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降准背后暗藏三大弊端?


    81日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央行不仅对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作出了更为精细的阐释,也对上半年采取的一些新的调控方式进行了反思。“当前,我国货币信贷存量较大,增速也保持在较高水平,不宜依靠大幅扩张总量来解决结构性问题。”

此外,央行在《报告》中还表示,未来还将定期对商业银行实施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对其准备金率进行动态调整,“通过上述设置,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引导商业银行用好增量、盘活存量,这有利于在不大幅增加贷款总量的同时,使‘三农’和小微企业获得更多的信贷支持。”

为了吸取此前剌激政策的深刻教训,从国家决策层到货币政策当局,现在都在避免再次动用大幅放松的货币政策工具。今年4月和6月,央行两次实施了定向降准。这两次定向降准的实施范围基本上包括了农信社和村镇银行以内的全部中小金融机构。从中可以看出央行不希望重蹈覆辙,但也不得不时刻警惕“定向降准”所带来的弊端。

首先,中国社会目前并不差钱,而是信贷资源配置不合理。今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10.57万亿元,同比增加4146亿元,创下历史同期最高。同时,81日,上海解行间一年期拆借利率降到5%,隔夜拆借利率仅3.1%左右,这不仅使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大跌,更说明了目前货币市场并不差钱,而是金融机构都不太愿意把钱投向中小微企业。

在这种背景之下,央行采取定向降准,只能做到给部分金融机构释放了流动性,但不代表这些金融机构会把钱投放到中小微企业那里。笔者认为,目前央行的目标主要还是用好增量、盘活存量资金,引导这些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所以央行现在应该把贷款的权利下放给银行,然后对商业银行是否在贷款方面向实体经济倾斜进行考核。

再者,定向降准解决不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定向降准虽然目标是服务于中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但是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尽管有部分民营企业通过“艰苦努力”,能够从银行融到资,但年化利率高达10%-15%。显然定向降准即使能给中小微企业融得些资金,其融资成本也是让人不能承受之重。

很多银行业人士指出:“目前制造业的不良贷款率上升最快,现在让银行把信贷向中小企业倾斜,还要降低利率,这不符合市场规律,银行业决不是冤大头”。笔者认为,在目前中小企业生存出现危机,甚至老板跑路现象时有发生,通过定向降准,逼使金融机构低息把贷款放给中小微企业,还是会受到很大阻力的。

目前的状况是,就算央行2次定向降准,也难保部分定向降准的资金不流向利率较高、安全性较好的国企、央企、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投资领域。当这些垄断企业、虚似经济领域的部门获利丰厚,那么民营经济的获利空间必然会受到挤压。所以定向降准解决不了中小企业的困境,政府部门应该在下放审批权力、降税降费,并且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到垄断行业投资中来,只有民营经济的生存环境不断改善,其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才能得到逐步缓解。

最后,央行不应过多过频干预金融市场,而是应引导信贷市场资源配置更趋合理。从央行近期2次定向降准可以看出,其希望通过信贷支持和较低利率,来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但是政策之手频频干预市场,早已被市场派人士所诟病,他们认为决策层一会当裁判员,一会当运动员,除了调控的边际效应会逐步衰退外,更是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

二次定向降准,并没有改变中小微企业、三农领域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笔者认为,央行应该对最近2次定向降准进行反思,然后一方面把贷款的权力下放到商业银行,然后对其是否支持中小微企业进行考核,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该从扶持政策、降税降费、下放审批权等各个方面给中小微企业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因为只有中小微企业利润丰盈了,才能使其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得以有效缓解。而仅靠定向降准不仅让人觉得有过度干预市场之嫌,也根本解决不了实体经济所面临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