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日来/文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看了很有感触。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感触更是非同一般。在薪酬分配上打破了平均主义,按照“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进行,有效激发了广大生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激活了整个社会生产力。
但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开始凸现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高级人才的价值如何体现,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的价值体现成为一个社会争论问题。以原红塔集团董事长褚时健事件为标志,加快了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薪酬改革。
时过将近20年,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改革又成为争议的热点。
但笔者以为,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存在一定问题,但背后还有一个原因,只是让国有企业负责人这群少部分人的价值得到体现,形成“一支独秀”,没有形成真正社会所有有价值的人才得到价值体现的局面。
人才包括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这是支撑社会发展的主流,推进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当今社会,某种程度而言,只有管理人才价值得到体现,可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的价值更多在国家层面或者书面文件口头上得到重视,但在具体落实上,存在很大差距,实际物质利益并没有得到太多重视或者根本没有重视。
如果说存在一小部分技术技能人才得到重视,更多的是倚仗成为管理人员才有可能得到价值体现,从而形成“学而优则仕、技而优则仕”的现象普遍存在。正如一位大学副校长所言:“并不是我研发技术水平不行,担任副校长的根本原因,这样我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科研项目。”从而形成一种氛围、一种假象,社会资源向管理人才集中。在大学如此,在企业更是如此,纯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的价值体现是很不充分的,甚至是基本没有体现。
管理拥有权力,技术树立权威,二者结合,威力无比,正反作用都是威力巨大的。然而,培养一位一定层面的高科技人才或高技能人才,尤其是获得一定层面头衔认可的高技术人才或高技能人才,除了自身努力之外,还有需要一个组织的巨大资源的支撑和组织发展机遇(业绩需要组织发展才能得到体现,这种发展机会很少),需要长时间积淀,少则10年,甚至几十年。毕竟,高科技人才或高技能人才的评选需要集头衔、荣誉、业绩的集合。可一旦管理和技术二者结合,一是会分散技术技能人才作用发挥,二是加大技术技能人才的各类风险。
公平正义的关键是,能够为社会贡献价值的人才得到全部认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体现是薪酬,而不仅仅只是管理人才得到薪酬认可。只有社会形成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齐头并进,真正让更多能够为社会贡献价值的人才得到认可,让更多的人迈向共同富裕,从而激发更广大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