫也是这样,丝毫也不排斥佛教的菩萨分享信众的虔诚。
【画面建议】紫霄宫,父母殿
【字幕】父母殿
【解说】
神龛正中供奉着真武神的父母,即:净乐国王明真大帝和善胜皇后琼真上仙。左侧神龛内供奉的却是端坐在莲花之上的观音菩萨,右神龛内供奉的则是三霄娘娘——这是信男信女求儿女的地方。在这里,观音是佛教的大神,孝敬父母则是儒家的至高教义,而真武和三霄娘娘都又是道教的大神,真可谓儒释道齐聚一堂的典型代表。
【画面建议】地图标注襄阳在汉江的位置。清真寺做礼拜的场景
【解说】
当晨光洒向静静流淌的汉江,古城襄阳迎来了又一个清晨,信仰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虔诚的赶往自己心中的圣地,等待他们的将是各自不同的宗教仪式。这一切共同组成了襄阳的晨曲,和谐而又自然。
【采访】
刘东汉 襄阳市友谊街清真寺 阿訇
全国全世界都是一样,凡是回民到哪个地方,首先要到清真寺来,就像报到一样。表示我是回民,是信伊斯兰教的,不管你住这来不住这里,你到这里一天,就要到这儿来礼拜一天。
【画面建议】十堰天主教堂听布道的人群、襄阳广德寺拜佛的场面。
【解说】
就在一街之隔的城市中心,伫立着风格迥异的天主教堂,这里是天主教在湖北的三大教区之一。与之相伴的是基督教堂、伊斯兰清真寺和佛教的龙泉寺、广德寺。
【采访】
刘彦强 襄阳市樊城区定中街天主教堂 神父
我们遇到重要的活动,我们都相互支持,相互参与。每次过开斋节的时候,他们邀请我们过去,我们就提前过去去祝贺。基督教盖了新的教堂,也邀请我们过去,去恭喜。天主教会要是有什么什么重大活动,也邀请他们去管理、参加。比方说我们参与公益事业,赈灾呀,扶贫呀,助学呀。
【画面建议】武当山道教宫观做法事的场景、十堰清真寺做礼拜的场景、十堰天主教堂听布道的人群、襄阳广德寺拜佛的场面。
【解说】
在中国的江河流域中,宗教底蕴和宗教氛围汉江都堪称翘楚。这不仅得益于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的繁衍发展、大成气候,更重要的是汉江流域长久以来一直以博大的胸怀引进、接纳不同的宗教、不同的信仰。
【采访】
刘玉堂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副院长 研究员
汉江流域它的兼容性,它应该来说是非常强的。因为这个地方,你说是道的温床,但是它是佛教非常重要的释道安,佛道南传的一道驿站。这就说明了问题。这个地方它能兼容。汉水能兼容,能包容。北儒南渐,南道北渐,到这个地方不可能成为一道鸿沟。而且这个地方恰恰是一个驿站。
【画面建议】五教繁荣的场景。
【解说】
直到今天,在汉江流域的高山平地、河流两岸,依然有着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寺庙宫观、庵堂殿宇、洞岩坡谷,他们如星火般散落凡间。此消彼长的晨钟暮鼓,不但坚毅沉稳地传递着千年历史的厚重恢宏,也日复一日地激荡着五大宗教万古不变的和谐共生。
单元四 秦声楚歌
【画面建议】五省会馆戏楼 汉剧表演 剧目:《清风亭》(雷打张继宝)
【字幕】
汉剧《清风亭》
【原声】
唱词:……家住紫阳府
【解说】
戏台上正在演出的是一出汉剧的经典剧目《清风亭》,而戏文中所唱到的“紫阳府”正是汉剧的诞生地,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
【采访】
权春国 紫阳县民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总经理
汉剧是后来发展为剧种叫汉剧,真正它的土名叫汉调二黄,汉调二黄在明清时代很盛行。
【画面建议】紫阳杨家院子几位老人在教小孩唱汉调
【解说】
