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借着《地藏王菩萨本愿经》来给大家说说修行成道的过程。
我们修习佛法,应从哪里起步呢?从研究别人开始吗?不是的。别人,也包括释迦佛,都是我们的缘,是启发我们回头、回家,到达彼岸的领路人。如果研究别人就能到达彼岸,那么这个世界上,那些研究佛法的知识分子,他们终日研究释迦佛,研究历代祖师,他们早就应该成佛了。结果呢,不但没有成佛,反倒是被自我意识给捆住了。我们不要研究释迦佛的思想,也不要研究历代祖师的思想,我们要借着佛经,借着祖师开示,向自己这里反观,向自己这里体认。佛教不是思想,也不是神秘的信仰,而是指示我们认识自我、回归自性的文化。文就是智慧。化就是化解。文化就是用般若智慧化解烦恼。今天我们结合《地藏王菩萨本愿经》说说我们的回归自性、成就大道的过程。
诵《地藏经》的人很多,但是,他们诵《地藏经》基本上属于依文解义。文字是经典上的,文义却是他们想出来的。他们把自己想出来的义当作是佛的义。为何这样说呢?这是因为,所有的佛经都是讲述修行成佛的方法,或讲述成佛之后的境界。而有些人呢,却把佛经当成了送给冤亲债主、送给死人的冥钱,而不是当作修行成佛的经典开示。如果一个人从《地藏经》中看不到修行成佛的方法,他只看到了另一个世界,那么,对于这个人来说,这部佛经就不是佛经。举个例子:
有一位居士,念《地藏经》念了好多遍,他天天念,念到了什么程度呢?晚上一个人不敢在家了,因为《地藏经》上说的那些事,他念一遍就想一遍,他想鬼神,鬼神观念就在他心里扎根了。他想地狱,地狱观念就在他心里扎根了。他心里有了这些东西之后,他自己一个人就不敢在家了,他家里的橱柜响一下,他就以为闹鬼了。他念《地藏经》念得多了,想得多了,他心里的这种印象也就深了,鬼鬼怪怪的事情就多了,心里也就不清净了。如果这样念经,那就不是念经,而是念鬼。
还有一位老太太,她盼望着有个孙子,她终于满愿了,她很高兴,向一位师父报喜,然后问师父:如何才能让我孙子更有福?那个师父告诉他:你念《地藏经》,把你念《地藏经》的功德回向给你孙子,你的孙子就有福了。这位老太太,回去就念《地藏经》,一部《地藏经》还没念完,她就害怕了。为了孙子有福,害怕也得念。她总是这样念,总是这样想,念得太多了,想得太多了,结果,满脑子都是鬼神、地狱的景象,结果呢,神经错乱了,被送到精神病医院里去了。老太太的儿子可不干了,你跟谁学的?我找他去。结果,老太太的儿子找到这位师父,为这件事情发生了一场纠纷。
一切佛教经典,皆是教导我们修行成佛的,可是,把《地藏经》当作求福报、送鬼神的工具,这显然是把《地藏经》误解了,显然是失去了修行成佛的意义。现在,我们来看看《地藏经》是如何教导我们修行成佛的。
我们先来说说《地藏王菩萨本愿经》的名字。
什么是地藏?地是心地。藏是宝藏。地藏就是心地宝藏,就是我们的佛性,就是我们的法身,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我们的如来智慧德相。
什么是王?王就是主人,王就是至高,王就是唯一。每个大千世界,唯有一尊佛,此佛即是万千现象的主人。我们也可以说,每个心灵世界,唯有一个心,此心即是万千现象的主人。
什么是菩萨?菩萨就是回归心地的人,菩萨就是回归王位的人,菩萨就是回归真我的人。这个真我,就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我”,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而不是凡夫执着的虚假幻我。凡是返本还源的人,凡是回归真我的人,都是菩萨。凡是发心成佛的人,都可称为菩萨。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无相真心,都有这个如来智慧德相,因为我们不认识,所以叫作秘密宝藏。凡夫是追逐幻尘的人,是执着幻相的人,看到什么就着什么,想到什么就着什么,由于执着幻相,所以,不明自家心地,不识自家宝藏。菩萨是寻找心地宝藏的人,菩萨是回心向佛的人。佛是什么?佛是我们的无相真心。既然佛是我们的心,那么,菩萨就是回归自心的人,菩萨就是观自在的人。回归自心就是观自在,就是找真我,就像《心经》上说的“观自在菩萨”。好多人学佛的人,他不是观自在,而是观他在,就像有些人研究佛教,这就是观他在,而不是观自在。学佛的人要借着诸佛祖师的开示而观自在,要借着诸佛祖师的开示而明心地,这才是行菩萨道的人。
