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对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早有预期,而且,美国也在通过逐步退出的方式以减轻对市场的冲击和影响。但是,随着全面退出日期的临近,市场还是有一种山雨欲来的强大压力。特别是新兴经济体,更是在这样的压力面前首当其冲。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过去的18个月内,90%的新兴经济体都在减速,都仍处于经济的下行状态。相反,通货膨胀率等却居高不下。如阿根廷官方统计的1—7月份通货膨胀率就高达16.7%。对一个新兴经济体国家来说,这样的通货膨胀应当不是一个小数目了,经济社会所承受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相反,美、欧等经济发达体国家,经济却在表现出良好的复苏状态。特别是美国,复苏的势头十分强劲。这也意味着,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国内条件已经完全具备。如果不考虑国际经济因素的话,美国随时都可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
我们说,美国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问题上,一定会考虑国际经济因素,考虑其他国家的利益。但是,作为一个随时随地都将美国的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国家来说,美国的“国际主义”思想也是非常有局限性的,是有底线的,是不可能为了其他国家的利益而损害美国自身利益的。在量宽松政策退出问题上,美国不可能放弃自身利益,也不可能不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再次获得巨额利益。
事实上,从此次美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表现来看,可以说每一步都是相当缜密、相当严谨的,都是将美国利益放在第一位的,都想借其他国家的手为自己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成为最终胜利者而精心设计的。
首先,在金融危机爆发不久,中国推出4万亿投资政策后,美国立马表示强力支持,奥巴马更是公开赞赏中国的做法。而面对欧洲陷入债务危机,美国甚至呼吁中国应当出手解救欧洲,购买希腊等国家的国债。毫无疑问,中国过快推出4万亿投资政策,等于为美国补了全球金融市场的窟窿,为美国此后推出量化宽松政策扫清了障碍。
此外,面对欧洲陷入主权债务危机,作为欧洲的盟友,美国并没有作出任何表示,甚至连同情之心也没有。相反,还在通过不正当手段窃听包括德法等国家首脑在内的机密,使欧洲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
而对于新兴经济体国家,不管金融危机爆发初期的表现良好还是后来的一泻千里,美国都表现出了强烈排斥和掠夺的一面。特别在量化宽松政策退出问题上,美国更是将新兴经济体国家挤到了崩溃的边缘。
在其他国家都已经用足了资源、用光了政策、用到了无计可施的情况下,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出台了,且一轮接着一轮,从而将全球市场流动性推到了前所未有的充裕地步。就在其他国家、其他经济体都面临货币洪流强大冲击的情况下,美国凭借着经济的强势复苏,开始考虑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问题了。消息一出,其他国家就作出了强烈反应,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国家,更是象吃了泻药一样,股市快速下跌,市场极度紧张,通货膨胀则迅速上涨,以至于出现连续18个月减速的现象。
尽管美国每月100亿美元的减购计划,显得很有节奏,很有大局观。但是,美国非常清楚,不管他们以什么样的方式退出量宽松政策,对世界经济、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冲击和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有关专家建议,新兴经济体国家应当加强与美国的沟通,以此来缓解量宽松政策退出对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影响。问题在于,与美国的沟通并不简单。如果不付出足够的代价,不给美国带去好处,美国是不大可能采纳其他国家的建议的,更不可能考虑其他国家的利益。更何况,新兴经济体还是美国的强大竞争对手。尤其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话语权问题,美国更是将新兴经济体作为最强大的竞争对手。在这样的情况下,沟通能否产生效果,值得关注。
对中国来说,虽然在抗风险能力方面,比阿根廷等新兴经济体国家要强得多。但是,在美国提出退出量宽松政策以后的这段时间里,中国经济的表现并不十分令人满意。特别是4万亿投资留下的后遗症,讫今没有完全消化好。所以,在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问题上,还是要做好积极的应对准备,尤其不要让市场出现大起大落现象。否则,会对投资者信心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的。
从总体上讲,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对新兴经济体国家来说,仍然是一场灾难。所不同的是,灾难的损失到底会多大,各国应对的能力和水平有多高,需要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