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恶制恶,何以制伪善?(8月30日)


 以恶制恶,何以制伪善?(8月30日)

 

关键词:善恶  对错  伪善

 

乌克兰在美欧与俄罗斯博弈的局面中,一直是个任人摆布的棋子,从前任总统亚努科维奇的流亡,到现任总统波罗申科对俄罗斯的强硬,以及各方面基于马航MH17之坠毁对俄罗斯的指责,我们看到了基于地缘政治的博弈。

虽然并没有确凿的证据确认俄罗斯就是击落民航客机的罪魁祸首,但美欧对俄罗斯的制裁逐步升级,以及俄罗斯对美欧(甚至殃及日本)的反制裁逐步升级,局势的紧张已经对相关各方带来了重大影响。

当美国人指责恐怖组织用绞刑与斩首等方式夺走人的生命的时候,美国人自己却已经在用无人机杀人了。在美国人眼中的恐怖主义,恰恰是受到美国式的恐怖袭击而形成的报复。冤冤相报的根源仅仅是某个自以为是的误解逐渐根深蒂固。

“冰桶挑战”中,那些身在事外的人指责公众人物将慈善娱乐化、浪费原本就稀缺的水资源,就如诈捐一般是伪善;而公众人物反过来指责别人麻木无情,“我的善心你永远不懂”。

 

我们总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件事情进行评判,所以天生就会有分歧与矛盾。当我们习惯于彼此指责,相互声讨的时候,难道我们真的站在正义与善良的至高点上?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都错了!

其实恶的另一面并不是善,而是另一种恶。世间本没有绝对的善。当我们指责并声讨别人的罪恶的时候,我们自身所代表的不是善,而是另一种恶。我们不过是用貌似脆弱的方式去避免损失,或者让我们也可以有机会得到力量的支撑与认同。

假如恶是偏离善的轨道,谬误是对真理的背叛,那么就需要有一股力量,把偏离的力量拉回来。但每个人都不会从艺术的精确程度去施加自己的力量,而更多的是让那股趋势朝相反的方向偏离,所以难免会矫枉过正,让自己的善变成另一种恶。

 

其实当我们在抱怨不公平的时候,是希望自己更多地得到机会,享受资源,希望自己能活得更好,每个人都在感慨自己是最委屈最悲催的那一群人中的典型代表,发出自己的声音。

并非每个公益事业都来自绝对的无私,我们总是能看到自私的那一面,这也有道理,毕竟自己有了力量才能助人。比如能“老吾老”是“及人之老”的基本条件。到底什么才是有意义的?什么才不是在浪费资源?当我们在激发资源的时候,也在消耗更多的资源。

 

基本不会有人会是不偏不倚地秉承公正公开的做法。从那些利益获得者身上剥下一些资源,给与那些曾经失去利益与资源的人,让他们得到内心的平衡。

就如你需要同时抚养几个没长大的娃娃,爱哭的娃娃总是会得到更多的情感照料,由于预期可以持续得到利益,所以就会持续地哭闹。所以哭闹在很多时候并不是受了委屈,而是一种引起关注和同情的方式,预期获得更多的资源关注,既然资源是有限的,那么这就是一种竞争策略,很多都是基于预期收获的表象。

唯一值得我们欣慰的是,倡导公益的人是尚未丧失良知的人,还知道有那么多生存在痛苦与磨难之中的人需要被救助。即使自己能力有限,也可以呼吁,让更多有能力有实力有资源的人参与救助。

那种对公益事业的呼吁本身也能传播积极的正能量,为自己树立可以形成良性循环的形象,让别人感觉到自己是善人,只是这种善在很多人看来是伪善。

 

以恶制恶,那么何以制伪善?

某些人搞破坏,另一些人拨乱反正,后面的人革掉前面的人的命;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浪把前浪拍在沙滩上。某些人刨坑,另一些人埋;一些人栽树另一些人乘凉,或者一些人把前人种的树砍了刨了之后,拿去换钱。一些人犯下的错误,要由另一些人来买单并品尝恶果。

人类社会就是如此犯下低级错误的过程中,不断浪费自己的资源和时光的。总是会有人拨乱反正,甚至通过矫枉过正的方式以证明自己曾经来过,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印记。

我们没有办法让那些作恶的人停下来,事实情况是:即使他们自己知道那是恶,都没有办法让自己停下来。追求生存是人的本能,想爬得更高同样是人的本能,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让相关的竞争者处境艰难,这也是本能。

面对别人的无心之恶,以及张扬自己的伪善行为,我们无须去制,需要有一点点的平和心态和自我牺牲精神。

 

贾春宝

2014年8月30日星期六

 

电话:13301122671,(010)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http://t.sina.com.cn/jiachunbao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浪网专栏 http://blog.sina.com.cn/beking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