什么是本愿?本愿就是发自内心的根本大愿,就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真心切愿,这样的愿,才叫做本愿。如果仅仅是口头说说,不是发自于内心的真心切愿,那么,就不能叫本愿。我们学佛,就要有个发自内心的大愿,像地藏王菩萨一样,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法界度尽,方证菩提。
什么是经呢?若从相上来说,经就是佛教的文字经典,就是教导我们修行成佛的方法,以及对法界实相的如是描述。若从体上来说,大声希声,大相无形,佛经无字。所有的文字教典,皆是法身说出来的,法身是一切教典的源头,是一切万法的本源,所以,我们的这个无相真心,就是真正的佛经,有相的教典,就是指月的指头,而不是月亮。
《地藏王菩萨本愿经》是如何教导我们修行成佛的?在这部经中,释迦佛对文殊菩萨说:“文殊大士,你看看这些众生多不多?”文殊菩萨说:“实在太多了,我看不到边。”文殊菩萨是智慧第一,这众生的数量,他都看不到边。佛又说:“不但你看不到边,我也看不到边。这么多的众生,都是地藏菩萨已度当度之众生。”文殊菩萨问佛:“地藏菩萨发愿这么广大,他要度尽无边众生,这个菩萨真实了不起。”释迦佛说:“你看他是个菩萨,其实,他无始劫来已经成佛,化身为菩萨,救度众生。”
大家看佛经,“无始”这个概念是我们常常遇到的。对于“无始”这个概念,我们常常有一种错觉,认为“无始”就是无有尽头那么远的过去。这样理解就错了。为什么说错了呢?这是因为,只要有一个开始,无论它多么遥远,那都不是无始。既然有开始,那么,也就必然有结束。佛说无始劫来,就是说没有开始。既然没有开始,也就没有结束,所以叫做无始无终。这个无始无终,就是不生不灭,就是无量寿,就是无量光,就是佛,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我们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清净法身。地藏菩萨无始劫来已经成佛,也就是说,地藏菩萨本来就是佛,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本来就是佛,只是我们还没有识得自己的本来面目。我们的修行过程,就是在善知识的指导之下,度尽自性众生、回归自心净土的过程。自心是广大无边的,所以自心众生也是广大无边的。自心众生就是自心的现象,我们的修行,就是转识成智,就是转无边众生成清净大海众。
佛说地藏菩萨无始劫来已经成佛,就等于说我们大家,无始劫来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本来就是佛,我们回归这个本来就是了。迷惑的众生,执着一个幻我,在生灭法中流浪。无论这个幻我如何地流浪,其实,他都是在自己家里做六道轮回的梦,这个梦无有实际,所以永嘉大师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高尚的人格是学佛的基础
文殊菩萨问佛:“请您说说地藏菩萨是如何修行的,让未来的众生依着这个办法来修行。”释迦佛说:“你问得太好了,太好了,善哉,善哉,你能为末法时代的众生请法,功德无量。”释迦佛又说:“于过去不可思议阿僧祇劫的前生,地藏菩萨出生在婆罗门家。”婆罗门是古代印度的一个种姓。有点头脑的人就会产生疑惑了,在多少劫之前,有婆罗门这个种性吗?佛经上为什么总是这样说,这尊佛生于婆罗门,那尊佛也生于婆罗门,这个菩萨生于婆罗门,那个菩萨也生于婆罗门,怎么都生于婆罗门?怎么不生在我们中国呢?其实,生于婆罗门,这是一个表法,表示有地位、有威严、有修养。既然是这样,我们也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地藏菩萨出生在贵族,出生在读圣贤书的家庭。这就是说,我们修行佛法,首先要把人做好,要具有高尚的人格。高尚的人品是学佛的基础。
婆罗门女之母
