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黄金时代唐代诗人襄阳居多


 中国诗歌黄金时代唐代诗人襄阳居多

  

 唐朝作为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当时活跃在荆楚大地上的诗人可以说不计其数。据不完全统计,唐代荆楚地区散文作者52人,诗人62人;出自荆襄地区的诗篇达两千多首,仅次于首都长安(见年发松《唐代长江中游的经济与社会》)。

 作为唐代重镇,襄阳因距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较近,俨然如同京城后花园。更何况从长安通向东南的驿路平线经过襄阳,导致南人到北方去,要在襄阳弃船上马;北人到南方去,要在襄阳下马登舟,故襄阳有南船北马之说。可以想见,在车马辐辏之地,水陆换乘之时,悲欢离合之际,容易产生诗。据清同治年间《襄阳县志》载往来行舟,夹岸停泊,商贾云集,以至骚人墨客,纷至沓来,流连忘返。一时间襄阳享有艳都美誉。这些游历之人将才学和性灵凝结成一篇篇诗词,代代传唱,使襄阳成为文化高地。进而影响到襄阳并使之成为人才高地。据不完全统计,有唐一代,湖北地区中进士者总计28人,襄阳一州即达13人。

 在《全唐诗》里所收录的湖北籍诗人中,大部分是襄阳人,包括张柬之、柳浑、朱朴(三人均为唐朝宰相)、杜甫、孟浩然、皮日休、张继、张子容、杜审言、杜位、杜易简、孟简、朱放、席豫、鲍防、柳识等。著名的有初唐诗人杜审言、张柬之;盛唐诗人孟浩然、张子容、席豫等。中唐诗人张继、朱放、鲍防、柳浑等;晚唐诗人则有皮日休。其中杜审言(杜甫的祖父)是中国五言律诗的奠基人;张继是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枫桥夜泊》作者;皮日休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鲍防与谢良辅为诗友,时称鲍谢等等。

  尤为难得的是,襄阳本土作家中出现了家族式的作家群体,如杜审言、杜易简、杜甫一家;张柬之、张敬之、张珍一家;孟浩然、孟洗然、孟邕一家;皮日休、皮业光父子;柳识、柳浑兄弟。此外,还出现了志趣相投的诗友结成的群体,如与孟浩然相唱和的诗人有张子容、王迥、丁凤、辛之谔等等,均为襄阳本地人。

 

  如果说以孟浩然为首的这个诗人群体比较松散,算不上诗派的话,那么晚唐以徐商为首的诗人群体则是标准的诗派了。唐宣宗大中十年至十四年间(856—860),徐商镇襄阳,段成式、温庭筠、温庭浩、韦蟾、元繇、余知古、王传等游其幕,唱和酬答,后来段成式编辑这些唱和之作及诸人往来书札为《汉上题襟集》十卷,惜其书早佚,其诗派不为人重视。
  不能忽视的是唐时襄阳作家中还有僧侣,如法琳、善会。《全唐诗》中竟然收有一首襄阳妓女所写的诗,还有一首襄阳旅殡举人的诗。这些僧侣、妓女、无名举人的诗作历经千百年岁月的淘洗而保存至今,实属难得。所有这些都在昭示唐时襄阳人的笃学好文,襄阳文化的繁荣兴盛。诚如时任山南东道节度使的孟简在《酬施先辈》诗中写道:襄阳才子得声多,四海皆传古镜歌。乐府正声三百首,梨园新入教青娥。此诗真切地反映了当时襄阳文化繁荣的景象。

  除此之外,唐代诗人中寓居荆楚、游历襄阳的还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白季庚(白居易之父)、元稹、张说、陈子昂、王维、岑参、李商隐、元稹、柳宗元、杜牧、刘禹锡、韩愈、王建、钱起、温庭筠等,诗人们或为襄阳风物吸引,或被襄阳山河陶醉,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的诗篇。一时间,襄阳成了诗人们流连之地,李白的《襄阳歌》,王维的《汉江临流》,杜甫的《汉江》,白居易的《游襄阳怀孟浩然》、刘禹锡的《堤上行》、李贺的《大堤曲》、元稹的《襄阳道》、韩愈的《送李尚书赴襄阳》等数百首诗歌,尽情地讴歌襄阳的山水人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襄阳如画的山川,更有助于激发他们的才情,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某种诗情。而他们留下了许多诗篇又成为襄阳魅力的一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 陈新剑《历代诗人咏襄阳》统计,从春秋到明清,咏吟襄阳的诗词多达四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