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的大牛市是怎样来的,答案简单:牛市不是吹出来的,是资金买出来的。
判断中国大牛市是否到来,首先不是看官员们的讲话,当然,这种讲话有时候有短线井喷作用。就像2009年初,高层清晨起床问股市,让沪指迎来从1664点至3478点的大反弹。这种高层问股市的背后,自然有一大堆的政策配套。但是,现实证明,1849点在去年年中出现,离1664点近在咫尺,让曾经四万亿财政刺激下的牛市梦,最终成为泡影。
判断大牛市是否到来,也不能仅看一时的货币政策或者财政政策。中国的四万亿计划是典型证明,日本从1990年至2009年的大熊市,亦证明央行印钞也不是牛市到来的充分条件。
判断大牛市是否到来,更不能看市场的市盈率或者市净率是否到了历史低位。实际上,中国股市在1994年曾有过惊人的低估值,而且,那时两市所有股票加起来,就像现在的创业板规模大小。美国股市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亦有过极其低估的时候。
判断大牛市是否到来,是一门非常艰深且玄妙的学问。这不是几个所谓的土豪专家学者甚至官员吼几嗓子,就能吼出黎明来。
太阳升起,不是因为公鸡叫得响。
大牛市到来,一定是众多合力聚焦在一起的结果。其中有高层决策,有中介宣传,有市场主流机构参与,有小股民跟风,最重要的是,场外资金在源源不断地跟进,追高,追高,再追高。
可以说,大牛市是银行资金、社会资金、政府资金、企业资金以及中国大妈的闲钱甚至养老钱冲进来的结果。看看楼市大牛市,将多少人的一生收入都裹挟进去了。
每一轮大牛市,都是大泡沫吹胀的结果。最终必然是大熊市紧跟而来。可以说,越是大牛市,买单的人越多,对国家和社会的危害越大。
从998点到6124点,上一轮大牛市膨胀了所有人的赚钱欲望。就像今天的楼市疯涨不但让中国大妈投资上瘾,更让国民媳妇嫁人先问居处,让大城市官员仅靠工资难以住在城中,只有腐败才能拥有像样的居所。
从998点到6124点,本质上是一场大对价换来的行情。股改十送三的巨大红利,让场外人士趋之若鹜。那些为了让股改过关的买票、买股行动,都是增量资金跑步入市的巨大磁石。
现在,有什么动力让场外资金入市呢?
新股改是什么?是注册制。这是大牛市梦想的戳破者,而不是实践者。因为新股供给一旦进入无限量模式,以中国当下的信用体系和企业家契约精神程度,最终一定是骗子太多,傻子不够用。
沪港通,看上去似乎美妙。可惜,这是国际板的前奏。虽然AH股中有28家是A股比H股便宜,但是,却有57家是A股贵过H股。如果放到所有A股,则可能是2539家股票中,只有过百家相对港股更便宜,其余2000家未来将跌个不休。
当然,理性的声音是,短期的指数暴跌,可以换来长期的股票估值便宜,以及股息率上涨。换句话说,虽然沪综指可能跌到1000点,但是,新发行的股票更便宜,同时,老股票股息率更高。只是有如此想法的人肯定不是场内持股者。
个人认为,如果实行注册制有998点的预期,那么,998点一定不会实现,因为注册制将是中国式注册制,其结果可能比照搬欧美注册制更糟。因为前者可能让市场迅速跌到位,而后者则是不停地修修补补,最终弄出个四不像的注册制,不但让市场派失望,也令监管者无措。看看中国足球的命运和足协的下场,就是如此。
作为一名投资者,我也盼望着大牛市的到来,可惜,梦想再丰满,也扛不过现实的超骨感。如果两市不能持续放量,比如沪市单日成交持续在3000亿甚至更高,大牛市几乎是空话。如果单只股票基金发行不能轻易过百亿,上3000点都是白日做梦。如果沪市只是2000亿的单日量能为极限,则2400点就是本轮行情的终极目标。当然,创业板创新高是必然,因为其每日成交400亿至500亿,已足以承受上攻时的抛压。
再说一句,深沪股市当下的走势,仍然只是追赶美国牛市的牛尾巴行情。能否演变成中国领涨式大牛市,关键要看中国经济转型能否成功,最终则是产业工人能否转型。简单来说,就是产业工人以美元计价的工资至少在目前的基础上翻番。这种可能性有多大,大家不妨敲敲脑袋,多想想,想出个明白的未来。
再悲观点说,所有技术革命的成功,都建立在经济萧条的废墟上。因为只有衰退萧条期,才有创业者需要的廉价资金和人力,以及最小的机会成本。
可以说,中国股市远未到谈论大牛市的时候,暂且看作一波反弹行情,或者跟随美国股市补涨行情,更符合现状。至于沪指走多高,则要看沪港通到底能吸引多少外资进入A股。如果市场最终反应冷淡,则反弹行情可能行而不远。
——————————————————相关资料————————————————————————
新华网再发2文力挺A股:定位趋清晰 注册制在路上
2014-09-10 19:43 来源:证券时报网综合字号:1214
新华网:三视角透视中国资本市场 功能定位日趋清晰
——“中国资本市场新生态正逐步形成”系列报道之三
编者按:当前中国已进入改革开放第二季、转型发展新阶段,改革有了新特征,经济进入新常态,市场被赋予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此背景下,备受关注的中国资本市场也出现一系列新特点、新变化,一种新生态正逐步形成。
正是顺应全面深化改革、服务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伴随着以新“国九条”为根基的改革蓝图逐步付诸实践,资本市场的功能定位正在回归本源,各方主体归位尽责,投资者利益保护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市场中圈钱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人们深恶痛绝的内幕交易受到有效打击,我们热切期盼中国资本市场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