婆罗门女学佛之后,她的母亲“不久命终,魂神堕在无间地狱”。有些人读《地藏经》读到这里,就以为老太太去世了。其实,这是一个表法。母,就是源头,众生的母,就是一切众生都是她生出来的,这个母,就是贪,贪能生出一切众生。无量的嗔,无量的痴,也都是随着贪而产生的。一切捕风捉影的习气,也都是这个贪推动的。如果没有贪,哪里来的嗔?我们贪爱某个东西,贪不到的时候,或被别人占有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嗔。痴,就是被虚幻的事相牵着鼻子走。贪爱某个东西,就被某个东西牵着鼻子走,就会变得很愚痴。乃至贪爱自己的观念,喜欢自己的想法,这都属于贪。这时,如果遇到一个人,这个人的观念与自己的观念不一样,或自己的观念被他否定了,我们就会发火。有一定修养的人,他表面上很谦虚,很包容,其实,他的内心里还是不高兴的。这个不高兴,也是一个小小的嗔。没有对自己观念的贪爱,那就不会产生相应的嗔。被自己的梦幻般的想法牵着鼻子走,逗得自己笑,引得自己嗔,这个样子不是很愚痴吗?没有对某种事物的贪,就不会产生相应的嗔,就不会产生相应的痴,所以,嗔、痴都是以贪为源头。我们心中的这些众生,也就是我们心中的这些习气,其共同的源头就是贪,都是这个贪推动出来的。这个贪,就是众生之母。
一个人学佛之后,他往往就找不到自己的贪了,在他看来,钱也布施了,头也磕了,经也念了,总之,做了很多善事。这时,他看看自己,发现自己不贪了,这个贪找不到了,也就是母没了。其实,这个贪还是存在的,它就潜伏在我们的八识田里,他是被另一种贪而代换了,是被布施贪、念经贪、功德贪、放生贪而代换了,是变成了另一种贪,是对善法的贪,这个阶段的修行,佛教称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婆罗门女找不到母了,就等于说学了佛之后,自己的贪心不见了。但是,婆罗门女有觉悟,她知道这个贪就在自己的八识田里,她要彻底地与自己洗心革面,她要彻底地净化自己的心。这时,她发了一个愿,一定要度了这个“贪”,从根子上解决问题。
婆罗门女的布施
为了救母,为了度贪,她就布施,以布施度悭贪。他是怎么布施的呢?她把自己的床布施出去,她把自己的鲜花布施出去,总之,凡是自己喜欢的,凡是自己挂碍的,统统布施出来,也就是统统放下,不再执着。放下执着就是布施。如果放不下执着,即使把钱给了人家,那也不是布施,反而是更挂碍了。譬如,布施了两百块钱,自己心想,我布施了二百元钱,到底有功德吗?能增长福报吗?能发发财吗?这就不是布施,而是与做生意,而是投资,而是挂碍。这时,他既挂念二百元钱,也挂念是否有回报,是否有功德,甚至还会怀疑,佛法到底灵验吗?如果佛法灵验,我布施的二百元钱,怎么还没有回报呢?是否我白白地布施了?这种布施,根本就不是布施,而是更加严重的执着,而是更加严重的挂碍。
《地藏经》上讲的布施,就是放下执着,解脱挂碍。婆罗门女的布施,她是布施十方的。唯有我们的圆觉妙心是遍满十方的。这个圆觉妙心就是佛。这个圆觉妙心的无住妙用就是法。这个圆觉妙心的全体大相就是僧。布施十方,就是把我们的执着统统放下,就是把我们的挂碍统统放下,而不是拿自己喜欢的东西,给了东方,再给西方,给了南方,再给北方,给了上方,再给下方,这种东一头、西一头的做法是着相,是挂碍,不是布施,更不是布施十方。布施十方,就是放开我们的心,脱落我们的执,如此光皎皎、赤裸裸的觉性灵光,遍照十方,一尘不染,这时,我们的妄想执着便自然而消解,我们的觉性灵光便自然而圆满,这就是心光普照,这便是布施十方。
婆罗门女的绕塔
婆罗门女布施了十方,他接着又做了什么呢?也就是下一步又是如何修行呢?这时,她开始绕塔。如何是叫绕塔?绕塔,就是在外围打转转。其实,我们在没有明心见性之前,无论是诵经,还是打坐、布施、供养、忏悔等,都是在外围打转转。但是,不要瞧不起这个外围打转转,没有外围打转转的功夫,就不可能打开本来,见到本性。任何人在没有明心见性之前,都是外围打转转,即使释迦牟尼佛,他在“睹明星而悟”之前,六年外道,六年苦行,也是在外围打转转。《华严经》上的善财童子,他是如何外围打转转的呢?他从文殊出发,从智慧出发,经历五十三参,转了一大圈,这就是他明心见性之前的外围打转转。善财童子在他参访的每个人那里,不是报到一下就走的,而是在那里学习,学习那个人的本事,要统统用心来学习。五十三参的经历,就是善财童子的绕塔修行,就是善财童子的外围打转转。最后,弥勒佛现前,弥勒佛这么一弹指,那楼阁门便开了。这便是闻声悟道。也就是听到弹指声,他马上就悟道了,他认出了这个闻声即响的妙明真心。正是这个妙明真心,显现出了这个一划而过的弹指声。没有这个妙明真心,怎么会显现这弹指声呢?没有这个妙明真心,怎么能显现这形形色色呢?善财童子借着弹指声便悟道了,这就是“弹指敲开不二门”。这个不二门,就是我们的心地法门。心地本无门,方便有多门。方便法门,八万四千,不二之法,唯是一心。