在紫阳县蒿坪镇的一所农家小院里,这样的场景可谓司空见惯。孩子们唱得卖力,大人们听得专心,不时还要亲自下场示范。坐在正中间的这位老人,是这座小院的主人,这座杨家祖祖辈辈生活的小院被称为杨家院子,在当地可谓是家喻户晓,因为汉调二黄就是从这座小院中起源继而传遍大江南北并最终催生了中国的国粹——京剧。
1805年,紫阳县蒿平河首富杨氏家族第六代,杨景泰、杨履泰兄弟就近招生,外请名师,在自家院内修建戏楼,置办戏衣,开办了“鸿”、“来”两个科班,并且在此后200年的时间里,相继在陕西、四川、湖北、甘肃等地演出,声名远播,也令安康成为汉调二黄的核心基地。
【采访】
权春国 紫阳县民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总经理
不管是西皮,二黄都是以紫阳话为准,特别在汉江流域我们叫中正调,我们有上和调下和调。必须字正腔圆说紫阳话,这就是它的特别的优势。
【画面建议】地图标注襄阳在汉江的位置。襄阳花鼓表演
【解说】
汉江以一水之力,不仅在交通上沟通中国之东南西北,而且在文化上也是融汇四方,成为一个天然的混血地带。
【采访】
李大庆 襄阳市艺术研究所 作曲
我们过去称北方音乐是杀伐之声,有开阔、粗犷这种性格。当传到我们汉水流域顺江而下,到汉水的中游谷城、老河口这些地方,慢慢就发生变化了,我们这里南北方特点都有,自然糅合到一块去了。就产生了新的声腔,新的曲牌。
余书棋 汉剧作曲家
乾隆二年以后,全国的各地的地方戏开始兴起以后,那个时候汉剧就在汉江流域这个地方慢慢兴盛起来的。秦腔越过秦岭以后到了汉水,这个时间才改为汉调。
【画面建议】汉水歌谣、汉剧、民歌、建筑、民居、庙宇石雕等……
【解说】
南来北往的商贾游人裹挟着各具特色的风情民俗。他们一旦涌入汉水,就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汉水文化的大舞台上,尽情上演着各具特色的文化与艺术的悲喜剧,吸收消化,推陈出新。襄阳、郢州一线是秦楚两地通商必经之路,也是秦楚艺人的用武之地。尤其是沿江各码头,来往商务发达,经济繁荣,文化艺术自然也跟着兴旺起来。
【采访】
李大庆 襄阳市艺术研究所 作曲
我们经常说“商路即戏路”,通商的路子就是戏曲的路子,陕西的商人,山西的商人都到这儿,陕西梆子、山西梆子,包括秦腔这些东西都过来了。晋商在全国都有名的,他把北方的音乐都传过来了。这儿又靠近河南,跟南阳、信阳都靠着,河南的一些音乐包括民歌、小调都可以传到这儿来。再加上当年修武当山,全国的民工都过来了,他就把全国的小调都传过来了,我们襄阳包括孟姜女这样的小调和江南都是一样的多、来、米、发、索 、拉 、西——南方的音乐在这里也流行,北方的在这儿也流行,他是交汇的地方。音乐自然也融合了。
【画面建议】汉水居民逢年节的时候聚拢在一起听汉剧的场景
【解说】
“汉剧是流行于汉水流域及其邻近省份的剧种。早期称“楚腔”或是“楚调”,作为汉剧主要声腔的“西皮”,由清初传入湖北襄阳一带的秦腔同当地民间曲调结合演变而成,用胡琴伴奏,也叫襄阳腔。民国元年,即1912年,才正式定名为汉剧。
【采访】
李大庆 襄阳市艺术研究所 作曲
我们知道京剧的多、来、米、发 、索 、拉 、西,第一个音符就是“拉”,很明显的湖北特征就有了,然后汉调顺汉水下,在这里叫襄河汉调,在荆河那一带叫荆河汉调,到孝感那一带叫府河汉调。再到汉口,和长江汇合了,就是汉河汉调。在那些地方就是路过,在汉口扎根了。在汉口有戏班唱汉调,随着历史的发展形成汉剧。
何祚欢 评书艺术家