为此,新华网特别推出“中国资本市场新生态正逐步形成”系列报道,分别从证券市场的定位更加清晰、经济晴雨表功能在转型发展中得到更好反映、“依法治市”观念得到全方位强化、注册制改革条件日益成熟、机构投资者在中国进一步壮大、价值投资理念被更多认同等六个方面展开鸟瞰。我们期待,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推动量变转化为质变,共同见证中国资本市场尽快迎来脱胎换骨的明天。
新华网北京9月10日电(记者闫雨昕)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20多年来,发展阶段不同,功能定位也有所不同。追溯彼时,A股的功能是服务于国企脱困;而如今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资本市场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主体。
在制度改革和市场主体培育的过程中,资本市场的内涵不断丰富,功能定位也日趋明朗:资本市场既是上市公司融资之所,又是投资者获取回报之地;既是宏观经济和产业市场的重要承载,也是上市公司完善治理的重要方式;既高效配置了社会资源,又令百姓广泛地分享到了经济增长的红利。
视角一:“还权于市场” 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中国资本市场诞生的初衷就有着政府主导型的风格定位,审批制下繁复的流程令资本市场的活力难以得到充分激发,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和配错。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是还资源配置之权于市场的根本举措。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是最能对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做出迅速反应的市场。然而目前我国融资结构明显失衡,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亟待提高。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更进一步明确为“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5月9日公布的新“国九条”也将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视为重点,其中又以加快股权市场建设为当务之急。
今年创业板政策对于创业板的多层级、转板、再融资三个新定位,为现金流紧绷的企业注入“活水”提供了政策保障。8月8日,乐视网发布定向增发预案,公司拟以每股34.76元的价格向5家机构非公开发行1.29亿股,募集资金45亿元,是第一次融资的两倍以上。企业这类业务的突飞猛进依赖于资本市场功能的发挥,而在银行金融体系极其冗繁的融资方式下显然无法独立完成。
人们期盼已久的新三板的落地对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融资产生重大意义。其门槛低、要求不严等特点,满足了作为改革大部队的主力军——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有专家表示,“新三板是个价值放大器,如果新三板可以克服自身的一些缺点,不断完善的话,相信它会成为中国的纳斯达克。”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应该让需要融资、需要进行股权交易的优质企业尽快获得股权交易,而好的股权市场会拓展出便捷的融资通道,有利于资本市场服务于实体经济和优质成长型企业作用的充分发挥。
视角二:“藏富于民” 促进百姓财产性收入增长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而在十八大报告中则进一步提出“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两届中央领导对增加老百姓财产性收入均有所提及,可见为完成通过资本市场为投资者提供增加创造财富的机会这一使命,监管层在政策部署方面的前进步伐从未停滞。
前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认为,资本市场是涉及投资金融领域最直接、最广泛的场所。改革资本市场新生态下,机构投资者壮大,广大散户也可以通过投资渠道的丰富间接共享了经济增长和改革带来的红利,资金在市场化的驱动下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和社会财富的双重增长。
作为市场的重要参与主体,上市公司可持续回报股东的分红制度的规范,有利于百姓财产新收入的增加和投融资者关系的平衡。
此外,监管层在政策层面上加紧拓展老百姓财产性收入的部署,还体现在对投资者形成多层次的界定——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这在去年年底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意见》中首次强调。这一政策旨在避免在金融产品创新过程中,将金融产品提供给风险并不匹配的投资群体,也是对中小投资者实施保护的有效措施。