婆罗门女就是这样绕塔的,就是这样修行的,她绕来绕去,不经意之间,匍匐在地,就是摔在地上了。这不是摔在土地上,而是摔在广大无边的心地上,把这个小我摔得节节支解。节节肢解又是什么意思?这个小我是执着的,执着这个,执着那个,逢着便执,见着便取。豁然之间,这个小我松动了,不太执着了。婆罗门女说:“我可能不久于世了。”这就等于说,这个小我将要破掉了,就要见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这个“大我”了。这时,有一个声音告诉她:“你不用修别的法门,你念我的名号——觉华定自在王如来,这样,你就能成就。”这个声音,不从外来,不从他得,是法界妙音。这个“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又是指谁呢?也非离心别有,佛佛道同,人人皆有。觉华定自在王如来与释迦牟尼佛无二无别,与阿弥陀佛无二无别,与我们的这个妙明真心无二无别。无二无别之故,念“觉华自在王如来”就是念我们的本来面目,就念我们的妙明真心,就是借着这个名号回归自性。我们本位上的这个妙明真心,也就是我们本位上的这尊佛,也叫做本尊,与十方三世诸佛无二无别。如果我们不敢承担自己本来就是佛,我们总得认可我们是未来佛吧。既然如此,不管是未来佛,还是现在佛,还是过去佛,佛佛都是遍含三际的,释迦不在前,弥勒不在后,佛佛道同,心心不二,我们的妙明真心就是十方三世,所以,念“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就是念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念我们的妙明真心。
念佛的含义
大家还有另一种困惑,我们如何念佛呢?念佛有好多种方法,有持名念佛,有观想念佛,有实相念佛,乃至我们持咒、礼拜、参究,一切法门,皆是念佛。这个“念”,不是用口喊,而是用心行,行回归自性的路。如果我们把念佛的“念”当成了“喊”,把念佛的“佛”当成了“他”,那就不是念佛了,而是喊佛,而是叫他。持名念佛只是无量念佛法门的一种,有些人就把持名念佛等同念佛,这就把念佛法门狭隘了。有些人念佛,其实他就是喊佛,并且是喊他: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心想,阿弥陀佛在西方,我在娑婆,阿弥陀佛您要救我,我已经按照您的教导念您的名号了。我今天已经念了您一万声,明天还要念您了一万声。这种向外喊的方法,是众生的颠倒妄想,不是真正的念佛。这样念佛,不但不能成就,反而会陷入神秘妄想。
念佛的“念”,就是放下执着,离开妄想,就是回归自性,就是回到这个万法的本源。这个地方,万法生于此,万法归于此,这是本然清净的法身佛。念佛的“佛”,是自心实相,就是自性法身,三世诸佛,只是这一个。譬如,有一个人,在外流浪,终日过着乞丐的生活,这时,有人告诉他:“你的家里,富有天下,你却在外边做乞丐,你怎么不回家呢?这个乞丐,他相信了,他要回家,他恨不得马上回到自己的家。这个要回家的人,他有回家的愿望,他有回家的行动,他绝不肯站那里一动不动,终日喊“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家……”,这样念家,是永远到不了家的。同样,这样念佛,也是永远见不到佛的。我们念佛,如果没有一个放下执着、离开妄想的大愿,如果没有一个放下执着、离开妄想的实行,那是永远也见不到佛的。我们的修行,要放下心中的执着,放下心中的妄想,一心念佛,妄念若起,也不理睬,久久功深,妄想执着便会逐渐脱落,契入念佛三昧,证入自心实相。
去掉心中的污染,去掉心中的贪嗔痴,度自己心上的这些众生,把自己心上的污染统统洗刷干净,这就是念佛,这就是回家。我们洗刷得干净一点,我们就在回家的路上前进了一步,再洗刷得干净一点,我们就又前进了一步。天天用这句佛号净化自心,佛来佛斩,魔来魔斩,斩断一切妄想执着,我们就会越来越接近我们的家,我们的心就会越来越清净,经云:心净则佛土净。大家听了这话,又不免有些误会,为何“心净则佛土净”呢?难道我心不净,佛土就不净吗?佛土的清净还有待于我心清净吗?答曰:心与佛土,若是两个,那么,心净则不能佛土净,就像我们打扫这个房间,那个房间就不能干净。如果说,我们打扫这个房间,佛堂就会干净。很显然,这个房间就是佛堂,佛堂就是这个房间。心净则佛土净,就是告诉我们,我们的这个心就是佛土。我们要想往生净土,就得去掉自心的污染。
