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后非遗时代”该如何突围?
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现代化,中国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渐趋恶化,保护现状堪忧,口头传统、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等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空间越来越逼仄。而与之相对的,则是让国民颇受刺激的“韩国申遗热”。
自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成功申遗后,圣人孔子、美女西施、神医李时珍也被划入“韩国籍”,而在“汉字之争”、“中医之争”、“风水之争”的文化摩擦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了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有效保护传统和民间文化艺术”也成为了国民常议不休的话题。
有人说,中国现在已经步入了“后非遗时代”,应该从过去的“重申报”转变为“重保护。”笔者比较赞同这样的说法。中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设若我们一项一项地抢着去报,恐怕一千年也报不完,况且只有申报而没有落实保护,即便是申报成功也是毫无意义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是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半资源在河南,新乡市延津县的大平调更是因其在表演艺术方面的风格独特而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平调的特点有三:一是表演动作幅度大,出手划大圈,盘腿夸大步,站立一尊塑,精练紧张,在音乐配合下,气氛热烈高亢,使观者如身临其境,精神振奋异常;二是脸谱讲究、化妆细腻、人物性格分明,如秦琼红脸五道眉,敬德黑脸三块瓦,张飞黑花倒愫钩、牛皋铜铃两竖眉;三是乐器分软场、硬场两类,软场乐器有大弦、二弦、三弦、笙;独特打击乐有大铙、大钗、尖号、大梆子等。
新中国成立前,新乡延津大平调戏班大都是半职业性质的,农忙时种地,农闲时集中起来写台口演唱,没有一个完全以演戏为职业的“江湖班”。1987年以来,延津县成立了职业大平调剧团,让大平调又获得了新的生机,数以百人的剧目重新上演,群众看戏的热情异常高涨。2001年,河南省黄河音像出版社特邀延津大平调剧团录制了《包公碑》、《忠烈千秋》、《潘杨颂》等剧目。2004年被列入河南省首批“民族民间保护工程”试点项目,同年11月在荥阳市举办的河南省优秀少数剧种汇演中,荣获演出金鼎奖。
观乎延津县大平调的弘扬与传承,笔者以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任务并不在“申遗”方面,而在于我们是否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和危机意识,是否珍爱、尊重祖先传下来的精神财富,是否具有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高度热忱。简而言之,笔者以为至少应当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教育与引导,增强公民的文化自觉性。民间艺术即是民族艺术,民间文化即是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真正得到传承与弘扬,关键在于人民群众是否具有传承与弘扬的热情和自觉主动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功利思想的抬头,不少的人重申报而轻保护、重开发而轻管理,把“申遗”的成功当做目的,似乎只有“申遗”成功才是应当传承与弘扬的,从而忽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本就是一种无形的、不可重复的文化现象,是我们民族的血脉。
二是加强专业团队建设,增强文化传承的导向性。机构和队伍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环节,延津县大平调剧团的成立后的突出成效就是有力的例证。另外,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普遍“高龄化”、后继乏人和缺乏基本保障,也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要想有效、有序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机构和队伍不可缺少,传承人保护机制更不能缺少,只有让民间艺术大师走出尴尬境地,培养一大批具有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的从业人员,才能让保护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三是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增强文化传承的保障性。俗话说“有钱好办事”, 。经费保障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前提。我们很难想象在要钱没钱、要人没人的情况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传承、发展的境况会是怎样的,所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费投入,将保护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以保障此项工作的正常进行。
(李吉明2014年8月6日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