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城市病


 统计数据显示,至2011年底,全国已有13个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人,北京、上海更是超过2000万人。虽然我国总人口近年增速相对放缓,但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趋势却明显加速。2013年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上介绍,过去10年内全国人口增长了5.8%,但北京、上海、天津的人口却分别增长了41%、37.5%和29.3%,而这些城市新增人口的97%都是外来人口。在这些大城市,“城市病”的症状已经显露,看病难、入托难、养老难,这些都是人口规模急剧增长,资源相对供应不足的后果。如果不加控制”顺其自然”,“城市病”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大规模爆发。

  城市病主要是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大城市的人口迅猛增加而出现的,从根本上看是一个城市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公共设施条件等不能与日增加的人口规模、经济规模相匹配造成的。一个地方的资源和环境容量是有限的,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有大的改变,这就决定了一个城市的规模必然有一个极限。
  解决城市病,一方面在城市发展中尽量地规划多个中心,或至少区域中心,使人口能缩小就业和生活的半径;改善污染治理的基础设施,保障环保方面的投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轨道交通,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推广垃圾分类,倡导集约节约的生活方式;采用信息化等技术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等。二是在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信贷政策等方面,对中小城市包括城市发展相对萎缩的局面得以改观。对中小城讪和小城镇当然是大力发展,提高其公共服务能力、产业聚集水平;对大城市优化发展,提高质量,改进服务和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