婆罗门女念佛
《地藏经》中的婆罗门女,她念的哪尊佛?她念的是“觉华定自在王如来”。这“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又是谁呢?也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本来面目,也是三世诸佛的法性身。我们先分别解释一下“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名字。
“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这个“觉”,就是指我们的觉性,就是指我们的佛性。周围的声音,我们能觉察到,目前的色相,我们能觉察到,乃至于我们的起心动念,我们也能觉察到,我们念佛的时候,无论出声念,还是默念,我们也能觉察到。我们觉察到的相,与我们的这个觉性,一体不二。这个遍含一切相的觉性,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婆罗门女就是念的这个“觉”。
这个“花”,就是莲花,象征着清净无染的妙明真心,象征着遍含万相的觉性。这个觉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因为迷人在梦中,故有六道,故有污染。当我们彻底醒来之时,梦里的那些东西,梦里的那些污染,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大愚祖师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圣凡。”是非好坏,凡圣贤愚,东西南北,森罗万相,统统消融,恢复了我们本来面目。我们的本来面目,本来一尘不染,故用莲花来象征。婆罗门女就是念的这个“花”。
这个“定”,不是四禅八定的定,而是自性本定的定。我们的自性,我们的觉性,他本来不乱,他本来就定,什么东西也乱不了他。这个定,就是我们的遍含诸有的空心。我们未见到这个空心的时候,就会觉得这乱相是实有的。犹如镜子里的影像,不知镜子的人,就会觉得镜子里的影子是实有的。其实,镜子里的影子不是实有的,只是影子而已。既然是影子,更有什么实在的乱与不乱呢?镜子本不乱,影子虚晃动。镜子本不乱,不乱即是定。婆罗门女念的就是这个“定”。
这个“自在”,又是谁呢?《心经》开章明宗,云“观自在”。观自在就是观自己。哪是自己?哪个是我?我是谁?向自己发问,向自己追寻,这就是观自在。《地藏经》教导我们念觉、念花、念自在,与《心经》上的观自在是一样的,就是教导我们体察自己,找回自己。
这个“王”又是谁呢?王就是一个。我们有无数的想法,然而,我们有多少心呢?我们只有一个心。这“一心能生万法”,无数的想法皆是这一心生的。一心是万法之本,万法是一心之用。一心是永恒之体,万法是生灭之相。这个王,就是这个能生万法的一心。婆罗门女念的就是这个“王”。
这个如来又是谁呢?如来如去,实不来去。这个“如来如去,实不来去”的,就是我们的妙明真心,就是我们的绝对真性,他是体相一如、体用一如的自心实相,他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的见色闻声,我们的起心动念,我们的一切作用,皆是如来如去的。这一切相,这一切用,都是这个绝待真性变现出来的,都是如来如去而实无来去的。婆罗门女就是念的这个“如来”。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这个“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就是我们的体相一如、体用一如的自心实相,就是我们的绝对真性,这个是真佛,这个是真祖,所以说,念“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就是念我们的本来面目,也是念十方三世诸佛。
婆罗门女念佛时出现了什么境界?