视角三:打造“金手铐” 优化上市公司治理
随着新“国九条”的发布,“推动混合所有制发展,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在纲领中得到强调,赋予了资本市场新的定位。一方面,资本市场要求上市公司有完善的治理结构,更加规范运行;另一方面,在董事、监事等人员无力履职或丧失职业道德而造成无效治理时,资本市场也能够通过严格的监管,防止出现损害广大投资者利益的事情。
与西方发达国家动辄百年的家族企业不同,中国许多企业的公司化治理之路才走过几十年甚至几年,正是借助资本市场,许多企业才完成公司治理的体系化,通过外部股东的设立和资本市场的透明化约束自己。
今年2月,*ST生化发布关于子公司湖南唯康药业有限公司启动唯康药业由于信息披露违规,导致公司治理结构和内控存在重大缺陷,被证监会出具警示函,对公司及前述相关高管,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专家评价,正是在这种外部监督的“金手铐”的作用下,中国企业才得以稳步成长。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资本市场的作用在于更好的促进其转换经营机制、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资本市场有助于其更好的透明化。两个维度相互牵制和敦促,以全方位优化中国的企业治理。
在发展的30年里,中国资本市场由最初为国企改制而生,随后经历了由试点到逐步推广、由不成熟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已成为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对现实经济市场来说,中国资本市场在拓展市场的广度和深度、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协调比例、利用资本市场促进混合所有制的发展、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的意义也愈发显著。
新华网:中国资本市场在注册制改革路上蜕变
——“中国资本市场新生态正逐步形成”系列报道之四
编者按:当前中国已进入改革开放第二季、转型发展新阶段,改革有了新特征,经济进入新常态,市场被赋予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此背景下,备受关注的中国资本市场也出现一系列新特点、新变化,一种新生态正逐步形成。
正是顺应全面深化改革、服务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伴随着以新“国九条”为根基的改革蓝图逐步付诸实践,资本市场的功能定位正在回归本源,各方主体归位尽责,投资者利益保护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市场中圈钱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人们深恶痛绝的内幕交易受到有效打击,我们热切期盼中国资本市场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
为此,新华网特别推出“中国资本市场新生态正逐步形成”系列报道,分别从证券市场的定位更加清晰、经济晴雨表功能在转型发展中得到更好反映、“依法治市”观念得到全方位强化、注册制改革条件日益成熟、机构投资者在中国进一步壮大、价值投资理念被更多认同等六个方面展开鸟瞰。我们期待,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推动量变转化为质变,共同见证中国资本市场尽快迎来脱胎换骨的明天。
新华网北京9月10日电(记者屈绍辉)“牵一发而动全身”。早在去年,证监会[微博]主席肖钢便这样形容股票注册制的改革效应。注册制改革是资本市场自身的一项重要变革,是解决金融市场深层次矛盾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一环。它的实现意味着中国资本市场将发生质的变化;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将彻底打破政府的行政管制,建立起一整套严格监管体系;更代表着中国资本市场由幼稚到成熟、由无序到规范、由碎片到有机、由功能缺失到回归本源的根本改变。
大半年过去了,中国资本市场在不知不觉间经历着蜕变,这场蜕变是艰难的,更是曲折的。当前市场有了新雏形,然而离目标仍有距离,这不仅需要市场进一步的凝聚共识,更需要各方合力巩固成果,共同推进注册制的最终实现。
信披是灵魂 以注册制为中枢的监管体系正在形成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我国明确提出股票发行注册制,随后中国资本市场便围绕着这个目标掀起了一场全面而深层次的改革。
其实,各个国家和地区对注册制并没有统一规定,实行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基本特点,那就是股票发行审核一定要以信息披露为中心,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监管层对发行人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充分性和及时性进行审核。