说一个小的笑话就是什么呢?市民喜欢汉戏,出现了大批的迷,有一位卖卤货的汉口人朱三爹,他在柜台,要是头天晚上看了汉戏,他的柜台就不得消停了,见一个人来买卤货,他先不卖卤货,你买什么?说我买五毛钱的猪耳朵,好的。问你,昨天晚上,听了戏没有?看过汉戏没有?人说看了。好不好?好啊。我告诉你,那个多好啊,哎呀,唱的多好啊……(开始唱)好吧,有味道吧?就这么问,啊,这一说有味道,别人说跟着他说有味道,你就再唱两句,好好好。你买什么啊?我买猪耳朵。多少钱啊?五毛钱啊。五毛钱,管它,五毛钱,抓一个猪耳朵,拿回去算了,三块都不止。很有名的一个人,如果他要说你昨天看过汉戏没有?我昨天,我不喜欢看戏。不喜欢看戏,回去回去回去,不卖不卖,扫他的兴。迷到这样的程度,可见这个戏曲,汉戏在武汉的观众当中是怎么样高的地位。
【画面建议】演员化妆
【解说】
“汉剧”进京的时候,正是徽班在北京的戏台上风生水起的时代,所以“汉剧”进京后,很自然地加入了徽班,戏曲史上把这一过程称为“徽汉合流”。一直到咸丰年间,一个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的新剧种——“京剧”终告诞生。
【采访】
李大庆 襄阳市艺术研究所 作曲
安徽的徽调和汉调同时进京,两个就打擂,慢慢就合流了,就有了京剧,所以京剧是汉剧和徽班合流的结果。追根溯源,京剧的西皮就产生在襄阳。
【画面建议】大剧院里上演的京剧
【解说】
湖北人听京剧,天生耳熟,这是因为京剧中有湖北语言基因。湖北方言本身具有强烈的音乐性和可歌唱性。楚音音域宽阔,声调分明,语调跌宕起伏,节奏性强,朗朗上口。徽汉合流后,演员们开始以“中州韵”为标准演唱,同时吸收一些北京字音。故而在戏曲界流传着对京剧的这样的一句评价“班曰徽班,调曰汉调”。
【采访】
余书棋 汉剧作曲家
京剧要讲唱腔的音韵来讲,它和汉剧到现在都还有一个湖广音,中州韵,但实际唱法上就变了,它就变成花腔多了,拖腔长了。
何祚欢 评书艺术家
汉口是从京剧一进入汉口之后就获得了观众最大的喜爱,一时间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南麒北马,四小名旦当中,我就记得张君秋来着。/ 再包括有名的文武老生,有名的老生林树森啊什么这样一些人,都在汉口演过戏,而且,都说汉口是个能吃饭的码头,称为京剧的中国三大戏码头之一。
【画面建议】中外观众在国家大剧院津津有味的欣赏京剧表演
【解说】
国粹京剧一路从民间传唱至庙堂,从汉江响彻京城。在一代又一代京剧名角的唱念做打中,沿袭成一条华丽的文化血脉,在这其中,饱含着汉江不可磨灭的功劳。
【采访】
何祚欢 评书艺术家
因为什么?还是因为两江交汇和金十字带来的武汉的经济发达,才无君子不养艺人,才有人有钱养艺人,才有了这样一个戏码头。
单元五 丝路纵横
【画面建议】地图标注江陵望山在汉江的位置。荆州博物馆。人骑骆驼铜灯、湖北江陵望山
【解说】
这是1966年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二号楚墓的国家一级文物“人骑骆驼铜灯”,整个铜灯的造型构思奇特,制作精巧,具有浓郁的中亚文化特点。
【采访】
万全文 湖北省博物馆 常务副馆长
这个骆驼应该说是西域的一种特产,那么这个西域的特产在楚文化这样的能够出现,在楚人的生活当中能够出现,应该说当时楚文化跟西域文化之间它是有交流。
【画面建议】琉璃珠
【解说】
而这种从曾侯乙墓出土的琉璃珠也同样印证着这种文化交流的存在。
【采访】
万全文 湖北省博物馆 常务副馆长
我们这个在楚墓当中出土的,还有一种叫蜻蜓眼似的琉璃珠,那么这种,这样的琉璃珠,应该说在春秋中期开始,在楚墓当中出现,曾侯乙墓出土的这样的琉璃珠,实际上在伊朗,在两河流域都有,所以当时我们关于这个楚地,楚文化的对外的文化的交流,我们现在是不能低估的。
刘玉堂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副院长 研究员