如上所述,婆罗门女就这样念佛的,就这样用工夫的。婆罗门女在念佛的过程中出了什么境界呢?她看到了地狱,她看到了恐怖的境界。有打坐经验的人就比较容易理解这一现象,那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习气被翻动起来了,我们看到了自己的贪,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嗔,我们看到了自己的痴。这都是我们的习气,这都是我们的众生。我们打坐的时候,哎呦!这个贪心也出来了,那个贪心也出来了,这个事冒出来了,那个事也冒出来了。这些事情怎么自己出来了呢?这些事情,十有五个不敢告人,譬如,你心中冒出这样的念头,某人真讨厌,我恨死他了。某个人真漂亮,我太喜欢他了。这个东西真好,我想把他拿走。等等。冒出了这些念头,你敢告诉大众吗?不敢。我们打坐的时候,冒出来的这些贪嗔痴,就是法界众生,就是地狱种子。这些严重的贪嗔痴,我们要度了他,乃至轻微的贪嗔痴,我也要度了他。若不度尽,怎能成佛?所以婆罗门女发愿:先度地狱众生,后度法界众生。这些众生,不是心外之物,都是自己的习气。六祖大师说:“自性众生誓约度。”这就等于告诉我们,先度粗重的习气。粗重的习气,就是我们的粗惑。度了粗惑,再度细惑。这个细惑就是当境界现前时,虽有丝丝的取舍,我们却不会随着这个取舍跑,它影响不了我们。粗惑又是怎么回事儿?就是境界现前时,当事人鼓风起浪,捕风捉浪,不可控制,这都是粗重的习气,也叫做粗惑。先度粗惑,再度细惑,这就是《地藏经》上说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法界度尽,方证菩提”。
《地藏经》讲修行的过程,从如何做人开始,到外围打转转,再到持佛名号,再到救度众生(除习气),已经讲的很清楚了。
如何念名号?如何画形象?
《地藏经》紧接着说,念地藏菩萨的名号有什么样的功德,画地藏菩萨的形象有什么样的功德。刚才已经说过了,这个“念”就是回归,“地藏”就是心地宝藏。念地藏,就是回归心地宝藏,就是回归这个“一”。
画地藏菩萨的形象,又是什么意思呢?有人又想错了,他以为画地藏菩萨的形象就是用笔在纸上画,于是,他就天天在纸上画,有时画得不满意,画得不够庄严,他又怎么弄呢?如果扔掉,他又不敢扔,如果送人,又没人要,时间长了,画了很多,他又没有办法处理,结果就成了他心上的累赘。这个累赘,宗教里也称之为罪。
我们画地藏菩萨的形象,应当怎么画呢?画地藏菩萨的形象,就是在自己心上画:地藏菩萨的大愿,地藏菩萨的修行,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以地藏菩萨为榜样,以实际行动向他学习,这就是画地藏菩萨的形象。依此看来,这部《地藏经》就是教导我们如何修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