分析人士指出,发行核准制和注册制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有实质性审核内容,在核准制框架里,证监会的主要精力放在企业盈利能力、是否有关联交易等实质性审核上。而注册制实施后,监管原则将从“行业监管”转为“功能监管”,审核内容也将发生根本性转变,原来的重点审核内容交由投资者自主判断,而形式性审查的信息披露内容将成为未来关注重点。
业内专家认为,推进股票注册制改革不仅顺应了当前市场的发展要求,也是还权投资者的体现,从此监管层将不再为企业背书,行政审查的环节也将大幅减少,市场各主体归位尽责,专业性不断提升。
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改革目标指导下,中国资本市场必将发生质的变化。
信披是注册制的灵魂。在这样的理念下,监管层对新股发行流程重新梳理,建立申报即披露制度,发行方对自己的言行承担责任,将所有的信息放置于阳光下,市场变得更加透明,公平原则得以体现,投资者利益得到更充分保护。
同时,一系列的改革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相隔十年的新“国九条”出台,从新股改革到退市、并购重组,从新三板、区域市场到OTC私募等,信息披露贯穿改革,一套以注册制为中枢的监管体系正在形成,它将为下一步的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去“伪市场化”的艰难 让严刑峻法保驾护航
其实,IPO由核准制改为注册制已经被呼吁多年,但迟迟未能推进,业内专家分析,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陷入了“市场化”迷局,要打破现状,就要首先走出“伪市场化”困境。
1月IPO重启后,正当大部分人们认为注册制即将到来时,以奥赛康为代表的企业IPO被及时叫停时,瞬间引发了空前争议。市场再一次用血淋淋的教训发出警示:盲目的市场化不可行,市场化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当务之急需首先对“圈钱”、乱定价等行为进行严格限制,否则将会给广大投资者带来不可想象的灾难。
有约束条件的市场化未必是件坏事。3月后证监会再度微调新股政策,用规则拓宽了募集资金的使用范围,同时增加了老股转让的约束条件,“三高”问题首次在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中得到缓解。但也引来了新质疑,发行价成了可以计算的数学公式,由于一级市场的压制,新股在二级市场接连爆炒。
可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改革应该首先抓住市场的主要矛盾,只有抓住了改革的“牛鼻子”,其他问题才能迎刃而解。知名财经评论人皮海洲表示,虽然“三高”发行和新股爆炒都不是好事,但两害相权取其轻,宁要新股炒作也不要“三高”发行,毕竟“三高”发行是“圈钱市”的烙印。
市场化改革是艰难的,正是因为一开始定位的偏差,导致后来的纠错过程十分痛苦,而“伪市场化”又让各方付出了沉痛代价。
实践证明,有约束条件的市场化改革或是适合当前国情的最佳选择,而这个约束不是行政管制,也不是窗口指导,而是一套真真正正强大的、让市场各方有敬畏之心的法制体系。法治兴则市场兴,市场化必须以法治化作为保障,只有用法治化这套“严刑峻法”对各方行为进行约束,注册制改革才能真正推进。
令人欣喜的是,一套严格地监管体系正在形成,从机构黑名单制度到有奖举报制度,再到诚信数据库正式运行,严格执法的理念正在贯彻着整个改革,它是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
新雏形显现 注册制以市场自身强大为前提
近日,一些数据引发人们关注。首先,据证监会官方数据显示,6月IPO重启的首批企业中,近年来首次出现网上中签率高于网下申购的情况;此外,据权威机构对6月以来9只企业IPO情况的分析结果显示,打新投资者参与1月打新却未参与6月的投资者共有103.66万人,占打新总数的46.74%;该数据还显示,受中签投资者惜售影响,炒新投资者入场时间有所延后,新股上市两周平均2.17万人买入,低于1月2.53万人的平均水平。
这组数据表明,或受申购中签率、打新收益水平双双下降的影响,6月有近半打新投资者选择离场,同时在二级市场炒新中,新增投资者数量没有增反而减少,这说明获取巨额收益的人群,恰是一级市场网上中签的普通投资者。
分析人士指出,上述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期打新投资者结构、收益情况的变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释放了一个信号,那就是一级市场开始向二级市场让利,发行人向投资者让利,公平原则更加体现,新规则让习惯一级市场暴利的机构投资者大跌眼镜,市场新雏形逐渐显现。
一位接近监管层人士对新华网记者表示,该变化能否长期保持取决于后续的IPO发行情况,下半年证监会还会按照这个思路完成新股发行,目的是让市场各方对新规则全面适应,从而建立市场良性发展的新环境,为注册制的真正实现做准备、打基础。
当前中国A股市场出现连续上涨,上证综指创出一年来新高,这是宏观经济稳中向好、改革措施效果显现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为市场集聚了信心带来了人气,更为下一步改革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然而注册制改革不是空口号,还需以资本市场真正强大为前提。当前中国资本市场在注册制改革路上的确发生了蜕变,但这场蜕变仍不彻底,离最终目标还有距离,改革依然任重道远。