在现在的阿尔泰山,发现到战国时期楚国的丝绸和典型的山字纹铜镜。那么,楚国的丝绸怎么传到那儿去?不仅要过黄河,还要到现在的俄罗斯境内。那么怎么去的?离不开汉水。人骑骆驼铜灯,在楚那边发现,也印证了当时,那个时候楚地跟中亚,就已经有着交流。这比我们所说的汉代的丝绸之路要早几百年。
【画面建议】沙漠、驼队,充满神秘色彩的西域文化……
【解说】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原本特指由出生于汉江流域的张骞出使西域,所开辟的中西交流之路,这条最为世人熟知的“丝路”以长安为起点,往西北经河西走廊,出西域,至中亚,到达罗马。
【画面建议】古代交通图,两条南、北丝路的对比
【解说】
然而,张骞本人也承认,在他抵达之前就已经存在一条通达中亚的商道,从四川盆地出发,穿过川西平原,渡过金沙江,进入云南,再渡过澜沧江,到达腾冲,接着进入缅甸和印度,之后继续往南到达西亚和中亚,最远甚至到了地中海沿岸。其总长有大约2000公里,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之一。早在距今两千多年的西汉时期就已开发,当时可以进入缅甸、越南,最远可达“滇越”乘象国……这就是至今仍未完全揭开神秘面纱的南方丝绸之路。
【采访】
李青石 汉中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南丝绸之路,可以到印度,从这到成都翻越邛崃山以后,走古代南丝绸之路。
【画面建议】两条丝绸之路在地图上的对比 历史场景动画再现
【解说】
这条神秘的丝路向西到达欧洲,向东即可进入汉江,通过水路与江汉平原贯通,从而纵贯亚洲,连接中西,成为古代欧亚大陆上的国际交通大动脉之一。在这条线路浮出水面之后,人们便不难理解,这座人骑骆驼铜灯为何在战国时期便进入了楚国。
【画面建议】古代高僧传播佛教文化的影视画面
【解说】
东汉之际,印度的佛教开始沿南方丝绸之路传入四川。自从蜀身毒道开通之后,西南与印度、缅甸的贸易畅通,交流频繁,亦为道教的创立和传播提供了通道。
【画面建议】海上丝路的路线图
【解说】
汉江自古以水运发达,在与世界相连的交通枢纽上航运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主要由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形成于秦汉,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采访】
张全明 华中师范大学 教授
就是它通过汉水,通过汉水之后呢,进入长江,再进入湘江,再进入漓江,再到北部湾,北部湾呢,就是再到那个越南那些地方,像日南郡,这个九真郡。
刘玉堂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副院长 研究员
汉江在海上丝绸之路,它有价值,因为它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链环。因为从北方到南方、到长江,要先走汉江。汉江是连接黄河、长江唯一的一条江。应该来说,这个海上丝绸之路,它是离不开汉江。
【画面建议】汉江流域航拍,叠加古代交通网络图解。
【解说】
汉江流域上游,江为横,道为纵,构成了与外界沟通、联络四方的庞大网络。
【画面建议】动画演示丝绸之路的交汇,和通向世界的纵深程度
【解说】
走向海洋文明是中华民族全球化进程中最壮阔也最艰难的一步。中国的开放不仅始于沿海,早从秦汉开始,中国人便从汉江出发,扬起风帆,一睹世界风采。地处中国内陆腹地的古老汉江,不仅诞生文明、传递文明,它更像一条神奇的纽带,将人类文明紧密联系与融汇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